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社科專家咸寧行專家組
核心提示:為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引導組織廣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根據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的統一部署,圍繞湖北省“一芯兩帶三區”發展戰略,“湖北社科專家市縣行”咸寧調研組赴咸安、赤壁、嘉魚等地開展調研活動,就加快建設咸寧長江流域宜居美麗的公園城市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創建公園城市為咸寧帶來獨特價值和發展機遇,同時也須認識到公園城市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建設理念,是一種更高形式的城市建設戰略,目前尚無完善的標準和成熟的經驗。咸寧作為一個后發型中等城市,建設公園城市更是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需要多方發力,整體推進。
(一)深化公園城市的認識層次,構建大文旅康養產業經濟發展體系
新時代公園城市建設不僅是城市公園體系的完善、生態環境的維護,而且是對城市發展更深層次的理論認識,對城市建設更高層次的戰略創新。
一是推動從“公園+產業”到“產業+公園”的建設模式轉型。與成都、杭州等城市相比,咸寧建設公園城市最大弱勢在于經濟發展水平,故建設重點并非單純優先打造公園體系,而重在轉變經濟組織方式、培育新經濟新動能。應從著眼于公園體系規劃建設的“公園+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為著眼于產業規劃布局的“產業+公園”建設模式,將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有機融合,以大文旅康養產業為引領,完善科技與產業支撐體系,構建產業生態圈,形成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經濟體系。
二是重視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資本。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優建美公園城市,一方面是優化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應將生態資源視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通過規劃建設一大批功能性配套設施,植入文體旅商農業態,將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大文旅康養產業的發展資本,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城市與鄉村共融共生。
三是以公共產品供給為基礎,發展壯大混合產品供給。在規劃和建設綠地系統、公園系統、景觀系統等過程中,應借鑒成都市“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發揮公共產品的兩個效益,推動公共空間成為以生態為本底、多功能復合的生活場景、消費場景、創新場景。政府在前期集中更多財力進行非營利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筑巢引鳳,招商引資引進與公園城市建設相關的文化創意、休閑娛樂、康養度假、田園觀光、美食體驗等專業化市場主體進行商業化運營管理,提供豐富多元的混合產品滿足不同群體需求,大力發展“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產業。
(二)抓好公園城市建設項目,瞄準戰略性重大項目引領全面建設
將公園城市建設落到實處須落腳于具體的項目建設,應緊密結合咸寧實際,謀劃好戰略性引領項目,完善雁陣模型,提升單個項目在公園城市整體規劃中的協同效率。
一是統籌大文旅產業項目規劃。整合協調文化、旅游、休閑、康養等項目建設,促進大文旅產業“一盤棋”布局,構建完整的項目體系和產業鏈。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與文旅產業項目對接,以公共項目刺激需求、拉動消費,促進兩者協同發展。
二是共同開發“斧頭湖新城”(暫定名),謀劃與武漢對接的戰略性框架。聯合武漢市政府共同啟動省級新區“斧頭湖新城”的規劃立項和政策研究,規劃范圍可涵蓋幕阜山、梓山湖、西涼湖、嘉魚潘家灣(華夏產業新城)及江夏等區域。在創建幕阜山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同時,全面推進幕阜山綠色產業帶建設,統籌好環斧頭湖區域“三生”空間的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鄉村文旅康養產業,建成一批文旅特色小鎮。
三是以羊樓洞文化小鎮為引領,完善雁陣模型。羊樓洞萬里茶路小鎮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本土文化資源,羊樓洞萬里茶道項目的開發,對于進一步整合優質資源、打造著名品牌、推動文旅融合、促進經濟發展、弘揚優秀文化、提升國內乃至國際影響力等都可發揮重要作用,建議考慮將其優質文化資源轉變為知名IP,并作為重大項目進行建設,以求實現戰略突圍、帶動咸寧公園城市整體建設。
(三)明確公園城市規劃先后秩序,結合“十四五”規劃做好整體研究和部署
按照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規劃分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空間規劃等,其中規劃綱要居于規劃體系最上位,是其他各級各類規劃的總遵循。公園城市建設規劃不僅僅著眼于公園體系建設規劃及專項規劃,而且要緊密結合黨的十九大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全面部署,將公園城市建設與咸寧“十四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的發展規劃深度融合,加快完善規劃體系。
一是做好“十四五”公園城市建設整體規劃研究。咸寧公園城市建設規劃應與咸寧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內容緊密結合,公園城市各項目建設及行動計劃應和“十四五”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協同推進。
二是推進省級文化旅游新區“斧頭湖新城”戰略性規劃。謀劃與武漢市“十四五”對話合作機制,對接武漢產業轉移需求,在省委省政府主導下,共同研究規劃省級新區“斧頭湖新城”,合力申報設立省級文化旅游新區,打造城市新名片。
三是高水準、大格局規劃羊樓洞萬里茶路小鎮。指導卓爾集團編制羊樓洞萬里茶路小鎮規劃,將新鎮規劃與古鎮相融合,將古街游線、新街游線和后山游線形成整體設計,規劃建設文化旅游創客街區形成流量引擎,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核心品牌項目。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做好萬里茶道的“茶”文章,與國際需求接軌,尋找中國茶文化與國外生活方式的平衡點與契合點,提升羊樓洞國際知名度。
(四)突出公園城市制度創新,建立咸寧區域政策的比較優勢
公園城市建設不僅需要戰略創新和重大項目引領,還需通過制度創新,使各方形成良好的協調合作機制,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作為制度創新的主體,充分利用自有優勢,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
一是支持建設咸寧文化旅游信息管理平臺,支持赤壁市實施文化旅游消費政策(2019-2025)試點。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平臺,連通文化與旅游產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引導文化企業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品質。鼓勵引導文化消費,借鑒武漢市等創建全國文化消費試點經驗,創新文化消費補貼方式,健全培育和擴大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探索開展城鄉居民文化惠民消費季等活動,刺激帶動居民文化消費。
二是搭建咸寧智慧金融服務平臺,加大文化金融服務創新力度。強化政策引導,建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建設,構建政策、平臺、項目三位一體的發展體系。建設咸寧市級、赤壁市級二級金融平臺試點,用好省縣域經濟發展基金,打造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引擎,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擴大對文旅產業的融資比例,切實加大對小微文創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
三是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著力營造兩大“注意力資源”。咸寧作為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中國魅力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還缺少“注意力資源”這一信息時代的核心資源,須策劃高注意力品牌項目或品牌活動。建議借力“一帶一路”和鄉村振興戰略為咸寧文化資源賦值,重點打造兩大“注意力資源”——籌辦中國磚茶茶產業博覽會和“中國村長文化發展論壇”,營造高知名度文化品牌。
四是創新行政管理體制,籌建“一城一鎮”旅游經濟特區。設置“一城”,即市級派出機構省級新區“幕阜新城”,借鑒武漢高新區的管理模式,建議由咸寧市與武漢市共建共管。設置“一鎮”,即羊樓洞萬里茶路小鎮,由咸寧市與赤壁市共建共管。創新“一城一鎮”管理模式,其行政機制采取“景政合一”,內部機構設置采取“黨政合一”,這樣可有效避免職能部門的交叉管理,減少行政摩擦,集中行政力量,提升協作開發效率。
五是創設新的協調機構。公園城市建設是一項全局性長期戰略工程,黨委政府必須牢牢抓在手上,可借鑒學習成都做法,整合職能,組建咸寧公園城市建設專門管理機構,建立市縣(市、區)聯動機制。謀劃建立公園城市建設新的協作機制,如與自然及國土資源相關各部門協作構建的生態保護及用地機制、與新經濟新動能相關各部門協作構建的產業發展機制、與人居活動相關各部門協作構建的文化創新機制等,加強自然資源與規劃、住建、發改、城管、交通、水利、林業、生態環境、文旅、財政等職能部門組織協調,形成系統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
(五)深入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與公園深度融合
一是對外承接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避免承接高消耗、高污染產業。在全省“一芯兩帶三區”戰略背景下,抓住承接國外和沿海產業轉移的發展機遇;立足于長江經濟帶的產業分工布局積極謀劃推動本地產業發展。推進綠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綠色產業加快發展,培育綠色、智慧、高效物流產業,圍繞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傳承發展長江文化、培育長江旅游產業,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搭建科技成果轉移化平臺,引進省內外重點應用科技成果來咸轉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加快促進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在產業上建設全面開放的大格局,主動融入高質量的發展產業,進一步明晰產業布局和承接重點,杜絕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
二是對內改造現有產業,關停并轉部分產業,使其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解決產能過剩,關停高能耗、高污染、技術含量低的企業,推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以創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生產升級換代;以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營銷升級換代;以創新管理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管理升級換代;以做好上下結合,形成產業集群;以兼并重組,走協同發展的價值鏈之路;以融合發展,走傳統產業轉型之路。促進冶金建材、森工造紙、機電制造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國家級智能機電傳新產業集群試點,支持高新區軍民融合產業加快發展,加快推進華夏產業新城,金融信息港,官橋新材料小鎮等重點項目建設。
三是產業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融入“公園+產業”理念,促進產業與公園深度融合。辦廠先綠化、加強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重點排污企業實現工業“零排放”,培養壯大新興產業、在實施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經濟的社會效應,培育壯大綠色產能的聚集力和綠色生態經濟規模,提高品牌效應上創新力和帶動性,起到聚集要素、吸引人才、吸附資源的作用。實現產業發展更“綠”、更“新”、更“高”,新興產業規模化的產業分布格局。全面推進幕阜山綠色產業帶建設,以打造綠色發展樣板為著力點,構建綠色產業發展體系,加快推進一批業態多元的生態旅游文化功能區;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打造華中醫養結合樣板區;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以云母等電器絕緣材料、再生材料綠色建材等為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
(六)高質量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美好農業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幕阜山綠色產業帶發展,離不開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 “四好農村路”、“美麗農村路”,到2020年全市完成1500公里“美麗農村路”建設,鞏固和提升農村路網生命防護工程,同時也要注意加強鄉村內部道路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工程,通過凈化水質,保護地下水資源。著力完成拆除農村破舊危房任務,有序推進農村危舊房、破舊閑置房拆遷改造,完成現有存量危房改造任務。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加快農村互聯網、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64個行政村國家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建設。加快農村燃氣管線建設。構建基礎設施長效管護運行機制,鼓勵將管護費用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二是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建設美麗鄉村。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污染防治攻堅戰結合起來,狠抓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強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兩湖四河”流域綜合治理持續推進,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順利驗收。與“五個三”重大生態工程統籌起來,創新“廁所革命”和農村污水處理一體推進模式,全面完成新建、改建廁所6.9萬座,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市902個行政村全達標,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90公里入戶管網建設。實施“百村引領、千村共進”美麗鄉村建設行動,高標準建成60個美麗鄉村,新啟動65個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抓好30個市級以上美麗鄉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三清三治”三年行動計劃,強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六大專項行動”。
三是發展壯大美好農業,發揮農業多功能性,提高農業觀賞價值。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創建3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觀光農業,推進白水畈田園綜合體等建設。深度挖掘鄉村特色資源,倡導低碳、生態等科學理念,以鄉村旅游資源與土地為基礎,以鄉村旅游休閑為脈絡,以休閑商業為配套,以鄉村休閑地產為核心,以高品質服務為保障,進行綜合開發。可以結合農業特色、田園文化打造多具風格的休閑農業項目。打造具有整潔完善獨具風貌特色的田園社區,完善的居住區及服務配套是邁向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構建城鎮化的核心基礎。
(調研人員名單:安向榮、傅才武、黃永明、陳波、胡繼亮、胡俊超、彭心睿、余佳、陳芳、陳弘、鄭福漢、吳學明)
編輯:hefan
上一篇:
疫情呼喚政府提供更好的“政務服務”
下一篇:
農村商業銀行要做好抗疫春耕支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