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項目、重大工程,是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是穩增長的“定海神針”。
2021年,我省以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為主戰場、主抓手,帶動經濟全面恢復、快速增長,實現“開局漂亮、全年精彩”。
西十高鐵、沿江高鐵、黃黃高鐵有序推進,燕磯長江大橋助力武漢城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雅口航運樞紐構建“智慧航運”標桿,湖北科技館、省博新館樹起荊楚科技、文化地標,鄂州花湖機場成功校飛,東湖科學城揭開光谷科創大走廊的面紗,武漢邁入世界級“地鐵城市”……
今天,我們梳理十大“荊”彩工程,展示湖北經濟發展重回“主賽道”的磅礴氣勢。
西十高鐵荊楚關中一線牽
西十高鐵建設現場,跨漢江大道特大橋樁基開鉆。
隆冬時節,西十高鐵施工一線,中鐵十一局的工人們鉚足了勁兒,開隧道、打地基,火熱的建設現場催人奮進。
2021年12月,備受矚目的西十高鐵湖北段開工。線路雖不長,意義卻很重大。西十高鐵建成后,將與已建成的漢十高鐵相連,形成全新的西北向大通道——武西高鐵。
在武漢“超米字型”對外高鐵通道中,武西高鐵,將成為武廣、京武高鐵之外第3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這條鐵路,也將成為西北地區經長江中游城市群與海西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最便捷運輸通道。
這是一條綠色鐵路。西十高鐵線路方案設計中繞避了重要生態敏感區核心區,充分保護秦嶺山區及丹江口庫區的生態環境,力爭將西十高鐵打造成一條技術創新、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綠色高鐵。
這是一道美麗風景。這條“巨龍”將串起西安、十堰、襄陽、武漢等諸多網紅旅游城市,形成一條高鐵旅游帶。早上吃完武漢熱干面,中午就能在西安逛上大雁塔。
這更是一條經濟大動脈。西十高鐵建成通車后,十堰至西安實現1小時內到達,武漢至西安將實現2小時左右到達。沿線將串起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形成一條經濟大走廊。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胡祎)
黃黃高鐵今年開進大別山
2021年7月21日,蘄春縣黃黃高鐵蘄河特大橋主體工程完成。
眼下,黃黃高鐵正在進行靜態驗收,不久將進入聯調聯試階段。意味著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快車”將于2022年開進大別山,改寫黃州、浠水、蘄春、武穴4縣市區沒有高鐵的歷史。
2018年底全線動工的黃黃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之一京港(臺)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125公里。該高鐵的建設有多處創新:巴河特大橋在國內首次采用長達8米、重600噸的大節段澆筑,也是國內首次在時速350公里高鐵無砟軌道橋梁中采用鋼構—連續梁的矮塔斜拉橋。這條鐵路還很“聰明”,全線40萬根軌枕都有象征自己獨特身份證明的編碼,生產過程及質量監控全部實現自動化,代表國內乃至世界最先進的軌枕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水平。
西接武岡城際,東接安九高鐵,黃黃高鐵開進大別山后,沿線縣市將全部邁入武漢“一小時經濟圈”,對接全國高鐵路網,極大方便老區人民出行。
放眼湖北,鄭萬高鐵將于今年開通運營,滬渝蓉高鐵、荊荊高鐵、西十高鐵等一批鐵路正抓緊建設,一大批鐵路項目正在列入規劃或開展前期工作,“超米字型”高鐵路網正在逐步形成。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林晶)
雅口航運樞紐“大塊頭”有“大智慧”
雅口航運樞紐是我省“十三五”重點項目,總投資33.5億元,是目前漢江在建的最大樞紐工程。
本月,總投資33.5億元的襄陽雅口航運樞紐正在加緊安裝機組。目前,樞紐已實現千噸級船舶通航,整個工程計劃2022年建成。
2016年5月,雅口航運樞紐動工,這個漢江在建最大樞紐工程,上承崔家營和新集,下啟碾盤山和興隆,是漢江梯級開發規劃9級中的第7級,以航運為主,兼顧發電、旅游、灌溉等水資源綜合開發功能。
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航運樞紐。作為湖北交通首座現代化航運樞紐,雅口航運樞紐構建“智慧航運”“智慧電站”智能系統。該樞紐有6臺機組,年均發電量2.52億千瓦時,系統將實現智能化管理,通過大數據遠程“診斷”設備運行情況,發現設備故障提前預警。
呵護漢江生態,雅口航運樞紐建漢江上首個仿生態魚道,投資1700萬元修建占地百畝的增殖站。
雅口航運樞紐是我省全力打通“水上高速”的縮影。隨著我省多式聯運三年攻堅行動吹響號角,漢江雅口樞紐、孤山樞紐、新集樞紐、碾盤山樞紐建設推進順利,打通多式聯運“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目前,我省9個交通強國內河航運建設試點項目全部啟動建設,其中港口岸電示范、特定航線集裝箱船2個試點任務已經完成。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省博新館荊楚文化地標
2021年12月21日,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2021年12月21日,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新館建成全面開放。
省博新館歷時8年籌備、建設,以“鼎盛江城、楚韻基石”為設計理念,氣勢恢宏、莊重典雅,凸顯楚文化風格,同時追求楚式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藏于林旁、襯于老館,成為東湖畔最富文化內涵、最具文化魅力的荊楚美學地標。
據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全面建成的省博物館,館舍建筑總面積達11.38萬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達3.6萬平方米,在全國省級博物館中名列前茅。展出文物較以前增加1.5萬件以上,達2.5萬件以上。設有“楚國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國”“梁莊王珍藏”等常設專題陳列。除集中呈現湖北考古學術研究最新成果之外,展陳手段有很多提升,如,越王勾踐劍住上“豪宅”,獨享約400平方米展廳;曾侯乙編鐘樓上樓下貫通,與星空穹頂相伴等。
開館伊始,省博新館便接待了參加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的八方來客,及中非創新合作大會約20位駐華大使和外交官,嘉賓們對荊楚文化瑰寶贊不絕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東湖科學城硬核科創平臺加速落地
東湖科學城數字經濟產業園主體建筑均已封頂,園區已經初具規模。
1月11日11時許,湖北東湖科學城核心區,未來一路與高新六路交叉口,挖掘機、運土車在繁忙施工……核心區框架正在全面打開。
2021年2月18日,我省啟動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
東湖科學城瞄準打造全球光電信息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碳中和工程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將建成科學特征凸顯、創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創活力迸發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不到一年時間,東湖科學城這片100平方公里創新熱土上,7大湖北實驗室、9大科學裝置、9大國家級創新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項目布局加速落地——
新增3個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專項規劃,大科學裝置總數達5家;
7個湖北實驗室實體運行,高端人才招引、重點研發項目啟動實施;
國家先進存儲、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等3大國家創新中心建成;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一批前沿交叉和產業轉化平臺落地……
1月15日,東湖高新區成立東湖科學城建設前線指揮部,組建攻堅突擊隊。這一承載湖北科創夢想的科學城,將加力提速。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通訊員 張珊妮)
沿江高鐵通江達海新通道
2021年11月26日上午,滬渝蓉高速鐵路(簡稱“沿江高鐵”)武宜段周家坡特大橋首根樁基順利開鉆。
湖北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交通是硬聯通,高鐵是大動脈。
2021年9月25日,沿江高鐵武宜段在全線率先開工建設。
這條高鐵,湖北人民期盼已久。在東西向快速通道上,目前已有的滬漢蓉快速鐵路各段由于修建標準不統一,從上海到成都需要16個小時,無法滿足新時代群眾出行需要。沿江高鐵建成后,從武漢出發3小時可抵達上海、重慶。
懷揣熱切,熱情付出。全省上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先行用地從報批到獲批僅用時22天,跑出用地審批“高鐵速度”。
貼行長江黃金水道,湖北將形成北線(漢十+鄭萬)、中線(沿江高鐵)、南線(滬漢蓉鐵路),還有鄭萬聯絡線組成的多通路沿江大通道。已建、在建的“米”字型高鐵構架將更加穩固,助力湖北融入新發展格局。
縱覽全國,沿江高鐵綿延2000余公里,橫貫東中西、串聯三大城市群,擎“龍頭”、壯“龍腰”、舞“龍尾”,是長江流域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的主骨干、全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的主動脈。
放眼世界,沿江高鐵將打通長江經濟帶的“任督二脈”,并與“一帶一路”沿線實現多點位銜接,助力湖北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胡祎)
湖北省科技館展示科學魅力
省科技館新館外景。
2021年11月18日揭牌的湖北省科技館,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要惠民工程。
科技館占地面積19.4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7.03萬平方米,其中室內展覽教育總面積4.4萬平方米。常設展廳1.3萬平方米,以“科學·文明·未來”為主題,分為“科學風暴”“科技瑰寶”“數理世界”“超級工程”“生命3.0”“仰望星空”“綠水青山”七個展區。
館內設置3000多平方米的兒童科學樂園,為3歲到10歲兒童提供走近科學、了解科學、培養綜合能力的場所,通過感受科學魅力,激發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館內還建有3個科學影院,包括球幕影院以及獨有的沉浸式空中影院。其中,球幕影院能夠模擬在地球上、太陽系中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看到的星空和各種天文現象。
湖北省科技館還擁有天文臺、科普報告廳、虛擬體驗廳、太陽能發電、科學教室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設施,采取分步方式,逐步開放,為公眾帶來全新的、豐富多彩的科普體驗。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湖北展示與轉化中心,全面展示院士專家最新成果,展現科學家為國奮斗的精神風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燕磯長江大橋1860米一跨過江
燕磯長江大橋效果圖。
我省將再添一座世界級大橋!本月,由湖北交投投資建設的燕磯長江大橋工地正在平整場地、修便道,準備進入樁基作業。
鄂黃第二過江通道(燕磯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總投資137.7億元,建設里程長約26公里,工期54個月,其中主橋采用1860米懸索橋一跨過江,成為目前世界跨度最大的雙層懸索橋、四主纜懸索橋。
燕磯長江大橋地處黃岡市和鄂州市交界處,上距鄂黃長江公路大橋約6.5公里,下距鄂東長江公路大橋約22公里,北岸為黃岡市黃州區,南岸為鄂州市鄂城區燕磯鎮;上層采用6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下層采用4車道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時速80公里。
燕磯長江大橋是武漢城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環,將助力構筑國際航空客貨“雙樞紐”。
眼下,包括燕磯長江大橋在內,我省已建、在建長江大橋已達到40座。2021年我省8個月通車6座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密集程度不僅在湖北史無前例,在全國也很罕見。目前我省長江大橋通車數量增至37座,位居全國第一。
據悉,根據國家規劃,到2035年我國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將達276座,其中湖北69座。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鄂州花湖機場5萬余傳感器成就智慧跑道
2021年12月29日,一架C—560型校驗飛機在鄂州花湖機場西跑道校飛。
作為亞洲第一、中國唯一的航空貨運樞紐,鄂州花湖機場智慧技術的應用備受關注。從2017年12月啟建至今,數字化建造技術貫穿于設計、施工、質量驗評和后期運維,一座與實體機場相對應的“虛擬孿生機場”將同步交付。
花湖機場配備智慧工地管理系統,為工地上所有車輛機械、近萬名建設人員配備數字芯片,施工動態監測“妙到毫巔”。2021年11月,其數字工地精細化施工管理平臺應用列入住建部首批智能建造典型案例。
花湖機場智慧跑道敷設5萬多個傳感器,布局69個5G基站,光柵陣列傳感技術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暗烂?、機坪的狀態將一目了然?!敝鞒诌@一項目研發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姜德生說。
同時,多套國產化系統引領風氣之先:空管塔臺系統集機坪、塔臺與進近雷達為一體,機坪交通、轉運分揀將實現全過程模擬仿真,全場建筑屋面及墻面鋪設太陽能板,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34兆瓦……
湖北國際物流機場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華介紹,機場建設運用的15項創新項目中,10項為地區、行業或全國首次應用,已參與制定3項民航標準,并申報專利、著作權60余項。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夏中華)
武漢地鐵一年開通五條新線
2021年12月31日,武漢地鐵5號線上,乘客在車頭、車尾擋風玻璃前拍照留影。
400公里被認為是世界級地鐵城市的準入門檻。2021年,武漢地鐵邁過這道大關。
2021年1月2日,武漢地鐵8號線二期、11號線三期葛店段同時開通。12月26日,武漢地鐵5號線、6號線二期、16號線(漢南線)同步開通初期運營。
至此,武漢軌道交通線網線路增至11條,運營站點282座,運營總里程達到435公里。成為全國地鐵運營里程“第五城”,排名世界城市第7位,正式邁入世界級“地鐵城市”。
目前,武漢地鐵覆蓋全市通勤人口比例約40%,其中三環內主城區域軌道站點周邊800米范圍覆蓋人口比例超過65%。軌道交通已成為市民首選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就在去年底,武漢地鐵還開工建設了軌道交通新港線一期、5號線二期、16號線二期、12號線連接線工程等4條新線,目前全市在建軌道交通線路10條,總里程156公里,在建車站116座。今年1月武漢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將開工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二期、6號線延伸線、11號線四期,開通前川線一期、16號線二期。
武漢地鐵,正以昂然奮進之姿,迎接新的征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通訊員 曾斯 袁永華)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湖北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隆重開幕
下一篇:
湖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今日開幕
9月25日,由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漢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武漢旅游體育集團主辦的“2020打卡武漢玩轉江湖”活動啟...
7月29日,嘉魚縣潘家灣鎮東湖圍堤, 62歲的“老水利”游道書在察看堤岸,對內坡進行清溝瀝水,保持堤坡干燥,防止散浸集中形...
英雄社區愛國情,鄰里守望感黨恩。本屆鄰里感恩節將從9月26日持續到10月8日,期間將以“鄰里頌”“鄰里情”“鄰里秀”“鄰里幫...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四聯五到位”解決百姓急難愁盼事——湖南寧鄉推動黨史學習教...
高新區作為城市新中心,交通便捷,輻射能力強,施政效率高,資源和政策優勢突出……躋身高新區“國家隊”方陣之后,咸寧高新...
2月26日正月十五,武漢楚劇院的演員們將在武漢蔡甸花博匯中心廣場,為游客免費送上經典楚劇折子戲《賀端陽》《小姑賢》,與大...
33年前,在“武漢地圖外兩厘米”的地方,誕生了一個簡陋的新型機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近年,全球、全國“首創現象”...
受強降雨影響,我市湖泊水庫水位持續上漲。
武漢東湖新城社區黨委書記陶久娣——基層治理強,居民更幸福1月14日,陶久娣(中)和社區抗疫先鋒隊隊員在一起。黨員干部下沉...
1月16日,位于武昌區東湖西路116號的“桂鄉咸寧”嘉魚體驗館,陸溪野生蓮藕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龔木前將600斤野藕送到這里展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