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干凈整潔、道路寬闊平整、游園玲瓏別致、田壟阡陌交錯、農人插秧正忙……6月6日,走進崇陽縣路口鎮團山村周家灣,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美麗的詩意村居圖。
“我們這里過去是‘臟亂差’出了名,如今卻是大變樣!”談起村灣的變化,八旬老黨員周開基打開了話匣子。
村灣共商規劃
周家灣僅17戶66人,原屬小水村,后并入團山村后成為該村十五組。過去,村灣破敗不堪,村民人心渙散。變化,從去年9月1日開始。
當晚,一場圍繞“共同締造試點”的村灣夜話在這里舉行,現場卻散發出濃烈的“火藥味”。原來,村民頭回聽說“共同締造”,所以“油鹽不進”。
“百聞不如一見!隔壁的白霓鎮共同締造試點建設工作已經走在前面,成效也擺在那里,要不我租輛大巴車帶你們一起去看看?”村黨支部書記沈斐的一席話讓爭論“戛然而止”。
第二天一大早,一輛大巴車停在周家灣門前。沈斐喊上灣里的黨員、群眾代表和一些不理解的村民,一同前往白霓鎮白霓村、洪泉村、大市村及回頭嶺村參觀。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參觀途中,大家看到這些村灣的變化,漸漸“不自在”了。他們開始主動與白霓鎮的黨員群眾“搭訕”,討教村灣規劃、景觀布局、資金來源……
“別人的村灣搞得那么好,我們不能落下風……”回來后,大家的思想受到“洗禮”。又是一次村灣夜話,大家一致表示“我同意”“我支持”。
就這樣,周家灣正式拉開“共同締造”試點建設的序幕。
鄉里變了模樣
周開基老人曾是村里的老支書。他帶頭參與共同締造試點建設活動,同76歲的老伴及家人一起,清理自家門前的菜地,主動遷走路旁的墳塋,還發動兒子捐款3000元,建成灣子里首個小游園。
休閑步道、石桌石凳、健身器材……游園雖小,卻是“五臟俱全”。
“以前,特別羨慕隔壁灣子的‘口袋公園’,現在自家門口也有了。兒孫們常年在外打拼,回來時也能讓他們在這里歇歇腳,更有意義的是讓村灣里的小朋友有個嬉戲的地方。”老人臉上洋溢著笑容。
退休干部周移房的老家在周家灣。他總是熱心推動村灣共同締造試點工作,被黨員群眾推選為村灣黨支部書記兼村灣理事會理事長。
鄉賢丁學珍考慮到村灣黨支部剛成立不久,需要一個較大的議事場地,便將自家140平米的堂屋粉刷一新,供村灣黨支部作辦公場所。
群眾的參與,才是共同締造的真諦。在一輪又一輪灣子夜話中,周家灣確定了共同締造“十個一”方案:
亮起一片燈,護砌一池塘,彩繪一面墻,拓硬一條村路,整修一條溝渠,打造一個口袋公園……
找對了路,周家灣一天一個樣,山上山下處處是風景!
群眾幸福滿滿
“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第一時間辦好群眾擁護的事情,大家才會服你!”周移房感慨道。
原來,村民開始最迫切的需求是要有一個曬谷場。起初,周移房打算將這事作為開展共同締造的切入點。
可修建曬谷場的預算費用約40萬元,而能爭取到的項目資金僅14萬元。經過他多次上門溝通,村民劉全華、劉春明、劉春良等愿意讓出自家自留地來修建曬谷場。
隨后,周移房又到各家各戶去發動,組織大家投工投勞……僅用35天時間和14萬元項目資金,就建好了兩個400平米的曬谷場。
“豐收季節曬谷子,平日里還能方便大家停車,真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村民們個個稱贊。
村灣改造,資金是難題。周移房帶頭捐款5000元,還倡議村民根據自身能力以捐資投勞的方式參與,村民紛紛響應,共籌集到資金57.8萬元。
如今,周家灣村灣理事會還組建了環境衛生評比隊、志愿服務隊、文化活動隊、積分超市,建立了村灣評比獎懲的長效機制,開展“身邊好人”“十星級文明戶”“村灣最美家庭”等系列評比活動,村灣慢慢變成為村民心中那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本報記者 馬麗婭 通訊員 胡雪輝
編輯:何珊
上一篇:
多方參與 多方融合 多方受益 我市首家村灣幸福合作社成立
下一篇:
問需于民 問計于民 問效于民 共同締造讓人民廣場越來越靚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夏正鋒、通訊員李瑞豐1月31日,市委書記丁小強率黨代表小組成員赴赤壁市開展2019年第1期黨代表聯系基...
咸寧網訊通訊員孟娟報道:“鎮村干部上門幫我們整治環境衛生,我們也不能落后了!本次活動官橋鎮共200余人參與,清理垃圾3噸...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王能朗、通訊員黎海波、鄭夢溪報道:日前,通山縣組織部機關的17名干部深入洪港鎮洪港村,進農戶、到田野,...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報道:29日,市委書記丁小強赴通城縣開展2019年第9期黨代表聯系日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馬麗婭報道:29日上午,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小兵赴崇陽縣白霓鎮楊洪村開展黨代表聯系日暨“不...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社會人心的關鍵時刻,肖嶺鄉三角村村“兩委”、縣政府服務大數據局駐村工作隊和村衛生室工作...
咸寧網訊通訊員吳少華、陳建雄、李俊芳報道:為落實教育整頓查糾整改環節座談會上“兩代表一委員”和服務對象對區司法局提出...
目前“紅色書屋”已配置各類書籍2000余冊,臺式電腦4臺,寒暑假期間吸引村民、學生借閱書籍超2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