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農村部公示的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和億元村名單中,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榜上有名。
這個位于馬鞍嶺火山口腳下的村子,曾是缺水缺地的貧困村。為了擺脫貧困,當地人苦苦求索,最終找到了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種植具有多種養生功效的石斛。隨著產業興起和“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創新運用,施茶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3600元提高到2020年的2.9萬元,年均增長超30%。
這個村莊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億萬人民,以“一個都不能少”的錚錚誓言,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鐵血壯志,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打贏脫貧攻堅戰,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乃至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脫貧地區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基礎上,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開對“方子”,拔掉“窮根”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洪義乾至今仍清晰記得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考察該村時的囑托。
發展特色產業讓很多地方嘗到了甜頭。
最近,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四好農村路”示范鄉鎮——湖北省鐘祥市柴湖花卉小鎮春意盎然。每天,一盆盆“鐘祥造”紅掌、白掌、鳳梨等盆花運往全國各地。
湖北農青園藝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張銀鳳告訴記者:“這片花卉生產基地占地4100畝,有1200多萬盆花,去年銷售額1.05億元。”
在花卉小鎮工作的村民宋海情笑著說:“我一份土地有兩份收益。3畝多地流轉有租金,在這上班每月也有3000多元,離家近還能照顧家庭。”
只有開對“方子”,才能拔掉“窮根”。發展特色產業是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也是有效銜接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脫貧攻堅戰中,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
受資源、技術等條件限制,很多曾經的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離不開來自發達地區的幫扶。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體現。
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快西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進程、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我國最后一個狩獵民族鄂倫春族就搭上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快車”,走上了脫貧之路。
2018年,北京市與內蒙古自治區簽訂《扶貧協作三年行動框架協議》,北京市西城區對口幫助鄂倫春自治旗脫貧致富。此后,食用菌、中草藥、光伏、深加工等61個主導扶貧產業幫扶項目在鄂倫春自治旗落地、生根、開花。
在政策加持下,很多曾經的貧困地區實現了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涌現出涼山花椒、怒江草果、臨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區青稞牦牛等一批享譽全國的特色品牌。
這些特色產業帶動了就業,讓人們的生活更有奔頭。在脫貧攻堅戰中,產業扶貧政策覆蓋98%的貧困戶,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群眾基本都參與到產業扶貧之中。
國家鄉村振興局明確,2022年將確保脫貧人口就業規模超過3000萬人。這3000萬人的就業崗位中大部分將由鄉村產業支撐和吸納。
防止返貧,民生兜底
在脫貧攻堅戰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直接關系著廣大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尊嚴。
如今,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新墩鎮園藝村村民張金花家里來了客人,會端上一杯用自家自來水沏的熱茶。2020年以前,她得去村口買礦泉水招呼客人。那個時候,村子里水塔的水時有時無,而且水垢很多,她家的太陽能熱水器每年都要花錢清理一次。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逾2.7億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其中解決了1710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1095萬飲水型氟超標和苦咸水問題。全國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8%,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3%。
破解喝水難題,解了脫貧戶的“近渴”。搞好孩子教育,則是他們對于未來的期盼。
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上,由河北省阜平縣44名山村孩子組成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用清澈的童聲驚艷了世界。
阜平縣曾是集革命老區、全部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44名孩子中,有14名是“脫貧娃”,他們的家庭都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正是教育扶貧的受益者。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加大力度,向農村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向少數民族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十三五”期間,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3.91億人次、資助金額達7739億元。
做好義務教育保障,斬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脫貧家庭更有盼頭。而做好醫療保障、住房保障,則讓脫貧家庭當下的生活更好,幸福更有底氣。
“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曾是脫貧戶易返貧的尷尬現實。安徽省全椒縣六鎮鎮小集村沈永龍自己在外打工,妻子身患多種疾病,失去勞動能力,女兒在讀職高。去年,他自己也不幸患病住院。
針對沈永龍家的實際情況,村里帶著他妻子去做殘疾鑒定,申報殘疾補助,為他及其女兒申請低保,為他女兒開具證明減免學費等。去年的一場大雨后,村里還幫忙維修他家嚴重漏水的房子。
托舉沈永龍這樣的家庭,防止他們返貧的是一張民生兜底的大網。截至2020年底,我國將4425.9萬人納入城鄉低保,將477.4萬人納入城鄉特困人員供養,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分別惠及1214萬人和1475.1萬人。
日子舒心,更有奔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對于安徽省霍山縣落兒嶺鎮的陳禮榮來說,不愁吃、不愁穿,家里的廁所翻修一新就是小康。“城里來的親戚家孩子再也不嫌廁所臟了。”
這背后是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底,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000多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8%以上。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響堂山村展現的小康是“昔日‘棗樹荒’,如今新山莊”。如今,經過禁牧禁采、涵養水源、封山育林等措施,山清水秀、風景如畫,還打造了窯洞特色的民宿旅游綜合體。
截至2020年底,各地累計打造了5萬多個不同類型的美麗宜居村莊。
面子有了,越來越多的人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余東村,300多農民畫家“白天扛鋤頭,晚上提筆頭”。他們在畫美景的同時,自己也成了一道風景。
在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水岸陽光小區附近的“長者食堂”,老人們不僅在這里吃飯,還一起唱歌、跳舞。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玉池村村民、農民作家馬慧娟則在當地籌辦農民閱讀節,起初沒幾個人報名。后來,她慢慢教大家看書識字。如今,農閑之余,朗讀一段文章或背誦幾行詩,成了村里的時興事兒。
日子充實舒心,生活更有奔頭。(記者 杜鑫)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奮力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下一篇: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報道:11月20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
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曾國平(2019年1月24日)各位委員、同志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咸寧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經過全...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按照省委部署要求, 1月29日,市委常委班子召開2018年度民主生活會。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
在市委辦公室機關黨支部,大家集中交納黨費,齊誦《黨章》,共同研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點學習習近平總書...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蔣揚眉、陳愛華2月21日,中國共產黨咸寧市第五屆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擴大)會議在溫泉...
學習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學習資料和《關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廣泛開展向黃群、宋月才、姜開斌同志為代表的抗...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理論結晶,都是靠奮斗得來的。”全國...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19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
在本期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全市各黨支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