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2021年度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我市咸安區桂花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吳劍榜上有名,是我市唯一入選者。吳劍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默默書寫著讓人充滿敬意的藝術人生。
民間文化“活地圖”
初春時節,風景秀麗的桂花鎮一片恬淡舒適的景象,微風混糅著植物的馨香,仿佛將人帶入了清新的大自然。伴隨著辦公室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吳劍又開始了他有條不紊的日常工作。
“瞅瞅這些是什么。”記者注意到,辦公室的地上有序堆放著幾個密封的塑料袋,袋里裝著滿滿當當的新鮮桂花。“這種是金桂,這是銀桂,兩者一對比,顏色明顯就不一樣吧?”吳劍小心翼翼將塑料袋拿到辦公桌上,一邊向記者展示一邊饒有興致介紹。
現在并不是桂花成熟的季節,而吳劍哪里來的這么些新鮮桂花呢?收集做啥用?這背后可就有段故事了。原來,咸寧自古就是桂花之鄉,而桂花鎮至今保存著大量成片的百年古桂花林,所產桂花遠近聞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申報咸寧桂花國家地理標志,吳劍也承擔了相關工作。這些新鮮桂花,是吳劍搜集、小心翼翼一直放在冰箱保存好的,待申報時作為樣本。
自1997年12月以來,吳劍一直任桂花鎮文化站站長。憑著對文化工作的熱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他投身服務地方群眾文化活動,一直扎根到現在。
在桂花鎮,要問起當地的風土民情故事,大家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桂花源風景區、鳴水泉、劉家橋、何功偉烈士紀念園……每一個地方他如數家珍,大家都說他是桂花鎮的活地圖。
在挖掘當地歷史文化中,吳劍頂高溫,戰酷暑,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田野調查,組織申報省保單位5家,區保單位18家。其中劉家橋被國家旅游部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被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評為“傳統村落”“全國生態文化村”;在創建全市第一家村級民俗館時,他每天到農戶家拉家常,發現有價值的東西,耐心做工作,共征集各類生產、生活物品400余件。
家鄉名片“推廣人”
2月25日,央視CCTV一10頻道《味道》欄目組來咸安區拍攝6道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菜,展現美味鄉愁,桂花鎮就是其中一站,當地的代表菜——桂花燕子魚列入拍攝名單,自然也“忙壞了”吳劍。
央視拍攝團隊到達后,經過仔細分工,敲定了制菜拍攝任務。食材取自當地,并由當地廚師現場制作,主持人入鏡與廚師互動。身為當地文化站站長,吳劍要介紹菜品制作流程,融入當地歷史文化與鄉土風情。他秉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除了仔細整理資料,吳劍不停穿梭在拍攝現場,協助查看音響有沒有調試到位、解說詞有沒有問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咸安味道》桂花鎮站圓滿收官,將在央視10頻道《味道》欄目播出。吳劍忙前忙后,直到最后一場拍攝完畢掌聲四起時,他才如釋重負。“鏡頭前展示的是一道菜,背后是無數人的辛勤努力。”能讓全國觀眾通過屏幕了解咸安,吳劍覺得很有意義。
多年來,吳劍深耕基層文化戰線,身體力行倡導移風易俗,積極組織群眾開展舞龍、說唱、廣場舞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繁榮農村文化。
通過多年的奔走收集和整理,吳劍先后在省內外發表作品400余篇,極大提高了桂花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劉家橋年接待量達100萬人次左右,桂花源風景區也有近10萬人次的客流量。
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沉甸甸的榮譽,多年來,吳劍多次被咸安區委區政府、區文體局等評為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獲評“全國文物普查先進工作者”,2015年獲評湖北省民協先進工作者。
撫摸榮譽,吳劍感慨萬分,是心酸、是委屈、是欣慰、是激動,渾然不知,但他覺得:能在追夢的旅途中實現人生價值,再苦再累都值得。
文化站的“老黃牛”
隨著網絡時代來臨,為了方便交流,桂花鎮文化隊伍建起了微信群。每次組織活動,吳劍在群里及時發布各類消息,大家都積極參與,在當地各社區、村組的健身廣場隨處可見大家演出的身影。每次活動結束后,吳劍還充分收集文藝骨干們的意見建議,及時做出調整和完善。
“每次辦文化活動,借道具、維護設備等事情,我們都是找吳站長幫忙。”看著眼前這個跑前跑后、對文化站工作盡職盡責,滿腔熱忱投入到各項工作的文化站站長,大家伙被吳劍的工作態度深深感動了。慢慢地,一些民間老藝人都將自己的演出經驗以及相關領域的文藝骨干熱情介紹給了吳劍。
在文化站同事的帶領下,當地鄉村文化發展逐漸形成了規模,逐漸克服了沒有固定場所的新難題。經過努力,先后搭建了多個流動百姓舞臺,各種文藝演出不斷,成為群眾自演自唱、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新平臺。
“文化站的工作內容比較寬泛,需要與多方群體打交道,長時間駐扎在村里更是家常便飯,不怕多走路,就怕事情辦不好,既然擔起了文化宣傳的工作,就要腳踏實地地干。”吳劍已經記不清自己跑了多少趟路、組織了多少場文化活動。
因為工作太忙碌,吳劍經常顧不上家里,但家人都很理解支持他的工作。每逢吳劍忙碌時,家人就主動幫忙,可謂是“全家總動員”。“每天都能看到站長忙碌的身影,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從大型的活動策劃到點滴小事,他都任勞任怨、親力親為,是我們的好榜樣。”桂花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點贊說。
既是策劃,又當場務;既是“指揮官”,又是“排頭兵”……作為文化站的堅守者,吳劍以奮斗之姿,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奔跑在鄉村文化振興的大道上。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追夢路上不停歇 ——通山妹子陳賀登上央視大舞臺
下一篇:
央視《味道》欄目組來咸拍攝特色菜 咸安6道土菜好味道
白水畈的古橋民居、大白蘿卜樹起知名品牌……近日,記者在咸安采訪時發現,該區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大力挖掘傳統鄉土文化,不...
客觀地說,我們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并非沒有開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而是“精神振興”明顯滯后于“物質振興”,從而產生...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祝寶成程昌宗黃柱特約記者董盛坤童金健6月的赤壁,碧水藍天,沃野百里。赤壁市發改局局長錢紅星說,村民荷...
孟祥偉主持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時強調以鄉村振興統攬新階段“三農”工作為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咸寧網訊咸...
? ? ?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伍偉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如人之血脈,讓古今交融,融城鄉一體,彰顯城市“...
咸寧網訊記者杜培清、通訊員徐建英報道:近日,咸寧市女作家協會一行20余人赴通山采風。咸寧市女作協主席成麗介紹,組織采風活...
搭建博物館與市民溝通與互動的平臺,加深市民對博物館的了解與認同,激發群眾對咸寧歷史文化產生興趣,鼓勵吸引他們走進博物...
《深圳傳》葉曙明著內容簡介:本書采用報告文學的形式,透過深圳人的農耕生活、時令節俗、民間藝術等,全面介紹了深圳的地理概...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彭禹希柴倩?博物館是公共文化資源,但在現實中,這些資源往往集中放置在一市一地,受到時空...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青歌、火清、馮朝報道:“公元213年,諸葛亮北伐曹魏,運送軍糧要翻山越嶺,為減輕士兵勞動強度,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