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5月30日電題:蒙山高,沂水長——且看今日新“紅嫂”
新華社記者楊文
山東臨沂經開區紅嫂文化博物館內,展陳著十幾塊老舊的木板,特別引人注目。
“孟良崮戰役中,為保證部隊順利過橋,李桂芳等32位紅嫂把自家門板卸下搬來。她們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架起一座‘火線橋’……”紅嫂文化博物館館長朱呈镕說,這些木板由紅嫂所在村莊的村民自發捐贈,非常珍貴。
博物館里,還有小推車、擔架、紡車……這些過去沂蒙農家最常見的生產、生活用具,記載了當年沂蒙人民全力支前的歷史,見證了子弟兵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魚水深情。當時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中,就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多名英烈血灑疆場。
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烙煎餅、納軍鞋;救助傷員、紡線織布……紅嫂,是千千萬萬踴躍支前的沂蒙婦女群像,是她們光榮的稱號。
“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沂蒙這片紅色土地養育了我,沂蒙紅嫂擁軍支前的故事從小就感動著我。”朱呈镕說。她曾是下崗職工,后來創立了山東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事業有起色后,朱呈镕一直沒有忘記紅嫂“乳汁救傷員”以及“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一次次拿出公司生產的水餃,免費送給子弟兵。
20多年來,她走邊關、進哨所、上海島,累計走訪慰問部隊600余次,送水餃1000余噸、鞋墊8萬余雙,捐款捐物1000余萬元。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她組織員工趕制20噸“擁軍水餃”,驅車13個小時送達武漢火神山醫院工地現場。朱呈镕也被稱為“新時期的沂蒙紅嫂”。
2017年,她申請成立紅嫂文化博物館,收集了數百件革命文物,以實物加聲光電、油畫、雕塑等形式,展現了70多年前那段感人至深的沂蒙紅嫂擁軍史。
歲月流轉,老“紅嫂”們身影漸遠,而今的沂蒙大地上,一個個新“紅嫂”正接過前一輩手中的接力棒,將“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發揚光大。
沂南縣于愛梅,是“沂蒙母親”王換于的孫女、沂蒙紅嫂張淑貞的女兒。“我是紅嫂后人,有責任把前輩的精神傳承下去。”于愛梅退休后,發起成立了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組織300多名會員,先后進行了3000多場沂蒙精神宣講活動;
蒙陰縣牛慶花,是一位普通的農村留守婦女,為了讓家鄉優質果品走出大山,她緊跟時代潮流,開網店、做直播,不僅自己脫貧,還成為當地致富的帶頭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紅心映朝陽……”當年紅嫂情,化作新時代奮斗精神,繼續傳揚在蒙山沂水、神州大地上。(完)
編輯:trs_zycf
上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河南省光山縣:油茶富民路越走越寬
下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大別山革命老區:別樣好光景
春風一天比一天柔和,田野間的小草泛起了鵝黃嫩綠,那一個個移動在大地上的紅點點,將與鮮花一起裝扮著美麗的春天。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紅心映朝陽……”當年紅嫂情,化作新時代奮斗精神,繼續傳揚在蒙山沂水、神州大地上。
多方協作,共建雙贏, “咸寧崇軍卡”是當前我市雙擁工作的一大創舉,不僅體現了湖北銀行咸寧分行積極履行國防義務,強化擔當...
咸寧網訊通訊員徐志華報道:近日,赤壁市“八一”雙擁文藝晚會在該市新店鎮花亭橋村隆重舉行。整場晚會氣氛熱烈,高潮迭起,精...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見博、通訊員王居正、王完會報道:9月11日,市委常委、咸寧軍分區司令員來承坦到赤壁慰問解放軍某旅駐訓...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有序、有效、有力推動優待證發放工作,持續提高優待證辦理各環節服務質效,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務保障,盡...
“村莊變美了,游客增多了,感謝黨和政府幫助我們發展旅游業,增加收入。為挖掘瑤族文化,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2018年開始,通...
行走在鄉村山水間,感受山河之美與農業生產生活。記者熊大平通訊員左孟春。
咸寧網訊通訊員徐世聰、曹恒報道:“想不到在通山還能看到這么多老祖宗留下來文化瑰寶,讓我們中醫藥文化愛好者全面了解我國...
院長王旭東刊文回顧并展望故宮博物院95周年——“香港故宮”預計2022年6月開幕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