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麗婭
崇陽縣中立寄宿學校是該縣教育局批 準、由崇陽縣中立教育有限公司投資興建 的一所全日制、封閉式、寄宿制民辦學校, 也是該縣 2017 年確定的重點民生建設項 目之一。
寄宿生的生活狀況如何?2 月 27 日, 新年開學第十天,記者走進該校,進行探 訪。
8歲寄宿娃:“我在這里不孤單!”
扎著兩個羊角辮、皮膚黝黑,烏黑 的眼睛閃著靈動的光……記者走進學 校時,恰逢課間休息。教學樓的廊道 里,孩子們有說有笑,8 歲的菁菁特別 引人注目。一問才知道,她今年上三 年級,去年學校剛成立時就來這里寄宿 了。
菁菁的家在縣城附近的村里,父 親因意外去世后,母親為了養家不得 不外出打工。她由年邁的爺爺奶奶 照顧。可爺爺奶奶的年歲太大,接送 她上學、輔導功課都是大難題,所以, 她媽媽一咬牙,將她送到寄宿學校。
“剛來這里時,她很少說話,想媽媽時 就躲在被子里哭!”菁菁的班主任徐娟 告訴記者,上學期開學時,她發現了菁 菁的“不一樣”,就經常陪她聊天,和其 他當班老師輪流陪她做作業,并為她準 備一些小零食和小禮物。有時候她想 媽媽了,就用手機讓她跟媽媽視頻聊 天,漸漸地,她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 友”……
“老師們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我們的衣 食住行,晚上會陪我們聊天,給我們講故 事、輔導功課。我還有很多新伙伴,每天 跟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活動, 我在這里很快樂,不孤單。”菁菁說。
生活教師:“這里的孩子不簡單!”
每間宿舍里,有4張兒童高低床,并 帶有獨立衛生間和陽臺。空調、熱水器、 洗漱臺、淋浴等設施一應俱全……記者 走進宿舍樓時看見,地面打掃得一塵不 染,被子疊得方方正正,鞋架上整整齊齊 擺放著孩子們的鞋子,陽臺上掛著清洗 過的衣物。
“低溫陰雨天,孩子們的衣服、鞋子 打濕后很難干,我只能先洗刷干凈后再 用吹風機吹干。”在女生宿舍二樓的一 間房里,今年30歲的生活老師周丹正蹲 在衛生間刷鞋子。
“每間宿舍能住 8 個人,但對于低 齡的孩子,每間宿舍都會配備一名生 活老師,專門照料 7 個孩子的生活起 居。”周丹說,她負責的是學前班 7 名 學生,他們都只有 5、6 歲,在宿舍的點 點滴滴都需要她和其他生活老師一起照 顧。
“孩子們實在是太小,放心不下,即 使他們睡著了,我也不能有一刻的休 息。”周丹說,除了每天按規定打掃衛 生、整理床鋪、為孩子們打飯外,她夜間 也忙碌不停。
有的孩子有尿床的習慣,她不僅要 定時督促孩子們起夜,還需要不時伸手 摸摸被窩。如果有孩子尿床了,就要幫 忙更換衣褲、處理床單,尿濕的衣褲第 二天還要洗干凈。
“除了日常生活管理,生活老師更重 要的職責是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情感溝 通,指導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還要負 責與班主任、科任老師交流,組織學生 課外活動,輔導學生功課等。”今年54歲 的王艷霞也是一名生活老師,除了帶 7 名低齡孩子外,還帶 16 名高年級學生。 她說,學校對生活老師的要求是“從單 純的知識傳授向親情關愛轉變,由粗放 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成為留守兒 童的良師益友”。
“這里的孩子不簡單。年紀小小就 遠離父母,不僅要克服心理上的畏懼, 還要學會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學會 融入這個大家庭!”王艷霞說,寄宿后, 很多孩子不再睡懶覺,每天按時作息, 早睡早起,學會了自己穿衣服、整理自 己的生活用品,學習和行為都有很大改 變。
校方:“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操作間里分工明確,有專門的洗菜 池、洗碗池、消毒間、儲藏室。通風條件 好,各種灶具擺放有序。工作人員按要 求穿著工作服,干凈整潔。食堂管理制 度一應俱全,張貼在餐廳和操作間醒目 位置。進貨臺帳、供貨商信息、食品留 樣等都有詳細記錄…… 這是記者在學 校食堂看到的。
“目前,學校共有838名學生,8歲以 下的低齡寄宿生占一大半。他們大多都 是留守兒童,或者是父母離異的以及家 庭出現變故的。”該校校長堯新良告訴記 者,學校堅持“把每個孩子的人生變成一 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的教育理念,立足 “校以育人為本,師以敬業為樂,生以成 才為志”的辦學思想,除了食、宿外,學校 和老師在其他方面也同樣用心,比如關 注孩子心里的想法,提高課堂效率,減輕 課業負擔,創新活動載體,豐富課余文化 等。
為了助推學校發展,該校今春提出 了四項攻堅計劃,一是育人質量提升,二 是家校合作育人,三是教師綜合素養提 升,四是特色課程建設。
“沒有這么負責的老師,我也不敢讓 孩子寄宿。”在江蘇務工的姜崇宜女士是 該校一名六年級學生的家長。她說,最 初,選擇讓孩子到學校寄宿,她經歷過一 番內心掙扎。好在,老師每天都會把孩子 一天的生活通過文字、照片發到家長群, 每天看到孩子臉上洋溢的笑容,她在外面 放心多了。
“從物質關懷延伸到精神關愛,我們 不僅要讓寄宿生,尤其是留守兒童吃好 睡好,更要讓他們得到家庭般的溫暖、父 母式的關愛。”堯新良說。
編輯:chen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