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榮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續的辦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就業扶貧力度,加強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精準對接,穩崗拓崗,支持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盡快復工,提升帶貧能力,利用公益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業機會。”我們要努力為貧困人口提供穩定就業機會,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實現自我價值、創造社會價值,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組織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勞務輸出是貧困人口解決就業問題、擺脫貧困的重要手段。要深入基層村社和農戶,開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崗位”等活動,把各項政策和培訓計劃、崗位需求等信息送到群眾家門口,做好有組織勞務輸出。同時為跨省務工的農村貧困人口提供政策、信息、技能、崗位等服務和交通補助,擴大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規模。比如,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最近3年每年平均輸出勞動力50萬人左右,其中有組織外出務工約占七成,務工收入已經成為該州貧困群眾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方式,人均年勞務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實現了“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促進就業扶貧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推進就業扶貧,一定要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為就業扶貧奠定堅實基礎。一方面,努力把扶貧車間培育成為產業和就業扶貧的企業,推動扶貧企業形成產業鏈,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貧困地區梯度轉移,為貧困地區開展就業扶貧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建設,推動創業帶動就業脫貧。例如,貴州省正安縣曾經是農村勞動力輸出縣,后來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吉他產業園,現在已經成為重要的吉他產地,極大促進了農村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和脫貧。
推進農業產業扶貧。農業產業扶貧是促進農民增收、穩定農民就業的重要途徑。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組織化,探索建立大企業支撐帶動的產業發展格局,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鼓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領探索形成“公司+農戶”“萬企幫萬村”等精準扶貧模式,穩定農產品產量和農民收入預期;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形成“合作社+農戶”模式,有效匯聚農戶力量;以電商發展為基礎形成“互聯網+農戶”模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農民參與產業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村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就業和增收。
加強貧困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職業教育培訓是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就業脫貧的重要方式。調研發現,一些貧困戶之所以發展動力不足,缺乏職業技能是第一位的原因。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關鍵是讓貧困家庭孩子接受更多教育,讓貧困勞動力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一方面,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能培訓,努力把農民培養成為合格產業工人、市場經營者,推動貧困勞動力向技能型、穩定就業型勞動力轉變。另一方面,關注就業重點群體,包括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并聚焦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加大貧困勞動力和貧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貧工作力度。
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除了社會保障兜底,還應采取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比如在農村開發保潔、綠化、管水、護林、護草、治安、護路、扶殘助弱等公共服務崗位,讓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這不僅能有效解決貧困勞動力脫貧問題,促進他們融入社會,而且有利于其后代健康成長,避免貧困代際傳遞。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咸寧市檢驗檢測機構建設與發展調研報告
下一篇:
咸寧市中心城區溫泉旅游產業轉型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2016年到2020年,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增加1000多萬人五年就業扶貧成效顯著(權威發布)“截至10月底,全國外出務工貧困勞...
抓好扶貧車間建設,是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務實舉措。如通城縣共投入2030萬元,建成52間鋼架結構...
克服疫情影響,完成脫貧任務新華社評論員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陜西考察時強調,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
記者21日從國務院扶貧辦了解到,為盡快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和貧困戶返崗就業,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廣東省扶貧辦會同省人力資...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報道:近日,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組織的貧困戶技能培訓班在咸安區汀泗鎮古田村順利進行,來自全村...
依靠雙手開創美好明天——各地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穩定拔除“窮根”新華社記者于文靜、周楠、楊靜美好生活是勞動創造出來的,勤...
3月31日,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王曉東主持召開省政府黨組(擴大)會議和省政府常務會議,傳達學習中央政治局會議...
3月25日,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曉東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有關會議部署,按...
從短期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于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于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增...
從短期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于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于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