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張敏、特約記者胡劍芳、李旻媛、通訊員黃念報道:“我這8畝菜能及時脫手,并賣個好價錢,多虧‘科教星’黃紅中的幫忙。”4日,咸安區高橋鎮高橋村貧困戶黃世清賣出最后一批莧菜,收入4000余元,很是開心。
黃世清上有年邁母親,愛人常年患病不僅不能勞動,每年還要花兩萬元藥費,弟弟及弟媳二人均殘疾,三個孩子和兩個侄兒都在上學,一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他一人身上。
沒什么手藝,只能靠打零工掙錢的黃世清,常常急得睡不安穩。去年7月,黃世清終于看到改變處境的希望,因為村里的“科教星”上門結對幫扶,教他科學種菜。
黃紅中是蔬菜種植大戶,他從蔬菜品種的挑選到田間管理,再到最后銷售,全程指導。在他的指導下,黃世清種了8畝大棚蔬菜,年收入可達5萬元,摘除“貧困”帽子指日可待。
在咸安區,像黃紅中這樣的“科教星”有近千人,如今他們正活躍在精準扶貧的主戰場上,引領萬余貧困戶脫貧致富。
自精準扶貧戰役打響以來,咸安區結合先前開展的“一五一十”工程,動員“十星級文明戶”積極加入精準扶貧行動,尤其鼓勵“科教星”發揮引領作用,幫助困難群眾發展種養殖業、加工業等。
高橋鎮白水村“科教星”李建軍建起利民合作社,回收貧困戶的農特產品,帶動50余貧困戶戶均增收兩千元;大幕鄉雙龍村“科教星”羅光賢,帶領10戶貧困戶扎竹掃帚,每戶每年增收近萬元……
“科教星”不僅在技能上引導貧困戶,還在精神上激勵鼓勵貧困戶,使其在“他扶”的基礎上自立自強。
大幕鄉金雞山村貧困村民黃國勝腿腳殘疾,全靠低保生活。去年在“科教星”俞濤的指導和鼓勵下,他學習養羊技術,并從俞濤那領養50只羊羔,打算大干一場。
“年輕就要吃苦,只要像俞大哥一樣吃苦耐勞,我也能成功。”黃國勝笑著說,除了要向俞濤好好學技術,更要學其精神,爭取早日脫貧致富。
眼下,在咸安區,貧困戶借助科技謀脫貧,正成星火燎原之勢。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