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甫輝
鄉下老家的禾場邊,舊時祖母曾搭起一棚木架,作為作物攀爬的依附。起初旁邊種絲瓜,后來祖母見我們愛吃水果,改栽葡萄。我還記得那些年,葡萄掛滿架的情景:密密綠綠的葉片下,青色紫色褐色的葡萄成串成簇,發出珠玉琥珀般的光澤,似乎可見里面鮮靈的漿液在流動。我們小孩子搬來凳子,就能踩凳攀摘而食。
現在回想,葡萄架最令我難忘的,卻并非是吃葡萄,而是在下面過七夕節。
那些年,父母才四十歲吧,祖母六十來歲的樣子,我的兄弟姐妹們都不到二十歲,或讀書,或初參加工作,我家正是一個團圓美滿的大家庭。在溫馨的愛中,我健康快樂成長,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幸福。七夕節,自然也是令人憧憬向往的好日子。
祖母是一個辦事妥帖周全、有儀式感的人。每年七夕節前,她總要提早從集鎮買回瓜子糕餅,將新收的花生洗凈煮熟,作為七夕夜的美食。
最難忘的是我讀小學五年級那年的七夕夜。我們放暑假在家,黃昏時分,母親從生產隊收工,父親也從集鎮手工業聯社回來。入夜,祖母將家中吃飯的杉木小方桌搬出大門,置放在葡萄架下。我們孩子歡天喜地,幫忙搬出竹床、椅凳,圍住小方桌。祖母端出她精心準備的漆木茶盤,裝著滿滿一盤零食,浪漫美好的七夕良宵開始了。
那個夜晚,天氣格外晴朗。夜幕才降下,天上便爬上半輪月亮,月光朦朦朧朧,溶溶如水,流瀉大地。星子疏疏密密,閃爍耀眼光芒。尤其是那條南北貫穿的天河,如乳色的飄帶一般,高掛在縹緲的天宇。
頭頂星月滿天,野地蛙蟲鳴嘶,偶爾清風吹蕩,葡萄葉子“簌簌”作響。在這樣的美妙夜色里,祖母給我們講了許多七夕節的故事。她說七夕節也叫乞巧節的,女孩子會穿針孔來向織女求取手巧心靈。她告訴我們牛郎織女的凄美傳說,給我們指看天河東岸的織女星、天河西岸的牛郎星。她感嘆,有愛情的人終成眷屬,相守不離才好啊。祖母說到最后的時候,聲音哽咽,似乎有晶瑩的淚花掛在睫毛上。我那時只是不解,后來問父親,父親告訴我說,她大約因為與愛人早早分離而悲戚,因為我們的祖父才36歲就過世了。
至于祖母提及的愛情,那時對于坐在葡萄架下僅11歲的我而言,根本就是懵懂的。我只是感到也許是男女之間分外美好的事情,因為,那些年教我們的數學老師正熱戀,常和未婚妻出雙入對、甜甜蜜蜜,作為學生的我見之便覺美好,打心眼里祝老師幸福。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棗陽:著漢服 迎七夕 共度浪漫節日
下一篇:
荊州方特“七夕奇遇”即將啟幕
百老匯影城區域總經理張蕾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為了迎接復工后第一個傳統情人節,影院方面早早就做好準備,除了盡量多安排一...
內容提要:每逢七夕,人們便仰望星空,想象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浪漫時刻。原標題:今“夕”何“夕”——古人這樣過七夕。
據了解,為解決適婚青年婚戀問題,市婦聯采取“摸清一個底數、做實一個活動載體、組建一支紅娘隊伍、建活一批微信社群、培育...
收藏著一幅名為《乞巧圖軸》的古代人物繪畫作品,其作者是著名的清末海派畫家任伯年。
古人常將“七”視為陰陽循環的一個周期,于是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被稱作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七娘會。來源:光明網-文...
文/飄雨桐01時常說到“儀式感”,儀式感到底是什么呢?借用《小王子》的話,那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
七夕節當天,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七夕聽園”線上文化活動,依托園林特色景觀與展覽陳列資源,將園林四季和代表植物文化與傳統經...
8月25日,正值“中國情人節”之稱的七夕佳節,對中國電影市場而言,更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檔期。當天,全國電影單日票房一直在刷...
哪知,覓出蹊蹺的喜鵲伸長嘴了,嘰嘰喳喳聒噪個不休:“快去踐約,螢火蟲打著燈籠,在小河邊的月光下,等你過七夕節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又是一年七夕至。作為富有浪漫色彩的中國傳統節日,七夕蘊含著中國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獨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