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17日電題:探訪大別山腹地:老區不老,青春正好
新華社記者陳諾、曹嘉玥
地處皖西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是家喻戶曉的革命老區。記者日前采訪發現,這處紅色故土越來越“年輕”,正在振興之路上煥發朝氣。
步入金寨縣紅軍廣場,拾級而上可看到高聳挺拔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塔身“燎原星火”四個大字蒼勁有力,山腳下的革命博物館,策劃發動立夏節起義的穿石廟會議桌邊,游客紛紛駐足。
1929年立夏夜,“驚雷”在大山深處炸響:當地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邊區武裝起義第一次取得全面勝利。自此金寨紅旗漫卷、赤潮涌動,在歷史留下光輝印記。
金寨厚重的歷史,也蘊含著新的時代使命。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長倪軍告訴記者,依托紅色基因庫建設試點,當地數字化采集了革命文物、文獻資料、建筑物等,建立起縣域紅色文化大數據體系,同時開展“大別山精神紅色教育課程”進校園活動,賡續紅色血脈。
紅色沃土,也要是發展沃土。當地從紅色歷史挖掘發展動力,建立“學黨史、走基層、問冷暖、辦實事”長效機制,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多虧政府的悉心幫助,我們沒有因疫情停工過一天。”安徽中鑫宏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會鵬說。
紅色金寨,產業氣質在更新。在金寨縣現代產業園區內的安徽雅迪機車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新上的自動化噴涂、裝配生產線上,1分鐘不到就有一臺電動機車下線。據了解,這里是雅迪在華東地區配置的最大機車生產基地。該公司綜合管理部負責人林莎告訴記者,2021年超過80萬輛電動機車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產值達15億元。
近年來,當地圍繞大健康、新能源、電子信息、精密制造四大主導產業,精準開展“雙招雙引”,延鏈、補鏈、強鏈。以現代產業園為例,截至今年4月底,入園工業企業507家,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46家、高新技術企業35家。
紅色金寨,發展機遇在醞釀。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將特色農業作為基礎、全域旅游作為長板……老區在綠野播種著新的機遇。
不久前,金寨的香菇、板栗上榜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至此,包括獼猴桃、山核桃等在內的7個金寨特產榜上有名。2021年,該縣實現農業增加值27億元、同比增長9.5%。
金寨縣文旅體育局一張全域旅游地圖上,一條線串起無數個點,斑竹園鎮正是其中一個亮點。它是立夏節起義會師的地方,如今被打造為“紅色小鎮”。2021年,金寨縣共接待游客325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3.67億元。
紅色金寨,青春活力在凝聚。從皖南醫學院畢業的“90后”夏鵬,2018年高票當選村支書。學藥出身的他卷起褲腳,在田野里尋覓一方鄉村振興的“補藥”。金寨200余個村中,像他一樣的青年“一把手”已超過三分之一。
位于流波?鎮的國網新源安徽金寨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已進入發電倒計時,作為大別山區首個抽水蓄能電站,這里一度云集了超過3000人的施工大軍,項目建設方是一個年輕團隊,員工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31歲,如今已在大山深處堅守了快10個年頭。
紅色金寨,嶄新面貌在呈現。30歲那年,異鄉青年袁圓在金寨找到了滿意的天空:他和朋友“扎根”果子園鄉建起全縣第一家滑翔傘飛行訓練基地,帶著越來越多游客換個角度縱覽青山。
位于花石鄉的大灣村,平均海拔有800米以上。這個曾經封閉、落后的小山村有了游客接待中心、農耕博物館、星空民宿、十里漂流甚至書店;2019年率先覆蓋5G網絡,如今又在當地電力部門的支持下建起全省首個鄉村“電力驛站”,成為“零碳”的示范;村民山上種茶、家中迎客,手機直播帶貨、廣場上跳舞……
記者見到村民陳澤申時,他正在自家的農產品貨架旁忙碌著,這位搞過種養殖、當過炒茶師傅的大灣村老農民,如今干著村里的公益性崗位、售賣農產品,還利用光伏“曬太陽”發電掙錢,他笑著告訴記者,現在致富門路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感覺自己也像年輕了十幾歲”,充滿干勁。(完)
編輯:trs_zycf
上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紀念園里講故事的“紅軍爺爺”
下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紀念園里講故事的“紅軍爺爺”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方達星杜培清魏佳委員建議,建立和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體系,率先從線上銷售占比高的農產品開始,研究...
“要抓好農業生產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穩價,抓緊組織好春管春播,加快把支農政策措施落實到田間地頭,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氣...
北緯30度橫貫中國大陸腹地,湖北省咸寧市恰處這條神奇的緯度線上,這里資源富集,名產盛出,是中國“桂花之鄉”“楠竹之...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萱20日下午,來自民盟、民建、農工黨等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的委員們,圍繞市委書記丁小強的致辭和政協...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楊雅瓊沈其文委員認為,我市農產品產業化、標準化運營問題一直制約著農村經濟和產業的發展,農產品的商品...
珍惜這份人氣、持續提升這份人氣,靠大家來“幫忙”,更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修煉“內功”,靠現代經營理念和市場運作機制讓...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培清吳鳳友委員建議,產業扶貧要注重全域覆蓋推進。參與對象要廣泛,實行人人參與產業扶貧,人人為產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黃柱、特約記者胡劍芳、通訊員劉超、李曉云報道:17日,記者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了解到,咸安區...
咸安區大幕鄉積極推進扶貧項目落地發展,去年9月,該鄉“能人”回鄉,投資20多萬元在家鄉門口辦起“云秀電商服務中心”,直接...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恬20日下午,政協第六聯組(科技、社科界)分組討論時,鄭紹方委員建議依托豐富資源優勢將咸寧農業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