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和國慶節剛過,巧合的是,兩節同時出現在10月1日這一天。天文專家表示,就21世紀而言,這種“巧合”僅出現4次,比較罕見。
中秋節每年固定在農歷的八月十五,但它在陽歷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而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閏月”。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我國目前同時使用公歷(陽歷)和夏歷(農歷)兩種歷法。
在陽歷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1個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歷回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朔望月。1個朔望月平均為29.5306天,積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與回歸年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計超過1個月。
為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古人采用“置閏”的方法,即在有的農歷年份安排13個月,有兩個一樣的月份。
庚子鼠年為閏年,增加了一個“閏四月”。受“閏四月”影響,自此以后,庚子鼠年內的農歷節日,如中秋節等,在陽歷中的對應日期相較去年來說,都將向后推遲18天。
己亥豬年的中秋節對應的陽歷日期是2019年9月13日,因此,庚子鼠年的中秋節對應的陽歷日期自然就落到2020年10月1日。
趙之珩說,中秋節和國慶節同時出現在10月1日這一天,在21世紀僅發生4次,上一次是2001年,另外兩次是2031年和2077年。
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文化
明月幾時有……在古詩詞中讀懂中秋。
中秋自然也最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古往今來詠月寫中秋的名篇佳作車載斗量。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坡仙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過,大眾不熟悉的是,蘇軾吟詠中秋的作品遠不止這一闋,還有《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圍繞一個“涼”字,以涼風、明月、孤燈等意象凸顯人生之悲涼。
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則效仿屈子,不斷發出天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用一連串奇特的想象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織成一幅綺麗的畫面。
女作家中喜以中秋為題的也不在少數。明代杭州才女梁孟昭是詩人,也是劇作家。有一年她人在異鄉,節到中秋思鄉情切,情不自禁提筆寫下一首《中秋后三日寄懷》:“錢塘在哪廂,何方是故鄉?空叫淚眼成凝望。”明明白白的鄉愁,西風淚兩行,又哪堪雨橫風狂砧聲響:“羅衣怯晚涼,西風送雨狂,砧聲韻得人癡想。離居在遠方,離居在遠方。誰裁稱體裳,寒衣欲寄誰赍往?”
書法史上最著名的《中秋帖》現收藏在故宮,中秋佳節也是書法家興致大發的時候。
北宋大觀四年(1110),宋徽宗趙佶在賞月過節時即興寫下七律《閏中秋月》:“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余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夜助嬋娟。鱗云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書寫自然用的是他著名的瘦金體,筆畫瘦挺秀潤,婀娜舒展,腴潤飄逸,氣韻生動,不僅是趙佶的書法代表作,也成為書法史上著名的《閏中秋月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的另一位書畫大家米芾有一幅草書《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存世,又稱《中秋詩帖》,是其在漣水軍使任上,登臨海岱樓,登高望遠,有感而發:“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當然,書法史上最著名的中秋帖非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王獻之的草書《中秋帖》莫屬。該帖又名《十二月帖》,書法古厚,點畫柔婉而富于變化,墨彩鮮潤而氣韻貫通,氣勢雄渾磅礴奔放,又不失清雅凈潔,透出晉人秀媚灑脫的時代特點。該帖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號為“三希”。
編輯:胡慧娟
上一篇:
氣象專家辟謠“60年來最冷”
下一篇:
今年中秋最圓月有點“小”!最佳賞月時間是……
9月26日,小朋友們在志愿者的帶領下準備把做好的月餅送入烤箱。當日,浙江省慈溪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的青年志愿者們與當地工...
中秋憶古時皇帝也吃自來紅月餅“金風玉露共徘徊,為奉慈母特地來。事實上,皇帝的中秋節和民間百姓的并無不同,也要供月、賞...
手繪黃鶴樓圖案的文創月餅□楚天都市報記者曹磊黃鶴樓、江漢關、歸元寺等武漢地標躍然月餅之上,帶著“武漢味”的節令食品正...
節前買來節后扔月餅如何走出浪費怪圈(養生雜談)幾乎每年中秋節,總要有這么幾種新聞報道:節前,各種花樣月餅上市,天價月...
來源:中新網2020-09-09 15:50 ?大閘蟹醋爆珠月餅橫空出世,立即成為爆品。”吃大閘蟹必須要蘸醋,吃大閘蟹月餅,也能一口蟹...
領隊周舟拿起話筒給孩子們“開講了”,她要求孩子們遵守紀律認真聽講,并鼓勵孩子們完成今天的書畫學習任務和手工任務,爭取...
新華社上海9月28日電? ?題:消費熱、旅游旺、文化濃——國慶中秋“超長”黃金周熱點前瞻新華社記者陳愛平、羅鑫、余俊杰...
■張西武(臨江)新年的陽光沖破霧靄,落在山坡上,落在雪地上,落在我的肩頭。如今我們有了元旦和春節兩個新年,在民間,元旦...
焦姣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年少讀書,如隙中窺月.不禁讓人們對讀書與賞月也慢慢生出些許聯想:廣寒清虛、瓊樓玉宇、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