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光明日報記者?李慧 胡曉軍 靳昊 劉華東 周曉菲 鐘超 章文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
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一系列偉大精神,蘊含著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碼,成為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精神之光,指引中國共產黨越過萬水千山,創造百年輝煌;精神之光,跨越時空,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回望來路,眺望征途,中國共產黨人將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堅定信念,砥礪品格,繼往開來,開拓前進。
精神偉力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今年5月,上海興業路76號,閉門修葺的中共一大會址,緊閉的門窗沒有隔絕天南海北游人的參觀熱情。
在這里執勤的安保人員,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景:今年以來,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來到這里,展開黨旗,重溫入黨誓詞。
100年前,那群高呼“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的年輕人,從各地聚集到這里,燃起黑暗中國的點點星火,點亮古老民族的復興希望。
100年后,這座石庫門建筑周圍,早已樓宇林立、廣廈參天。它見證了中國的滄桑巨變,而它所承載的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卻永不褪色、永不改變。
百年風雨,激蕩著悲壯、豪邁、光榮的恢宏史詩。真理的光芒、精神的偉力,穿過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視死如歸的革命英烈、瀝血孤營的沙場將士、毀家紓難的仁人志士、樸素深情的烽火家書……采寫抗戰精神述評的過程中,記者一次次被革命先烈的故事所感染。這些革命先烈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不屈抗爭歷史,蘊藏著一個民族涅槃重生的精神密碼。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4周年,位于北京豐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了“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抗戰文物專題展”。展覽共展出500余件套精選的歷史文物、80余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參觀游客絡繹不絕。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在他們的慨嘆和淚水中,記者感悟到抗戰精神的傳承和賡續。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志愿軍老戰士張兆堂與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互敬軍禮的照片。2020年年初,患上新冠肺炎的張兆堂在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的救治下康復出院。“最可愛的人”與“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相互致意,偉大的精神力量噴薄而出,薪火相傳。
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力量,穿著單薄棉衣、拿著落后裝備、吃著冰雪就炒面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摧垮了穿著羽絨服、擁有最先進武器、吃著牛肉喝著咖啡的敵人。
在上甘嶺,鏖戰43天,“聯合國軍”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投下5000多枚炸彈,出動飛機3000余架,坦克近200輛,把山頭炸掉兩米,卻依然沒能跨越這兩座小山包。
“這一戰能勝利,憑借的是什么?就是我們的毅力、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展覽現場,志愿軍老戰士劉健這樣說,70年過去,他的眼神堅定一如當年。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天剛微亮,83歲的湖南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村民朱中雄早早來到祖宅打掃衛生、整理擺設,迎接從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端坐在堂屋的長凳上,他為游客一遍遍講述著發生在這里的“半條被子”的故事。
朱中雄是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兒子。1934年11月,一支紅軍部隊駐扎在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此后,老人逢人就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半條被子”的故事背后,是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念茲在茲的情感與牽掛,是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不變情懷。
“瓜連的蔓子,蔓子連的根。老百姓連的共產黨,共產黨連的人民。”從延安時期起,陜北就有這首民歌,傳唱至今。
1940年,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國慰勞考察,蔣介石準備接待經費8萬元;陳嘉庚到延安后,毛澤東請他吃晚飯,桌上只有白菜、咸蘿卜干,外加一味雞湯。這味雞湯,是鄰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遠客,特地送來的。后來,陳嘉庚在緬甸仰光華僑歡迎會上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就是那頓飯,讓陳嘉庚看到了國共兩黨的差別,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一個政黨的最高領導人與人民同甘共苦,人民還有什么理由不擁護,還有什么困難戰勝不了呢?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從井岡山時期“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到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發表“為人民服務”的演講,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和人民情懷始終如一。
在江西崇義縣樂洞鄉白茅坪,有一棵郁郁蔥蔥的梅子樹,它在這里已經靜候了87載。每年的清明、冬至,當地村民都會自發來到梅子樹下,為長眠于此的一位紅軍連長掃墓、祭奠。一代接一代,至今已經堅持了87年,梅子樹也默默地為紅軍連長遮風擋雨87年。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部隊到達樂洞,進行短暫休整。休整期間,紅軍深入群眾、訪貧問苦,號召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白茅坪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演繹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頌歌。
長征路上,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櫛風沐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靠的就是始終把“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
以真理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上海興業路的石庫門,嘉興南湖的紅船,井岡山麓的八角樓,長征路上的瀘定橋,延安的寶塔山……這些記錄下一個個歷史時刻的地理標識,承載著紅色記憶、閃耀著時代光芒。
精神的火炬,代代相傳;精神的火焰,永遠向上。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江西廣大干部群眾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矢志不渝地賡續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在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舊址的一個角落,青草和野花的掩映下,立著一方矮矮的墓碑,上書“魂歸井岡,紅軍老戰士曾志(1911.4—1998.6)”幾個字。
工作之余,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后勤保障處職工蔡軍常來到這里,向學員和游客們講述女共產黨員曾志的故事。
在篳路藍縷的革命年代,曾志強忍骨肉分離之痛,將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托付他人;新中國成立后終于重聚,已是領導干部的她卻不徇私情,讓兒子留在井岡山繼續務農;孫子想辦個“農轉非”,她斷然拒絕;去世后,她留下遺言“我的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
蔡軍便是曾志的曾孫。“我會繼續講好太奶奶的故事,把井岡山精神分享給更多的人。”面對游客敬仰的目光,蔡軍動情地說。
精神之光,燭照前行的方向。
走過百年,踏上“新的趕考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面對新的征程,中國共產黨人將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不斷引領民族復興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光明日報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李慧、胡曉軍、靳昊、劉華東、周曉菲、鐘超、章文)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7日?01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流大學應以培養杰出人才為己任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光明日報記者?張國圣周洪雙?光明日報通訊員?潘洵郭亮1938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紅巖精神...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要充分認識維...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者:包心鑒(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
作者:湯俊峰(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
2021年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
作者:王淑芹(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現代化是近現代社...
作者:鄭麗平(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高屋建瓴、視野宏闊、精辟深刻、震撼人心,全面回顧了我黨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百年歷史過程...
作者:張峰(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