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迎著春風,踏著晨露,記者沿G351國道來到咸安區橫溝橋鎮袁鋪村,看鄉村變化,領略鄉土風情。
入村口的小廣場上,一頭古銅色壯牛雕像呈低頭奮蹄耕耘狀。牛雕像后面是兩頭翹起、線條拉長的古色古香的標志性建筑,與一旁綠草、古樹相互映襯,村灣氣質顏值讓人眼睛一亮。
村黨總支書記袁幫振介紹,廣場建設投入40萬元,為村民唱歌跳舞提供娛樂場地;這只牛是袁幫超等幾個村灣鄉賢集資捐贈的,寓意為村民要有老黃牛的勤懇,拓荒牛的創新,孺子牛的奉獻,村灣一定越來越好。
沿著廣場邊一條綠意盎然的村級公路行進1里路左右,視野便開闊起來。道路左側是生長旺盛的蔬菜和油菜田;道路右邊,一個50余畝大的塘上,幾臺挖機正在挖塘泥,塘中央有個小島,建有風車、碼頭和進入小島的連接風雨橋。
據介紹,這塘是17組村民的水淹田,也叫九海畈,因地勢低洼,雙溪、賀勝等地鄰村水從這里匯集,田里產谷率很低。十幾年前村民就把田出租給袁北山養殖合作社,組里90%村民有股份,除租金7萬元收入外,還有不錯分紅。
“正在挖塘泥,修生態停車場,計劃打造成以垂釣為主,休閑觀光、攝影露營采摘為輔的鄉村游打卡地。”袁幫振笑言, 充分發揮袁北山原有漁業特點和土地資源優勢,構建起漁業養殖+釣魚休閑、農業增產+共享菜園的產業模式,提振發揮袁北山合作社的集約化優勢,打造一條集采摘、游玩、賞景、餐飲一站式鄉村休閑旅游路線,變“孤雁獨飛”為“抱團致富”。
緊挨大池塘邊,有一條寬5米長約1公里的“紅河”(橫溝河的源頭)。河的兩側已被村民自發投工投勞砌了護坡,沿河兩岸的百年楓樹、樸樹、楊樹自成一路風景,河兩岸幾個村民有的在清掃道路積水,有的在撿拾垃圾。
“河底為什么是紅色的?”袁幫振說:“聽老人講,這里是丹霞地貌才呈現紅色,河底沒有淤泥,常年水流不斷,水質好又清冽,成為村民和孩子們夏天戲水的游樂場,今年準備投資增加一個漂流項目,吸引游客,增加村組收入。”
“這里因水質好,適合對水質要求較高的鱖魚養殖,估算一畝可收入2000多元呢,今年爭取擴大養殖到200畝,帶村民一起奔富路。”袁幫振規劃。
在美麗村灣建設及村污整治上,袁鋪村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來到袁鋪村21組甘周灣,一條硬化道路連組入戶,村灣古樹參天,楠竹搖曳,水光瀲滟,雞犬相聞中,淡淡的煙火香味撲鼻而來。家家戶戶門口修舊如舊,塘盆瓦罐廢物利用,籬笆墻護著菜園,一家一特色,綠化美化亦成風景。
“發動組內群眾關注村灣及房前屋后環境衛生,看見垃圾隨手撿,及時掃,發現問題隨手交辦、群策群力,讓黨員群眾都能參與其中。實行一月一評機制,讓群眾人居環境整治成習慣。”村民袁子沖笑說,搞好庭院衛生既美了村灣,又美了心情。
“結合共同締造,把省財政廳400萬項目建設與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民增收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造血功能和綜合實力。”橫溝橋鎮黨委書記王威說,已清理河道淤泥6020㎡,鋪設擋土墻684米,修建親水平臺2座,沿河棧道200余米,拆除房屋4家共570㎡。
放眼望去皆美景,山光水色與人親。在堅持美麗鄉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推進鄉村振興中,袁鋪村既充分考慮了省項目發展前景,又充分吸取了群眾意見,利用項目改善了農村溝渠、硬化了鄉村道路等便民利民基礎設施,還有效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大大提高了村灣氣質和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咸寧日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胡劍芳 通訊員 陳兵 張斌)
編輯: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5天蓋起2層樓 湖北惠譽三木科技“搭”出建筑新速度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見習記者吳文謹報道:11月8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中心組專題學習會議,集中...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文會報道:20日,我市召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培清“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寧志豐委員說,我市鄉村產業振興應加強產業規劃...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志茹“鄉村振興應與大自然相結合、應與城市垃圾治理相結合、應與發展綠色農產品相結合、應于脫貧攻堅相...
通訊員楊惠春日前,嘉魚農商行簰洲灣支行為湖北助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貸款1000萬元,解決了公司春節生產收購原材料資金缺口。...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記者王恬通訊員龍鈺山間的花香野果、餐桌上的家鄉味道、離別時父母的牽腸掛肚……每個人記憶中的鄉村各...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咸安建區20周年,也是咸安發展進程中極為關鍵、極不平凡的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敏15日,我市收視收聽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丁小強指出,...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李瑞豐、張文會13日,全市鄉村振興暨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在赤壁市召開,深入學習貫徹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