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崔志堅 光明日報通訊員 汪俊杰
從踏上蘭考土地,到病逝在崗位,短短475天,“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百姓心窩里扎了根,在黨員干部心窩里扎了根。
50多年過去,沖不淡世人對他的懷念。歲月的流逝,反而讓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愈加撼動人心。
人們為何至今仍在懷念他?百姓為什么和他感情那么深?
觀眾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參觀。李宇翔攝/光明圖片
使命:“拼上老命大干一場”
3月的蘭考,春風送暖。
輕輕踏上陵園臺階,靜靜來到焦裕祿墓前。后影壁上刻著毛澤東主席的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焦裕祿長眠于此。擔任縣委書記期間,他帶領群眾,力戰這片千百年來風沙、內澇、鹽堿等自然災害肆虐之地。數年之后,這片地成了良田、綠洲。
焦裕祿1962年冬就任蘭考縣委書記。蘭考縣當時是啥情況?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二十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三十多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十萬畝禾苗堿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了歷史的最低水平。”
這是穆青采訪蘭考縣時留下的印象。
在焦裕祿紀念園收集的那些史料照片里,我們更能直觀感受到這種景象。
地處黃河灘區的蘭考,“內澇、風沙、鹽堿”,千百年來的禍害,屢戰屢敗,許多人氣餒:“這是天災,百法難治,聽天由命吧。”
焦裕祿卻認定,只要加強黨的領導,一時就有天大的艱難,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他立誓: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死不瞑目!
今日蘭考,泡桐花遍地盛開。焦裕祿干部學院供圖
遺憾的是,一語成讖。他病逝時,在蘭考縣委書記的崗位上僅干了475天。
“蘭考之變,從風雪車站夜開始。”焦裕祿紀念園工作人員孔留根告訴記者。
大雪紛飛,焦裕祿夜訪蘭考火車站。候車室里擠滿了受災群眾,他們準備背井離鄉外出求生……83歲的張莊村老黨員雷中江老人,回憶當時偶遇焦裕祿的情形:焦裕祿噙著眼淚不停地向鄉親們鞠躬,“大家是被災荒逼走的,真對不起你們吶!我們很快會用熱炕頭、白面饃饃把你們接回來的!”
在火車站,縣委工作會議就地舉行。焦裕祿深情說道:“不戰勝‘三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怎么對得起犧牲的烈士、父老鄉親和黨的重托?”
生存尚難,談何改變。焦裕祿把原來的“勸阻逃荒辦公室”改成“治理三害辦公室”,并擔任主任。“幾字之差,天地之分。勸治之變,十萬人心!”
現在,蘭考火車站朱顏不改,乘車人已變了模樣。他們不再是逃荒,而是南下進廠、北上摘棉,春節返鄉、回鄉創業。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使命,有一點永遠不變,那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理念和情懷。”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河南省焦裕祿精神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曹振宇說,“焦裕祿精神是共產黨人的寶貴財富。”
嬗變:“到處都是亭亭的泡桐英姿”
3月1日,蘭考東壩頭鎮。
站在浩蕩黃河之畔,春風拂面。遙望對岸萬畝苜蓿草場,回首“黃龍”已縛的今日蘭考,脫口而出習近平總書記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父老鄉親時刻裝在心里,唯獨不裝自己。這是焦裕祿精神的又一寫照。
來看一組數字:行程5000余里,走訪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查清全縣大小風口84個、沙丘1600個,逐個編號、繪圖;摸透全縣河渠3000多條,繪成詳細的排澇泄洪圖。
這是焦裕祿到任后的調研行程。
調研回去,他鼓舞大家: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問題是要干,要革命。
475天的艱難跋涉,疊化在他那瘦削的身影上,漸行漸顯:他帶領村民在沙土地上開始了翻淤壓沙“貼膏藥”,種植泡桐樹。泡桐“馴化”了土地,農桐間作,林茂糧豐。
20多年后,曾經采訪蘭考縣的新華社三名記者故地重訪,寫道:
“蘭考全境的飛沙地、老洼窩、鹽堿灘,都已經長起大片大片縱橫成網的泡桐林了。”
“我們一路所見,不僅在蘭考,而且在豫東平原,在中州大地,在千里公路沿線,在雄偉的黃河大堤,到處都是亭亭的泡桐英姿,都是綠色的海洋。”
…………
今天,記者一直試圖找尋歷史照片中的鹽堿地,但它們始終不見蹤跡,唯見遍地泡桐。
半個多世紀過去,我們已無從知道,焦裕祿是如何忍受著嚴重疾病的折磨。但眼前這光景,已分明告訴我們,為什么這么多年來,人們依然想他、念他、敬他。
泡桐不僅是改善生態的主力軍,還帶來了更多的財富。
蘭考泡桐透氣、透音性能好,被譽為“會呼吸的木材”,用其制作的古箏聲音悠揚悅耳,獨有韻味。
蘭考人把泡桐制成板材、家具、樂器,遠銷海內外。相關企業500多家,產值超百億元,直接帶動4萬人就業,形成“泡桐經濟”產業鏈。
2017年,蘭考縣脫貧摘帽。今天,一場氣壯山河、鄉村振興的大決戰,再次從這里出發。
行走蘭考,有句話常常入耳——“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
“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共產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與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焦裕祿干部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席建設說。
感召:“會它千頃澄碧”
像焦裕祿一樣的好黨員好干部還有很多。
云南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60年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他先后擔任過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地委書記。他很少待在機關,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跑。碰上飯點,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結賬。1988年3月楊善洲退休后,婉拒安享晚年的安排,執意走進施甸縣大亮山,開始起早貪黑植樹造林的生活。22年間,人工造林5.6萬畝,經濟價值超過3億元。2009年,82歲的楊善洲把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
模范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干部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間,跑遍了阿里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8萬多公里,與藏族群眾結下深厚情誼。1994年11月29日,在新疆考察邊貿工作途中因車禍不幸殉職。
…………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研。“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同敵人作斗爭,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的保護和支持,黨執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總書記的發問令人深思。
現在,蘭考縣正為解答“蘭考之問”而努力。
“用真心為民服務,打掉疏離之墻。”3月2日,記者走進寬敞明亮的蘭考縣服務中心大廳,辦事群眾絡繹不絕、井然有序。墻上貼著“服務忌語”:“還沒上班,誰叫你來這么早?”“不知道”“你問我,我問誰?”
“辦理契稅,以前兩小時,現在只要5分鐘!”蘭考縣稅務局第一分局局長胡群紅說。
“封閉的機關大院向群眾敞開。”為方便群眾出入,蘭考縣拆除了縣委、縣政府及縣直機關的大院圍墻,開門辦公。“拆掉的不只是圍墻,更是心墻。”
在焦裕祿干部學院,學員們常常趁著休息時間,自覺走到一棵高大的泡桐樹前佇立仰望,深思良久。
這是焦裕祿生前親手栽下的一棵泡桐,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焦桐”。
2013年成立的焦裕祿干部學院就這樣迎來了全國各地的一批批黨員干部,他們在這里學習、傳承焦裕祿精神。
焦裕祿已離開我們半個多世紀。今天,當全球都在驚嘆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時,焦裕祿精神更顯珍貴。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焦桐見證!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6日?06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大慶油田:從學習“兩論”到貫徹新發展理念
在黃河文化孕育、形成、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河南肩負重大歷史責任和時代使...
“荊門建設漢江航運中心成為我們整個荊門代表團熱議的話題。”劉克雄表示,荊門的沙洋港和石牌港兩個港口之間,已經形成了兩...
○吳劍“白茅山事件”遺址位于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南川村白茅山,原是一個三面環山的村莊,周圍竹木茂盛。12月,鄂南政務委員...
孟祥偉在全市項目謀劃工作會議上強調搶抓政策機遇推動項目建設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報道:4月2日下午,市委市...
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在中國古代,城市因暴雨積水導致的內澇現象并不鮮見。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主要由城內溝渠、...
咸寧網訊:近日,咸寧因連夜暴雨導致城區大面積內澇。6月23日清晨,長江財險咸寧中支查勘員李根接到業務人員的電話,稱我司承...
21日,咸安代表團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代表們就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提升城市品質品位紛紛提出建議。朱曉明代表說,要把握...
咸寧網訊(通訊員蔣筍陳醇)8月5日,嘉魚農商行員工來到長江大堤簰洲灣堤段下沙指揮部,向廣大防汛勇士宣傳賑災貸款,將黨的...
咸寧,是全省17個市州中唯一一個啟動公園城市建設的城市。編印學習資料長期學——市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工作組收集整理習近...
咸寧網訊通訊員汪麗娜報道:自進入汛期以來,通山農商行切實做好防汛工作,繃緊防汛責任弦,全力確保汛期安全。對全轄17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