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饒敏 吳文謹 張歡 趙嫻 通訊員 張練 王勤耕?鄭穎欣
掌上咸寧報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輩人有一輩人的芳華。
這個春節,咸安區官埠橋鎮“集鎮煥新”行動正式收官,當“最后一塊拼圖”被補上,張公公社大禮堂和張公糧管所這兩處老建筑,重現了半個世紀前的芳華。
紅磚墻、黑板報、鏤空花窗……記者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一場“穿越”之旅。
一曲“我把青春獻給你”的動人旋律
張公公社大禮堂和張公糧管所相距僅數十米,都建成于1972年。如同矗立在集鎮中心的時光坐標,串聯著社會脈絡,記錄著時代變遷。
那時候的張羅生才二十郎當歲,是公社廣播員。他回憶中的公社,只有一片荒坡、8名干部,擠在小小四合院內。“大家都需要有一個兼具工作與休閑功能的場所,大禮堂就是我們需要的‘地標’。”張羅生說。
大家進山砍、用肩挑、下地挖,眾籌木材、紅磚、石料,各生產大隊選能人巧匠報名出力,除了匠人“記工分”外,一概沒有其他報酬,前前后后耗時2年完成。
物資匱乏的年代,偏偏有著用不完的熱情。糧管所的運行,也全靠群眾“托舉”,大家為了保障供給、發展經濟踴躍繳納公糧,也為了一家生計、讀書求學而賣糧。張公公社作為當時咸安三大糧食主產區之一,最高峰時,糧管所的糧倉里能裝下400多萬斤糧食。
直到1984年底,全國基本完成了撤社改鄉工作,公社大禮堂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20世紀90年代統銷統購政策終結,老糧管所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一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旋律縈繞至今,半個世紀過去,這片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一窮二白的荒坡,如今變成了“2024湖北省綜合競爭力百強鎮”(72名)。截至2024年底,官埠橋鎮共有18家規上工業企業、25家限上商貿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近2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多年穩居咸安區鄉鎮前列。
一次“如約而至”的美麗綻放
歷史上的張公大禮堂最多能容納650人,且配備有兩名專職的“電影放映師”,每逢“電影日”,禮堂內外就會“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人。
“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紅色娘子軍……那時候,為了來大禮堂趕場電影,我每次要步行六公里。”原糧管所職工祝建新說,“一部電影,反反復復看!”
而當時的張公集鎮,常住人口不過幾百人,只有在看電影和賣糧食的時候,集鎮才能熱鬧起來。
春節前夕,大禮堂的電影熒幕在時隔多年后再次亮起。這一次播放的是喜劇電影,禮堂內的觀眾多為“祖孫組合”,大人們臉上滿是對過往的追憶;孩子們則充滿好奇,就好像在探索神秘寶藏世界。
雖然“看電影”不再“收門票”了,但觀影人數跟過去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畢竟,如今的官埠人的休閑生活越來越充實,出門便是際華冰雪·香城滑雪館、奇幻森林親子游樂場、大洲湖濕地公園等知名的休閑娛樂“打卡地”;也早已習慣網絡購物、電子支付、拍攝抖音等新生事物。對于未來的更多可能性,他們只管大膽想象。
張公集鎮也因大量市場主體聚集、商業氣息活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餐飲夜市,豐富了市民游客的精神需求,也支撐起大家的物質生活。濃濃煙火氣,一直輻射到周邊多個鄉鎮、街道,最多吸引常住人口過萬人。
一份“不忘來時路”的不朽傳承
在官埠橋鎮黨委書記張文彬看來,“不忘來時路”,就是繼續堅持艱苦樸素、走好群眾路線,喚醒沉睡資產,發揮最大效益。
“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就是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張文彬說。這場惠而不費的“微改造”一共耗時半年,主要時間用在了設計上。
設計師蔡猛格外謹慎。在改造之初,他就通過大禮堂那標準的“三七墻手藝”和精湛的“吸音墻工藝”,同半個世紀前的工匠大師進行了一場“對話”。
“既要做到修舊如舊,留住‘根’與‘魂’;又要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充分發揮老建筑的新功能。”蔡猛說,“最終,還要讓老百姓說了算。”
“效果圖”只用兩個月,就變成了“實景圖”:大禮堂改造突出“芳華官埠”主題,保留住歷史文化氣息,禮堂二樓打造微文創空間,以便于后期招商運營,實現自我運轉。糧管所改造則突出“煙火官埠”主題,打造一個集鄰里菜場、集中酒席等功能為一體的新生活空間,補齊集鎮基礎設施短板,方便群眾生活。
隨著糧管所改造完成,原先在主干道附近露天經營的30余戶流動攤販,自此從行商變坐商,告別了風吹日曬。
“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豬肉攤主楊光明臉上笑開了花,市場開業當天,他在兩個小時內賣出2000多元豬肉,“更加集中集約,還能遮風擋雨的市場,讓大家的生意更好做了。”
2025年,官埠橋鎮的這場微改造還將繼續,屆時,老火車站、紀念館、官埠橋等老建筑也將迎來全新升級。
歷史,是過去傳到未來的回聲。一個個“歷史現場”的修繕改造,終會組成一座連接今昔的“時光博物館”,啟迪著獨一無二的今天,昭示更加美好的明天。
編輯:王苒宇
上一篇:
組圖:春節溫泉熱 暖冬好時光
下一篇:
組圖:三國赤壁古戰場人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