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說瑤繡,真“巧”!
【我的中國節·七夕“繡”巧時】
導語:“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今年8月22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穿針乞巧是七夕的重要習俗。古時,女子們在月光下穿針引線,乞求巧藝。如今,有這樣一群“織女”將傳統手藝傳承創新,各展所長,各顯其巧。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 李素芳
前幾天,我在手機里無意翻到了幾張荷花照片,上面配了這樣一段文字:“荷花的花語是清白、純潔、堅貞、信仰和愛情,‘荷’與‘和’諧音,寓意祥和。” 本是閑來無事,偶作“低頭客”,可誰承想竟翻騰出了手藝人的創作欲。線團、布料就在手邊,靈感就在腦袋里,得,干唄!三下五除二,一個瑤繡荷花項鏈完成了。即便是小玩意,也應該有屬于它的名字。有了!“‘荷’情‘合’禮”——有愛戀之心,又取百年好合之意。
瑤繡荷花項鏈(受訪者供圖)
在我們瑤族服飾中,瑤繡是最出彩的部分,頭飾、袖飾、襟飾、腰飾,處處可見巧心。“女孩不會繡花,找不到郎家”,以前,在我們廣西賀州,瑤家姑娘的嫁衣都要自己親手繡。種棉、紡線、織布、染色、剪裁、刺繡、成衣,全套手藝都得學。
要說特色,我們的瑤繡是在中心處下針,從里往外繡;又以“反面繡”為特色,從布料反面下針,在繡品正面呈現圖案,要求非常精細,否則就要返工。
所以呀,七夕聊瑤族,可真“巧”!
瑤繡“情侶裝”(受訪者供圖)
云無常形,隨風而成。這和瑤繡很像。刺繡時,繡娘是沒有現成圖案參考的,全憑日常的觀察、積累。這里是花那里是草,這里是林那里是崖。瑤鄉的山水景物,經繡娘巧手,全都化作了衣服上那千奇百態的花紋圖案。
對于有語言沒文字的瑤胞來說,瑤繡就是記錄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圖案里藏著故事哩!
賀州瑤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因繡娘大多“關門繡花”,所以“養在深閨人未識”。2004年我到杭州打工,看到蘇繡的興盛很受震動,便決心回鄉創業,讓瑤繡這棵非遺大樹重新開出萬千花。
穿著瑤族服飾的藍越謙(左)與李素芳(右)合影(藍越謙供圖)
這些年,在政府扶持下,我們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出一批精美實用的產品。2016年,我創作的《瑤族盤王印章》《年年有魚》兩種刺繡圖案作品,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用在了商務筆記本的封面上。2022年,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瑤族女孩藍越謙,還穿著我制作的瑤族服飾登上了冬奧會開幕式的舞臺!
總策劃:張寧
監制:廖慧 李方舟
策劃:張倩
協調: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瑾雯
采訪:董大正 王瑾雯
視覺設計:王燦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甜蜜經濟升溫 湖北七夕鮮花與巧克力銷量全國第八
下一篇:
網絡中國節·七夕|浪漫是一種民族風格,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七夕青蛙”和“七夕布谷鳥”是如何與“孤寡孤寡”和“不孤不孤”相聯系的呢?又是如何在互聯網走紅的呢?青蛙的叫聲“gugua”...
七夕節當天,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七夕聽園”線上文化活動,依托園林特色景觀與展覽陳列資源,將園林四季和代表植物文化與傳統經...
“嫦娥”“祝融”“北斗”……如果這些航天重器會說話,七夕這天,他們會講出怎樣的蜜語甜言?策劃/制作:光明網董大正.
七夕是“女兒節”,年輕女子們會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相互之間還會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贈送,表...
從古代神話傳說到現代名人故事,從線下情侶互動到線上打卡祝福,在傳統浪漫與現代科技的交匯點,七夕佳節,變的是傳遞情感的...
青年們紛紛表示,通過參加線上線下活動,不僅增加了自己對傳統節日的了解,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后的...
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小婦人》將于8月25日七夕全國上映,目前已開啟預售。影片由“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和西爾莎·...
胡兵“天下有情人,此夕最相思”。實際上,胡兵與李若彤之間的緣分并不止是“神雕”, 2000年,由兩人領銜主演的電視劇《緣來...
這次活動也是該市組織作家協會、朗誦家協會和曲藝家協會等文化文藝服務志愿服務隊,送傳統文化進社區而奉獻的一臺接地氣、聚...
收藏著一幅名為《乞巧圖軸》的古代人物繪畫作品,其作者是著名的清末海派畫家任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