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多雷暴雨,在朋友圈經常出現各種調侃。有說“龍王正在辦進京證,還要做核酸檢測,如果不過關很有可能先隔離14天再說……”也有說“暴雨,就是報道有雨,不一定能下;大雨,就是大約有雨,不一定能下。”事實真是如此嗎,暴雨究竟是怎樣預報出來的,如何做到精準無誤,預報難點在哪兒?
強對流天氣預報就像解數學題
“強對流天氣預報基于其形成的物理機制,這些機制非常復雜,需要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研判,其中空地一體的現代化觀測網絡、高分辨率數值模式預報及相關技術以及預報員豐富的一線經驗是強對流天氣預報的主要技術手段。” 中央氣象臺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藍渝說。
通俗地講,氣象預報員預報天氣時一般會采用多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將水汽、溫度、動力等要素輸入,像解數學方程一樣得出數值,再根據人工經驗對其訂正,最終得出相應結論。
藍渝表示,強對流天氣預報中有著鮮明的科技元素,空地一體的現代化觀測手段必不可少,如密集地面自動站網,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觀測網、風云系列氣象衛星資料的應用;基于強對流天氣機理認識應用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等。
“在觀測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數值天氣預報這兩個天氣預報的關鍵環節中,超算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管成功說。首先,將紛繁復雜的觀測數據和資料梳理得井然有序,再與常規數據進行組合,調整為最接近真實情況的大氣狀態,這都需要超級計算機提供大力支持。其次,在獲得地球大氣觀測數據后,氣象部門將根據大氣當前狀態與周邊環境,求取未來等間隔時間點的天氣要素值,從而獲得未來天氣狀態。
藍渝認為,強對流天氣的強度、時間等具體精細化預報依賴于以上手段的共同應用。其中,影響預報尤其要綜合考慮特殊地形、地質環境,以及城市經濟人口分布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現代化客觀技術和預報員主觀經驗的有機結合。
“隨著預報技術的不斷進步,預報準確率和時效均不斷提升,目前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符嬌蘭說。
暴雨預報是世界級難題
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預報員可以預測大致的水量,也能預測大概哪些地面會被水打濕,但水不會均勻地落在地面上,要預知地面上每個點被打濕的程度,難度很大。
“天氣預報本身就具備一定的不確定性,強對流天氣由于具有突發性、局地性等特點,且對流系統往往發展劇烈,易在短時間內造成極端災害天氣,對其準確預報是目前全世界氣象領域公認的難題。”藍渝說。
有專家表示,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空間尺度天氣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對與其有關的各方面條件和資料全面分析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從常規高空觀測系統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
“強對流系統的觸發、演變過程中,受背景天氣系統、區域環境條件配置及其隨時間變化的多方面影響,且與當地地形地貌特征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這也是強對流天氣精細化預報的難點所在。”藍渝強調。
因此,專家提醒,公眾應多關注滾動預報,即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因為大氣環流形勢每天都在調整,天氣系統時刻發生著變化,所以,預報員就需要用最新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結論制作出預報產品,再進行訂正,最終給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氣預報”。
編輯:胡慧娟
上一篇:
71年大數據解析 臺風最愛從哪兒登陸
下一篇:
腸胃不適如何調養?
阮家傳(溫泉)在所有的電視節目中,母親對每天晚上中央電視一臺的《天氣預報》情有獨鐘,可以說到了癡迷的程度。母親就這樣...
“站得高、看得遠”,浩瀚宇宙中的氣象衛星宛如地球家園守望者,全天24小時不間斷監測天氣和環境變化.為什么要發這么多顆衛星...
氣象防災減災救災仍面臨大量難題面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當前我國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環節:一是氣象災...
那么,是什么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是否會產生更優的數據?又將給公眾帶來什么呢?1自動化觀測取代人工觀測...
目前該基地公共天文平臺建設已完成,配備了專業深空攝影望遠鏡系統、專業太陽望遠鏡以及科普望遠鏡,可以拍攝深空天體,目視...
那么,研究人員究竟為什么要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蒸發?他們又是如何計算出湖泊蒸發量的?這種方法適用于世界其他湖泊蒸發測量嗎?...
7月初,我國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其測試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達10619米,刷新了水下...
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一顆恒星環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而這顆恒星在黑洞周圍閃爍舞動,正好符合阿爾...
海洋一號C、D衛星星座模擬圖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回顧過去18載,從...
1988年9月7日,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云圖,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