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宣講理論”
——記河南南陽宛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百姓宣講(志愿)團團長梁海磊
光明日報記者?丁?艷
初夏的南陽盆地,樹木蔥蘢,生機盎然。剛過清晨,仍有些許涼意,宛城區黃臺崗鎮劉宋營村的中共南陽第一支部舊址已人頭攢動,一派熱鬧景象。
“梁團長的課說啥都得去聽。之前有位貧困戶老問村里要救濟,聽了梁團長的課,自己干起了營生,已經脫貧了!”“俺聽他講怎么引導娃娃合理使用手機,娃娃現在真的不打游戲了!”“今年鄉村振興,村里策劃咋發展,正說去找梁專家請教哩,今兒可到咱這兒了。”……
群眾口中的“梁團長”“梁專家”就是南陽市宛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百姓宣講(志愿)團團長梁海磊。多年來,梁海磊每年累計參加志愿服務時數近2000小時,累計宣講黨的創新理論3500多場(次),線上講黨課1700多小時,制作各類課件300多個,被中宣部評為2020年度“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
先當學生,再當先生
走進舊址大院,醒目的標題“第一支部話初心”映入眼簾,娓娓道來的話語入耳入心,群眾的提問一個接一個。
“咱劉宋營村現在出了名,咋能把紅色資源用好?”“為什么說百年大黨正是風華正茂?”“能不能講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亮點?”提問與互動,解答與掌聲,一直沒有間斷。
面對記者“梁團長為啥受歡迎”的詢問,一位村民說:“你要讓咱說,那就是讓俺們能聽懂理兒,接地氣兒,管辦事兒。”
在宣講中,梁海磊堅持用“黨課標準”“百姓情懷”“群眾語言”,把黨的創新理論掰開揉碎:“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宣講理論,做老百姓最喜歡的事情。”
“要把黨的政策講好,通俗易懂、接地氣,但是也不能亂講。”為了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梁海磊堅持不懈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認真思考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
“我的手機通訊錄里,村支部書記等基層干部是最多的,他們的創新實踐就是我進行理論宣講的源頭活水。”梁海磊積極探討宣講藝術,創新宣講路子,經常深入基層調查了解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動態,傾聽基層一線的呼聲,關注百姓話題,研究理論熱點,為做好理論宣講打下了堅實基礎。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讓梁海磊在為老百姓理論宣講的道路上愈發堅定。梁海磊的父親是一位有著60年黨齡、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轉業干部。父親去世后,梁海磊發現父親床頭小桌上的稿紙上寫著:“四大危險: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梁海磊把父親學習中寫下的話當成了對他的“遺囑”,記在心上,落實在宣講中。“父親對黨的信仰,讓我深受觸動,也更堅定了我繼續宣講、為黨發聲的決心和信心。”
梁海磊的妻子是一位干部,曾獲評抗擊非典“先進個人”。她對丈夫的工作非常支持。“她是我的第一位聽眾,也是第一位‘學生’。”梁海磊經常把要宣講的內容講給妻子聽,讓她提提意見,做做參考。他兒子是哲學博士后,主攻“馬克思主義原理”,梁海磊說:“兒子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給我,我把‘接地氣的’百姓話題分享給他。這就叫‘愛黨三代人,上陣父子兵’。”父子倆“異地備課、資源共享”樂此不疲。
為提高理論宣講的針對性、實效性,梁海磊養成了做筆記、制作卡片的習慣。黨的十八大以來,梁海磊撰寫讀書筆記30余萬字,整理宣講資料卡片7萬余張,撰寫講稿600余萬字。每年的百余場次黨課,他全都制作了“習語金句”備課卡、微數據庫和宣講教案,還發表網絡理論微文50多篇。
“帶著忠誠與信仰,到人民中間去宣講”
梁海磊從事宣傳思想工作30年,堅持為百姓理論宣講30年。“宣講是一件有意思,更有意義的事情,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退休不久的梁海磊,依然初心不改。
“老百姓需要有人來給他們講一講國家的政策、黨的創新理論;黨和國家也需要人把政策和理論講給老百姓。這是一種雙向需要。”梁海磊認為,宣講搭建了黨的創新理論和基層干部群眾之間最便捷的橋梁,這是他最大的收獲。
2010年,時任宛城區宣傳部部長的梁海磊倡議組建“草根宣講團”(黨的十八大后,改為“百姓宣講團”)。
梁海磊精心為年輕宣講員改稿并指導,做過300多場示范宣講。他帶領的百姓宣講(志愿)團,宣講骨干從24名發展到56名,隊員也發展到如今的120名。
梁海磊常常教導新加入的宣講隊員:“沉下來備課,站起來講課。”為什么這么說?梁海磊娓娓道來:“我們不能高高在上,‘沉’下來,才能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們要仰視百姓,老百姓是我們講課的目標,是一面鏡子;同時,我們也要理直氣壯地為黨發聲,要旗幟鮮明地與錯誤的觀點和態度作斗爭。”
“只有知道了我們黨從哪里走來,才能明白我們將要去往何處。”黨史課是梁海磊的“保留節目”。
“黨史課,很搶手,每天都排得滿滿的。只要群眾愛聽,累點忙點算不了什么。百姓宣講團就是服務老百姓的。”春節剛過,梁海磊就到學校為孩子們講黨史。梁海磊帶領孩子們“跟著課本學黨史”。《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狼牙山五壯士》《我站在盧溝橋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誰是最可愛的人》《朱德的扁擔》,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串聯起了中共黨史。“黨史與共產主義進課堂,本就是滋養心靈的應有之義。”
同事們都知道,梁海磊講課的“標配”:黨徽課件講課稿,一杯開水降壓藥。身患多種慢性病的他常年奮進在基層理論宣講一線,有時在田間地頭,有時在車間學校。
“帶著忠誠與信仰,到人民中間去宣講。”這是梁海磊的初心,也成了他的使命。
用身邊人故事教育身邊人
為普及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梁海磊創意并主持設計的“‘學習強國’黨建主題公園”,成為當地理論宣講的新陣地。
為了讓學習有陣地,梁海磊手繪草圖60多張,創設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層宣講教研室”“文明實踐展覽室”“黨的創新理論大教室”和“志愿者服務大廳”,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老百姓自己的‘三室一廳’”。
最近,梁海磊又在忙著幫助宛城區仲景街道辦事處打造“黨史學習廣場”。
每到一處講課,梁海磊都結合當地實際,選取當地事例,用身邊人的故事教育身邊人。他創設了“互動式”“廣場式”“庭院式”“圓桌式”宣講場景,設問題、講故事、善啟迪、明事理,靈活運用黨史、近現代史、改革發展史、名著導讀,講清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講好黨的創新理論。
在梁海磊工作室的統計欄里標注著宣講內容和進度。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梁海磊主動要求去偏遠鄉鎮宣講,連續幾個月,節假日從未休息過。
第一節課,梁海磊就選在一個貧困村的文化廣場,講題為《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送來了“大禮包”》。梁海磊結合該村改革開放前后的對比,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的變化進行宣講。幾十組數據、十多個身邊故事、七八個脫貧致富典型人物,梁海磊如數家珍,如拉家常,又把黨的十九大精神中“農村振興戰略”“三大攻堅戰”等內容融為一體,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語宣講理論。
“過年唱大戲,也來不了這么多人。”村民說。
截至今年四月底,梁海磊已在基層宣講黨史專題六十多場。“一天也閑不住。明天,梁團長已經被約好了三堂黨史課,連晚上都排上了課。”結束采訪時,宛城區宣傳部副部長袁亞平對記者說。
掃描二維碼觀看更多內容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7日?03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毛澤民:從韶山沖走出來的“紅色大管家”
咸寧網訊記者焦姣、通訊員譚艷芳報道:為增強青少年愛眼護眼,保護視力的意識,促使他們養成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的良好習慣, 9...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報道:“董永是我國古代傳說里的孝子……”近日,咸安區鳳凰社區舉辦“孝道”文化宣講活動,居民們共同度過...
題:增強制度自信,書寫“中國之治”新篇章——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宣講活動綜述新華社記者為更好地學習...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通訊員廖智偉報道,昨日,學習宣講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報告會在我市舉行。省委宣講團成員、省政...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通訊員廖智偉報道,昨日,學習宣講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報告會在我市舉行。省委宣講團成員、省政...
光明日報記者陳建強劉茜光明日報通訊員羅凡)“我們要做黨史學習的堅定力行者,做青年學子的思想引領者,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據了解,從此次大賽產生的優秀選手和作品,還將以“青年宣講團”的名義,到學校、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進行宣講,進一步弘揚...
《新時尚?我參與》垃圾分類宣傳推廣項目選擇在全市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開展,活動以香泉花園為主,輻射到昱園、曦園兩個...
王遠鶴在咸寧職院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時要求推動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王恬報...
咸寧網訊記者朱亞平、通訊員沈家樂報道:16日,一場生動有趣的“愛國衛生教育月垃圾分類進校園”主題宣講活動,在咸安桂花鎮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