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實力倍增,民生實事一一兌現;市民購買力不斷增強,幸福指數不斷攀升;農民收入顯著增長,全面走上小康之路……
五年來,咸寧跨越發展和綠色崛起的業績,已化著全體城鄉居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據測算,“十二五”末,我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78億元,年均增長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3534元和11980元,年均增長12.5%和16.4%。
充實“錢袋子”
——財政收入實現倍增
12月22日下午,在王英水庫供水工程施工現場,各種大型挖掘機和鏟車正在緊張施工,一片繁忙景象。
“為了盡快通水,我們每天安排幾百人在施工。”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是我市2015年十大民生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量85%,預計明年3月份完工,屆時將大大緩解市區居民用水緊張問題。
10月16日,在崇陽縣“香山小區”公租房搖號分配現場,天城鎮白泉社區居民雷剛分到了一套保障房,激動不已。他是該縣當日544戶喜得新居的困難家庭之一。
供水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是我市實施的“十件民生實事”中的兩件。“十二五”期間,我市各級政府每年承諾的“十件民生實事”都如期兌現,靠的是公共財政的強力支撐。
“提升底線民生保障水平,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我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重要目標。
五年來,全市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促進綜合實力大幅躍升。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百年一遇洪澇災害,面對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一系列難題,全市上下理清思路、保持定力、應急謀遠,及時出臺各項措施,化解各種風險,確保經濟快速增長。
五年來,全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經濟增長協調拉動,形成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良好局面。
認真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省投資和信貸支持,提高投資對建設鄂南經濟強市的支撐作用。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行為,保持投資規模適度增長。
積極實施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培育消費熱點,釋放城鄉消費潛力,合理引導消費行為,鼓勵消費產品和服務創新,推行持卡消費、網上購物、電話購物等消費模式,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加快我市紡織、服裝、醫用敷料、汽車零配件、涂附磨具、玻璃器皿等十大產品出口產業帶建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著力培育壯大高附加值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和質量。
“三駕馬車”齊發力,成為公共財政的主要“財源”,使得公共財政的“錢袋子”不斷充實。與此同時,全市財政部門加強科學理財,加強收入日常征管,確保財政稅收“顆粒歸倉”。
據統計, “十二五”末,我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將達到78億元,是2010年的3倍。
公共財政的“錢袋子”不斷充實,讓我市在發展民生實事方面,出手更加“闊綽”。五年來,我市用于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達到441.43億元,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70%。
豐富“菜籃子”
——市民生活更加殷實
“江蘇澄湖大閘蟹,味美色鮮!”昨日晚,家住希望橋社區的張女士,又在同學微信群曬自己的美食照了。
張女士在群里“笑呵呵”留言:現在嘴都叼了,本地菜市場沒有的就網上買,成了名副其實的“吃貨”。
以“吃貨”自許的張女士還是個細心人,對每天的購物情況要概略記一筆賬。同五年前比較,她家用在伙食上的費用月均增加了80%左右,花樣也豐富了很多。與此同時,其他方面的開銷也大幅攀升。五年來,她家不僅買了一套新房,還買了一輛十幾萬元的小車。每年節假日,一家人就外出自駕游,日子過得甜甜美美。
張女士家的幸福生活,是我市大多數城市居民的生活寫照。如今,在市區,兩套房以上的市民非常普遍;小汽車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至于換電腦玩手機,很多人是“與時俱進”,即時更新換代。
居民購買力提升背后,是收入不斷增長。
五年來,我市建立城鎮居民增收長效機制。改進和完善職工收入與經濟效益協調增長機制。特別是近年來,我市通過制定企業職工工資指導線,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上企業效益持續好轉,企業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穩步提高。
五年來,全市及各縣區實施的機關陽光工資、義務教育階段績效工資政策,有力促進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的較快增長。與此同時,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推動了城鎮居民轉移收入的穩步增長。
五年來,居民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以新興旅游業態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不斷拓展。通過積極培育文化游、鄉村游、旅游電商等新興旅游業態,發展“月光經濟”,推進旅游產業跨界融合,城鄉居民從旅游服務中獲益。
借助互聯網+,香城創業計劃不斷推進。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善待和支持小微企業,一批新興產業借助互聯網+蓬勃發展,成為居民增加收入的新亮點。
以幫扶就業困難群體為重點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幫扶就業困難群體特別是零就業家庭實現再就業。建立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努力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
統計顯示,“十二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534元,年均增長12.5%。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08.8億元,年均增長14%。
過上“好日子”
——農民加快脫貧致富
幾天前,通山縣慈口鄉磻溪村的王女士喜遷新居。新家在溫泉岔路口,140多個平方,買房連帶裝修花了40多萬元。
“這些年,國家政策好,致富門路多,村里不少人到縣城和市里買房了。”王女士說,自己家里還買了小車,目前繼續住在鄉下,過年過節就到城里住……
小洋樓整齊排列,街道清潔,綠化完備,休閑娛樂設施齊全……眼下,咸寧賀勝橋鎮桃林村二組,儼然一個花園小區。
五年前,桃林村還是個貧困村,村集體負債高達38萬元,是咸安區十個“難點村”之一。如今,賀勝溫氏、聯合水務等8家企業落戶,全村共有200多人在企業打工,僅塘角涂一個組,每年在溫氏上班的收入就達600余萬元,戶平年收入8至10萬元,家家建起了小洋樓,大部分農戶買了小汽車。
從通山王女士的新居到咸安桃林村的脫貧,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咸寧農民腰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
五年來,我市加速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重點發展楠竹、茶葉、油茶三大百億產業,讓農民以入股分紅、參與種養殖業、基地務工等方式,直接增加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同時,大力支持農民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等農業觀光項目。
五年來,我市借力幕阜山片區扶貧開發機遇,大力推進精準扶貧。通過實施“五個一批”工程(開發式扶貧脫貧一批,教育培訓智力脫貧一批,醫療救助脫貧一批,保障供養脫貧一批,移民安置鞏固一批)和“1331”工程(一個市級領導帶領三家市直部門在3年時間內幫扶1個貧困村脫貧),累積減貧15萬人,全市貧困發生率五年下降8.7個百分點。
五年來,我市著力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擴大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按照"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的原則,確保城鄉低保對象的保障水平與全市經濟發展和廣大群眾生活水平相協調。將“五保”供養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
五年來,全市不折不扣種糧直補、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糧食最低價收購等惠農政策,既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直接增加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
據統計,“十二五”末,我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11980元,年均增長16.4%,大大均高于全市經濟發展平均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創歷史新低。(記者鄧昌爐)
更多咸寧本地新聞,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咸寧新聞網(或搜索公眾號:xnnews)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