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陽縣青山鎮鋪前村4000余畝低洼地里,村民們在全國種糧大戶吳正剛的帶領下種糧油、辦工廠,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讓曾經的貧瘠土地流金淌銀。
吳正剛,一位土生土長的咸寧農民,15年逐夢稻田,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組建崇陽縣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依靠機械種田,成為全國聞名的種植大戶,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湖北省勞動模范”、“咸寧市勞動模范”、“最美農機人”等榮譽。
從“全縣種糧狀元”到“全國種糧大戶”
21日,崇陽縣青山鎮鋪前村八組一望無垠的稻田里,吳正剛手握遙控器操作著,遠處的無人機來回盤旋飛行噴灑殺蟲劑,青青秧苗迎風舞蹈著。
“農業機械化才能給大家帶來更多收益,一臺農機能頂十幾人,種地用農機省時省力,農田施藥環節用無人植保飛機,高效又安全。”短短兩分鐘,吳正剛便完成了面前三四畝秧苗的噴灑任務。
凝望著眼前這片長勢喜人的中稻秧苗,吳正剛道出了自己的故事。
今年45歲吳正剛,在五個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在他的童年記憶里,全家人經常過著忍饑挨餓的日子。12歲的吳正剛因家貧主動放棄上學機會,在家跟著父母干起了農業,長大后,他也像其他人一樣出門在外打拼,在外辛苦拼搏多年,吳正剛一直都非常想回鄉創業。
2005年,吳正剛憑借自己對家鄉土地的熱愛與執著,自購2臺大型農業機械,運用現代農業的科技與技術,幫助當地人耕種收割農作物。2010年,吳正剛建立崇陽縣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崇陽縣為民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由15位社員組成,有19臺農業機械,每年經營收入達200萬元。2011年,吳正剛利用農機合作社的優勢,集中連片承租420畝農民土地,當年產出35萬斤糧食,收入40余萬元。
吳正剛先后購進各類高新先進農機具308臺(套),流轉承包農民土地4000余畝種糧油,建起了3600平方米的辦公樓和糧油加工廠……通過多年土地流轉承租大量農田,進行科學種植水稻,吳正剛成為全縣“種糧狀元”。2014年12月,他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榮譽稱號。
從“荒廢”田地到綠色海洋
每天早上5點,吳正剛就騎著三輪車奔走在幾千畝田地間,僅僅沿路邊邊走邊看,一圈下來就要用上三個小時。十幾年的種植經驗已練就了吳正剛“望”的本領,只要遠遠地看到稻苗,他就能準確判斷出稻苗的長勢情況和問題,并以此進行正確種植和養護方式,確保稻苗能茁壯成長和飽滿掛穗。
眼里的這片綠色海洋,10年前卻是一片被村民們“拋棄”的荒廢田地,就如家鄉其他季節性拋荒和長年撂荒的田地一樣。
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吳正剛一度感到可惜。吳正剛一邊承包撂荒農田辦作業基地,種植起油菜、水稻等農作物,一邊成立個體糧油貿易公司,擴大農業機械化在周邊鄉鎮的影響。
2012年,為擴大種植規模,吳正剛馬不停蹄與相鄰的三個村聯系,連片流轉承包800畝農民土地,經營總面積達1200畝,推廣“油—稻—稻”以及“麥—稻—稻”三季連作,全部實行機械化作業,實行“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現產銷一條龍。
眼看著拋荒的土地漸漸肥沃,周邊幾個村原先在觀望的村民,紛紛主動將土地流轉給吳正剛。
如何從“荒廢”田地到綠色海洋?吳正剛深知要用好高科技產品的重要性,吳正剛不斷鉆研學習,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對農業科技的學習和使用卻是非常用心。他先后多次參加由省、市、縣農業部門組織的新型農民、職業農民、種植大戶培訓,同時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經過多年的起早摸黑,鉆研磨礪,積累經驗。“為民合作社”堅持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機械助力發展現代農業,依靠科技農機,吳正剛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增加了服務社會的能力。
“一畝能多幾百元收入。如今合作社種植機械化達到90%,年產糧食3000余噸,年糧油生產收入達到900余萬元。”吳正剛種植的鉆石水米申請到“雨會”商標,由武漢一家科技有限公司銷往全國。
從農田“保姆”到致富帶頭人
52歲的程四兵是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和妻子兩人到合作社打工,學習新技能,每年有5萬元的收入,家庭條件大大改善。
為支持貧困戶無機具入社,吳正剛成了田間地頭里的“保姆”,給予農戶免費技術培訓。
幾年來,吳正剛帶領周邊農戶320余人脫貧致富。吳正剛還幫本村和周邊村缺勞戶開展農田“保姆式”服務,農機服務區域由本地800余農戶擴大到青山、天城、石城、港口四個鄉鎮2800余農戶,服務項目由開始時的耕、收兩項,擴大到耕作、育秧、插秧、播種、直播、機收六項,年機耕種面積達到3.5萬畝,年服務收入達到320萬元。
去年疫情發生后,吳正剛連夜加工15噸大米和2500公斤菜籽油,送往地處偏僻的高枧鄉、銅鐘鄉大嶺村、青山鎮尺沖村,解決了村民缺糧缺油的困境。
“吳正剛踏實肯干,大膽創新,成立的為民農機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民脫貧致富,起到了一個黨員先鋒模范帶頭的作用,他是我們這里有名的致富帶頭人。”鋪前村黨支部書記程軍說。
談起將來的發展思路,吳正剛信心十足:“有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再加上自己的實干,我們農民的日子一定有奔頭!”未來希望合作社打造“雨會”商標的香米品牌走向全球,爭取帶動更多鄉親致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創客中國”湖北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咸寧六家企業線上參賽
記者劉玉關?攝影毛亞軒?通訊員?余輝早年組建崇陽縣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各類高新先進農機具308臺(套),流轉承包農民...
新華社西寧9月16日電題:盆地里的生長新華社記者熊爭艷、王浡青海,地處中國西北。決戰脫貧攻堅進入收官,記者來到柴達木腹地...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賀春音通訊員曹杰周雨開欄語:2018年,通山縣、崇陽縣如期“摘帽”。合作社對藕塘村上冊的貧困戶關愛有加...
■記者王奇峰通訊員申麗萍“今年龍蝦市場還不錯,這批龍蝦很快就可以上市了。通過產業發展幫扶政策支持,張治兵參加了縣里舉...
咸寧網訊通訊員楊惠春報道:在嘉魚農商行信貸資金的支持下,嘉魚官橋三湖茶葉專業合作社300畝優質白茶今年開始批量生產上市了...
“今年我們合作社從嘉魚農商行新街支行貸款60萬元,對承包的畝果園進行改造升級,吸引來玩的人越來越多了,合作社效益也越來越...
咸寧網訊通訊員李雪、劉智利報道:“今年蓮藕大豐收,可是銷售過程中卻碰到了開票的麻煩,幸好稅務‘店小二’及時上門解決了...
日前,嘉魚農商行官橋支行為嘉魚縣官橋金土地種植合作社貸款14萬元,解決了合作社春季生產資金困難。一方面該行及時調整信貸結...
針對返崗復工高峰期勞務人員滯留問題,通山縣紀委監委強化對務工人員返崗手續辦理、交通出行安全等方面的監督檢查,深入縣直...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奇峰“建議市政府將生態黑土豬列為咸寧市產業扶貧重點項目,加大扶持培育力度,推進脫貧攻堅。政府向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