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馴服野馬,而是喚醒沉睡的星辰。”在嘉魚縣實驗小學的梧桐樹影里,陳紅莉輕撫著泛黃的教案本,眼角漾開的笑紋里藏著三十年的教育密碼。這位48歲的優秀教師,用半生光陰在粉筆灰染白的鬢發間,在兩千余名學生的成長軌跡里,寫就了一部“陶行知式”的育人傳奇。
1996年秋日的晨光里,19歲的陳紅莉推開五年級(3)班教室的門。散落的課本、此起彼伏的嬉鬧聲,與后墻成績單上刺眼的“全鎮倒數第一”形成鮮明對比。這個被戲稱為“燙手山芋”的班級,已經換了3位班主任。
“我們是一家人。”輕柔卻堅定的開場白,像春雨滴入干涸的土地。面對滿堂驚愕的眼神,這個看似柔弱的姑娘開始施展教育魔法:她把《草船借箭》變成角色扮演劇場,讓“小諸葛”們用方言爭論計謀;把《桂林山水》化作紙上旅行,用彩色粉筆勾勒出漓江的九曲十八彎。當瑯瑯書聲替代了吵鬧,當工整的作文本摞成小山,教育的奇跡正在悄然發生。
留守兒童小軍的轉變最令人動容。這個曾因沉迷游戲而眼神渙散的少年,在陳紅莉辦公桌旁的“專屬座位”上,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全對的聽寫。兩年后,他以全鎮第三的成績考入重點初中時,書包里珍藏著老師手繪的“進步曲線圖”。
“班級管理不是束縛的繩索,而是托舉雛鷹的風。”陳紅莉獨創的“三度法則”,在三十載歲月里淬煉成金。尺度、溫度、精度構成的立體網絡中,每個孩子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坐標。
在“班級憲法”制定會上,孩子們爭得面紅耳赤:“上課偷吃零食扣幾分?”“主動撿垃圾要不要加分?”這份由47個手印見證的公約,最終化作墻上的水墨長卷。而在“成長檔案袋”里,工整的作業紙與歪扭的道歉信同樣珍貴,記錄著生命拔節的細微聲響。
2021屆學生小雨的檔案袋里,收藏著32張“勇氣卡”。這個曾經說話就臉紅的女孩,在陳紅莉設計的“課前三分鐘”舞臺上,從背誦古詩到即興演講,最終在全縣朗誦比賽中摘得桂冠。如今她的檔案袋作為“勇氣標本”,激勵著更多孩子突破自我。
在陳紅莉的辦公桌上,陶行知文集與平板電腦和諧共處。30本泛黃的聽課筆記旁,是她在“湖北好課堂”競賽中的獲獎微課視頻。這位“教海擺渡人”,始終保持著教育創新的敏感度。
她的論文《小學語文高年段習作能力提升策略》在核心期刊發表,而更令她驕傲的,是年輕教師小張的成長。“陳老師教我用思維導圖解構課文,現在我的班也成了‘故事大王訓練營’。”小張說著,眼里閃動著當年陳紅莉接手“問題班級”時的光芒。
2023年教師節,陳紅莉收到一份特殊禮物——曾經的問題學生大壯,帶著自己創辦的繪本館設計圖來看望恩師。“您當年說我畫在作業本上的涂鴉有靈氣,現在我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顏色。”三十年前播下的種子,已然長成亭亭嘉木。
夕陽為教室鍍上金邊,陳紅莉輕拭著“師德楷模”獎杯,目光卻始終流連在學生的笑臉照片墻上。這個在三尺講臺耕耘半生的教育人,依然保持著每天提前半小時到校的習慣。她說:“教育是場靜待花開的守望,我要做的,就是永遠做春天最先到場的那個人。”粉筆灰紛紛揚揚,落成歲月最美的勛章。
(記者 朱亞平)
編輯:何珊
上一篇:
青春在講臺閃光 ——記崇陽縣天城中學教師張艷新
下一篇:
講臺燃星火 化雨育繁花 ——記咸寧市溫泉中學教師王芬芳
創新社會中的全能型人才講述人:汪永富(市教科院院長)在鄂南高中從事教學、行政工作21年后, 2016年,我調到市教科院工作。...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特約記者孔帆升海南咸寧商會會長孔祥富,是通山縣慈口鄉下泉村巖山莊人,他在外致富后不忘鄉鄰,相...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子川通訊員李婷婷3月10日,咸安區溫泉辦事處金葉社區聯合市啟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30余名家長和孩子...
領隊周舟拿起話筒給孩子們“開講了”,她要求孩子們遵守紀律認真聽講,并鼓勵孩子們完成今天的書畫學習任務和手工任務,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