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銀行等多個國際機構紛紛上調對我國經濟增長預期。專家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國際機構看好我國經濟的重要原因。
龐大的內需市場、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供應鏈的整固、科技創新所帶來的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數字經濟、區域協調及城鎮化、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布報告稱,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而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除IMF外,近期世界銀行等多個國際機構也都紛紛上調對我國經濟增長預期。
專家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國際機構看好我國經濟的重要原因。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我國應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提高抗風險能力。
經濟復蘇強于預期
實際上,IMF并非唯一看好我國經濟的國際機構。世界銀行近期發布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2%,比6月初預計的1%上調1個百分點,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9%。
此前,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更新其全球宏觀展望報告,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1%上調至1.9%,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左右。惠譽在其9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也將中國2020年增長預期由1.2%上調至2.7%,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7%。
根據IMF報告,中國經濟復蘇力度強于預期,且有跡象顯示第三季度復蘇步伐有所加快,是此次上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國際機構上調對我國經濟增長預期,是基于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的實際表現。我國疫情控制和復工復產都走在全球前列,投資、消費、進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逐季向上向好。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認為,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之際,我國經濟能率先企穩主要得益于三點:成功的防疫舉措,靈活適度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堅定不移的對外開放穩定了外貿、外資,穩定了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曉光認為,國際機構普遍看好我國經濟,一方面是基于我國經濟實現了強勁反彈;另一方面是基于我國經濟在歷次應對外部沖擊中的出色表現,展現了強大的韌性和宏觀調控能力,對未來經濟走勢充滿信心。
經濟動力加速回升
我國經濟復蘇的動力和活力,從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可窺一斑。據統計,10月1日至8日,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國慶假期增長4.9%。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
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制定一系列紓困惠企政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約2.5萬億元,出臺多項強化就業優先、促進投資消費、穩定外貿外資、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措施。需求回升、投資加快、消費恢復對整個經濟的帶動逐步增強。
今年前8個月,我國經濟復蘇態勢明顯:1月份至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貨物出口累計增速實現年內首次轉正,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接近轉正,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年內首次轉正。日前公布的PMI數據顯示,9月份三大采購經理指數均連續7個月處于擴張區間,預示著市場預期的持續改善。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3.12萬億元,同比增長0.7%,累計進出口總值年內首次實現同比正增長,三季度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進口總值均創下季度歷史新高。
在王軍看來,龐大的內需市場、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供應鏈的整固、科技創新所帶來的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數字經濟、區域協調及城鎮化、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
“從疫情暴發至今,我國經濟實現復蘇的路徑非常明朗。一季度有效控制疫情并成功守住底線,二季度復工復產下供給面基本修復,下半年在規模性政策全面發力下需求持續回升、新一輪改革紅利逐步顯現。我國經濟全年呈現較為強勁的逐季復蘇態勢,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望迎來經濟高速增長期。”劉曉光說。
對全球經濟貢獻顯著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面臨深度衰退。IMF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比6月份預測數據上調了0.8個百分點,衰退程度有所緩和。
徐洪才認為,由于我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體量占比較大,對我國增長預期的上調相應地也帶動了對全球預期的上調。
“作為2020年全球唯一預期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我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從各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在上輪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貢獻。特別是在全球貿易大幅收縮的背景下,我國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實現正增長,對于維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效運轉起到了巨大的‘穩定器’功能。”劉曉光認為。
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8億美元,同比增長31.5%。上半年,我國對東盟投資達62.3億美元,同比增長53.1%;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國與東盟貿易總額超4165億美元,逆勢增長3.8%,實現雙方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歷史性突破。今年前6個月,中歐班列運輸進出口貨物同比增長30.9%,成為穩定國際供應鏈的“鋼鐵駝隊”。
劉曉光認為,雖然目前我國經濟復蘇快于預期,但全球經濟前景依然不樂觀。下一步,隨著我國經濟復蘇步入新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必須從行政性復工復產轉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擴展,積極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深化中長期改革,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徐洪才認為,當前消費的恢復仍有潛力,要繼續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群體收入水平,繼續推進數字化轉型、“兩新一重”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
王軍建議,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相對平穩。未來應重視新型消費、服務消費以及由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帶動的升級型消費等新消費熱點;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投資在經濟復蘇中的關鍵性作用。此外,還要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熊 麗)
編輯:實習賬戶2
上一篇:
疫情反彈和經濟下行風險限制油價漲幅
下一篇:
美元指數13日上漲
在即將收官的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即將邁上100萬億元新臺階。一方面,面對日益嚴峻的外...
隨著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各項政策措施持續發力,中國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加快世界經濟復蘇進程”法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杰弗里·岡本4日表示,中國經濟正從新冠疫情中快速復蘇,進一步推進結構性改革有助于提升中國...
“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
不平凡的一年,成就蓬勃的中國力量。環比表現更加精彩, A股公司二季度和三季度營收環比增幅分別為20.14%、4.22%,歸母凈利潤...
“雙11”不僅是我國消費升級、經濟轉型的展示窗口,也驗證了我國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消...
浦銀安盛研究部副總監蔣佳良指出,中國經濟穩定復蘇、疫情得到有力控制, A股等人民幣資產長期吸引力不斷增強。
伴隨A股市場對外開放加快,外資機構對A股影響力日益加深,他們關于市場的看法越發受關注。摩根士丹利對MSCI中國股指和A股均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1日發布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計, 2020年亞太地區經濟或萎縮2.2%,較今年6月的預測下調了0.6個百分...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中國經濟在2021年會強力反彈,中國資本市場中長期慢牛可期,在創新,安全,綠色發展方面都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