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
近幾年,通城縣委縣政府聚焦縣域治理現代化,抓改革、促開放,攻脫貧、謀振興,上項目、惠民生,發展面貌日新月異。
五年間,通城先后獲批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等13項國字號桂冠,獲評全省縣域經濟“進位顯著單位”、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縣創建單位。
抓改革——破除痼疾,開創新局
投籃,射門,攔網……2日下午,通城縣實驗學校體育場上演一場場精彩的球賽,數以千計的“運動健將”在球場上揮灑汗水和歡樂。
“這場景,在以前是不敢想,也不可能實現的。”校長吳繼明說,從前的實驗小學在擁擠的西門巷內,校園面積只有8畝,2700多名學生擠在35間教室內,共享一個水泥操場,其他體育設施幾乎為零。
投入3億元新建的縣實驗學校集小學、初中一體,建有6幢高標準的教學樓,教學設施一應俱全,擁有標準化的多媒體教室、科技樓、圖書館、體育場,校園面積達到150多畝。
變化,源自該縣2017年以來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
“以前,由于投入不夠,學校普遍負債,根本談不上搞建設。” 很多校長的大部分精力花在“搞錢”上。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縣32所公辦學校共計負債2.2億元。
“教育抓好了,才能為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智力支持,必須推行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面對亂象,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通城縣委書記熊亞平表態擲地有聲。
化解債務風險和矛盾,通城不是簡單給錢,而是探索通過改革構建資金集中化、財務專業化、監管全程化的管理模式。
2018年8月16日,隸屬通城縣財政局的縣教育資金管理中心揭牌,集中管理全縣84所公辦學校資金,各校不再單獨設立賬戶。
“這在全省乃至全國,絕對算是首創。”管理中心副主任柳尚文說,中心審核各校報賬,違規事項均無法報銷;清理“吃空餉”教師58人,清退臨時人員221人;債務由財政撥款和城投融資計劃在3年至5年內化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大宗物品由8家中標供應商統一供貨。
校財縣管,教有保障。2018年以來,通城縣教育項目累計投入資金達30多億元,新建5所、改擴建5所學校,僅縣實驗學校就新增學位5500個。
與教育保障體制改革同步的還有,城市建管改革、殯葬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五年間,通城共出臺改革方案377個,完成結項重點改革任務163個,一大批制約縣域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得以解決。”縣委改革辦主任胡朝霞說。
促開放——跨省協作,搶灘進博
4月23日,摩爾多瓦共和國駐華大使杜米特魯·貝拉基什一行到訪通城,為第24個入駐通城萬雅國際商貿中心的國家館——摩爾多瓦國家館揭牌。
此前,意大利館、俄羅斯館、日本館、韓國館、西班牙館、東南亞館……相繼入駐萬雅國際商貿中心,一排排歐式建筑透著異域風情,一間間國際化商鋪接待著各方來賓。
一個既不靠海、也不沿邊,無鐵路、無港口、無機場的偏遠山區縣,是如何突破短板束縛、建立起開放新格局、樹立起濃濃的“國際范”?
“破除內陸意識,走開放之路,探索出一條適合通城發展的新發展路徑,構建新發展格局。”通城縣委主要領導把這當作治理現代化新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破解。
“借港出海”。2018年7月,通城與湖南城陵磯新港締結友好縣區,建立口岸、內陸進出口貿易直通機制,縣內企業全面享受該港優惠政策,通城企業由武漢陽邏港改為湖南城陵磯港通關后,每標箱物流費用降低一半以上,通關時間縮減約2/3。
“借機起飛”。同年8月,與岳陽三荷機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辟貨運綠色通道,建立倉儲物流基地、分撥中心、配套生產加工基地。此后,又與三荷機場簽訂通勤協議,將機場候機廳前移到通城縣城,乘客坐上通勤巴士直達機場安檢。
通過加強跨省合作,通城這個不靠江、不靠海的內陸山區,形成了“空、鐵、公、水”多式聯運體系,讓外向型經濟從“絕不可能”變為了“大有可為”。
2018年11月7日,通城作為內陸地區唯一的縣級參團單位亮相首屆進博會,并成功引進浙江萬雅集團,投資40億元建設通城·萬雅國際商貿中心,打造輻射鄂湘贛三省200公里商圈的區域性超大型商旅綜合體,配套海關、商檢、稅務、電商等國際貿易服務機構。
據統計,2020年,在疫情影響和全球經濟疲軟形勢之下,通城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5.27億元,同比增長19.2%,保持著逆勢增長態勢。
謀振興——突出特色,文旅融合
4月8日,通城攜手湖南平江、江西修水等三省九個縣(市區),共同推出“初心源·湘鄂贛文旅一卡通”,將300余家景區、酒店、餐飲店、購物點整合起來。
“預計2021年該卡將帶動消費6億元。”縣雋達文旅集團負責人胡繼周介紹,該卡售價99元,可以在一年有效期內享受無限次免費進入加盟景區,享受酒店、民宿、餐飲等加盟商戶折扣優惠,實現“一卡在手,暢游湘鄂贛”。通城內沖瑤族村、善源谷風景區、高沖公社、紅色小鎮等景區景點加盟文旅一卡通。
擴大朋友圈,促進大循環。通城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注重突出特色,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全縣先后推出紅色文化、古瑤文化、休閑購物等7條一日、二日、三日游線路。品藥姑古瑤文化,看黃龍紅色花海,一處處鄉村美景串起全域旅游的美好圖景。
通城旅游業起步晚、起點低,近幾年卻呈井噴之勢,個中奧秘何在?“打造美麗鄉村示范點,引爆了通城的鄉村游。”縣文旅局副局長吳斐介紹,通城縣從2018年就開始統籌謀劃全縣鄉村振興試點,全面摸排鄉鎮村資源特色,選擇具有交通、文化、人文歷史和產業基礎的19個村,連片打造13個鄉村振興示范點。
大坪鄉內沖瑤族村按一軸兩環三片布局,著力打造中華古瑤第一村;五里左港村突出善文化和山水田園特色,建設上善田園綜合體;塘湖鎮荻田村突出紅色文化基因,打造集紅色教育、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美麗鄉村……每個美麗鄉村各有亮點、各有特色,著力構建一村一景,串點連線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繼續深入實施旅游活縣戰略,發力全域旅游,用5年時間,建成40個左右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副縣長劉長青說,“文化+旅游”將為通城經濟增長、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柯建斌 陳新 特約記者 劉健平)
編輯: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高質量發展在咸寧系列報道②造一方人間桃源 —— 崇陽鄉村振興路徑探析
12日至13日,通城代表團集中審議了政府工作報告。要推進高質量發展,重點實施“三個四”(中藥、電子信息、涂附磨具、云母四...
通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發集團的改革發展,專門成立督導小組常駐城發集團推進改革工作,一批國有資產得到劃轉,一批違規聘...
核心閱讀五年來,通城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由6家增至2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由1家增至7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9...
核心閱讀: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四五期間,力爭每個縣(市)均有百億級產業集群”的要求,通城縣謀劃用三至五年的時間打造一...
按照市委推進高質量發展“六大”活動部署要求,圍繞“內陸地區探索發展外向型經濟”新課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形成《以外向...
10月6日晚,由通城農商行、東莞通城商會、通城青年創業協會共同舉辦的通城首屆青年創業公益晚會在通城康悅酒店舉行。”通城農...
咸寧網訊記者周萱、通訊員陳人晴報道: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愛國主義影片優惠觀影活動,咸寧人半價看...
咸寧網訊通訊員付鵬圖報道:8月22日下午, 50多名在杭通城老鄉齊聚影城,觀看近日熱映電影《八佰》。“在我們那兒,老一輩的...
咸寧網訊通訊員王正國、吳鵬報道:為助力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提升小微企業服務質效,通城農商銀行積極開展“萬名員工進小微、...
黃袍山油茶產業示范園中國黃袍山國家油茶產業示范園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油茶產業示范園、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是一個集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