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來》 張大春 著
“好故事,會說書,擅書法,愛賦詩”簡 略精準地概括了臺灣作家張大春的幾項成 就,他更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小說稗類》《城邦暴力團》《春燈公子》和《大唐李白》系列, 而做與“字”相關的事情是張大春近些年的 重要工作。
近日,張大春出版了新作《見字如來》, 在新書活動現場,嘉賓莫言表明自己此行 的目的——“我今天來與他當場切磋、當場 考他。”一個多小時的對談后,有讀者評論, “他們一個很會講故事,一個很會講道 理”。在現場,許多讀者跟隨張大春的講解 在空中比劃寫字,場景仿佛回到了幼年時 的語文課堂。
《見字如來》全書收錄了張大春講解的 46個字詞的“身世”,同時也講述了他與46 個字詞的故事。在序言中,張大春介紹,這 本書的寫作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 是從2011年開始他為《讀者文摘》雜志寫 的“字詞辨證”專欄。這個專欄數十年前是 散文家、翻譯家梁實秋應林太乙之約開創 的,后來專欄轉由作家林藜操刀,但沒過多 久即告中斷。數十年后,“生命中的意外” 發生,張大春應邀復活了專欄,希望“為文 字辨識教育略盡綿薄之力”。第二個階段 是到了專欄匯集成書之時,張大春接受太 太的意見,不僅只說文解字,還要“加上生 活經驗里的故事”。他將一半以上的文字 翻新,融合了自己身上發生的與字詞構造、 用字意義和詞語引申有關的小風景、小際 遇,部分故事甚至與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有密切聯系。
比如說,《見字如來》從字的架構解釋 “害怕”的“害”:“害”字的頂上是個“宀”,意 為屋宇、房舍、家,最下面是個“口”,象征吵 架、爭執,中間是“丯”,表示叢草散亂之形, 可以理解成家人一面口角、一面扭打或破 壞家具,“害”字即意味著家中形成禍害之 事,多起于口舌糾紛。而與“害怕”相對的 “勇敢”,“勇”字的金文字形是一只手拿著 一只短兵器,表示近身接戰,“敢”字的甲骨 文字形是兩手相持,表示前趨爭取。近乎追本溯源的考據讓張大春感慨,每一個單 獨的字,都是濃縮了不知道多少倍的“文 言”。
張大春發現,常用字里面,表現膽氣豪 壯的大約只有“勇”“敢”“果”三字,而表現 膽 怯 畏 葸 的 卻 有“ 怕 ”“ 怖 ”“ 恐 ”“ 怔 ” “悸”……他從詞語的分布推斷,中國傳統 文化中似乎不鼓勵“勇敢”這種情緒。這種推斷在他自己身上得到了驗證,張大春在新書首發現場坦言,他一直自認為自己“膽 子很大、路子很野、什么都不在乎”,但在寫這本書時不經意間回頭,他才發現自己實際是個“膽子很小”的人,很多字的夾縫中 都隱藏了他情感最脆弱的時候。
《見字如來》對文字學理加情理的闡釋 并不能讓所有人信服,有讀者表示,書中部 分解字寫得有些不嚴謹,屬于文學家的發 揮。張大春解釋道,《見字如來》不是一本 文字學的學術書,不會在文字引申時加滿 密密麻麻的注腳,雖然自己寫小說時的確 會讓想象力張揚一點,但是關于文字的來 歷,他并不能創造,一定是有考據的。
在文字密林中穿梭的張大春記錄了時 間投射下的文字光影,回憶了被現實割碎 的人生記憶,也講述了屬于一代人的生命 經驗。正如張大春對《見字如來》一書書名 的解釋:“如來”,就好像來了一樣。什么來 了?不過是每一個字背后所啟迪的生命記 憶來了。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只走過一次, 但是字卻能將之帶回來無數遍。
編輯:但堂丹
圖/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亞平通訊員田麗馬橋鄉村記憶館作為我市首家鄉村文化記憶館在網上火了起來后,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
原標題:央視播出第21個記者節特別節目,多名記者用情講述采訪故事——報道匯聚力量鏡頭見證巨變多位記者的現場講述,將觀眾帶...
題:聆聽“好記者”的“好故事”——寫在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牢記初心使命,奔赴新聞現場,見證時代...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了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來自多家媒體的優秀記者講述他們參加...
從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梨子寨提出“精準扶貧”,到2019年初冬著名作家李迪采訪苗寨6年脫貧致富歷程, 《十八...
《在一起》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人物、故事為基礎,講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迎難而上的感人故事。秦雯、高璇、任寶茹、梁...
《一個人就一個人》劉同著內容簡介:一個人也可以很精彩,一本書也可以有新意,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寫的是一個人面對世界...
○劉念幾年前,我和表姐們去西安旅游,那也是我第一次出去旅游,領略了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邂逅了不同的人物,開闊了眼界,增...
陳希子初讀這本書,完全是被文藝腔調的書名吸引。在江南小鎮長大的主人公由殘疾的母親收養成人,后與表姐葉知秋共進一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