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孟靜 通訊員 朱麗君 黃海濤
7月20日,遠安縣嫘祖鎮真金村6組,脫貧戶嚴楚勤正在給自家的28頭母豬喂食。整潔敞亮的三層豬圈,一層是出生不久的豬仔,二、三層是待產的母豬。
“去年靠養豬掙了近20萬元,收入上已經奔小康了。”嚴楚勤長滿繭子的手,撫摸著粉嘟嘟的小豬仔,一臉的興奮。
“真金村不產‘金子’,豬娃子就是咱們的‘真金’。”村支部書記柴正雄介紹,上半年,全村共銷售育肥豬5000頭、豬仔1萬頭,僅此一項就收入3500多萬元。
昔日的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全縣的產業強村。
真金村位于遠安縣與宜昌夷陵區、南漳縣、保康縣交界處,山大人稀,產業薄弱。過去,當地人習慣養一頭肉豬自家吃,再養一兩頭母豬產仔出售補貼家用。由于養殖方式落后,環境臟亂差,豬販子攪亂豬價,村民賺不到錢,甚至虧本。
“腳下污水橫流,蚊蠅鋪天蓋地。”駐村“第一書記”、遠安縣稅務局干部楊成強回憶第一次進村時情景。
必須生態養殖!2018年3月,楊成強與村兩委會深入調研討論,決定壯大養豬產業,提檔升級。
過去,大戶養豬場低矮狹小、無治污設施,散戶豬圈都是由石塊、土坯壘成,室內污水遍地、通風不暢,仔豬死亡率在15%以上。
該村整合產業獎補、扶貧小額貸款、農村沼氣等政策資金,投資400余萬元治理養殖污染,26個養殖大戶和所有散戶改造了舊豬圈,新建了沼氣池、化糞池。大豬小豬告別“貧民窟”,住進窗明地凈的樓房和套間,仔豬死亡率下降,每年減少損失數百萬元。
為改變村民陋習,村里還成立衛生監督巡邏隊,對豬糞亂堆、污水亂排戶,在村級“紅黑榜”的黑榜欄公開通報,累犯者取消享受產業相關優惠政策。由此,真金村徹底擺脫臟亂差面貌,先后被評為遠安縣“最干凈村”、省級生態文明村。
在真金村1組,養殖大戶李正權將一筐筐構葉、紅苕葉倒進豬槽里。豬圈的地板下,是200多平方米的化糞池;地面上,干糞每天掃兩次。豬圈外面,“謝絕參觀”四個大字醒目,墻邊放著消毒的噴霧器。不遠處,十幾畝大小田塊里,種著玉米、白菜、紅苕、蘿卜等青飼料。像這樣的田地,全村還有2000多畝,全部用來喂豬。
“今年仔豬只死了幾只,存活率大大提升。”養殖規模500頭以上的大戶李正權說,“秘籍”來自真金村總結的科學養殖“順口溜”:“早晚清圈消毒、定期打針防疫、不用泔水喂食、不準生人近圈……”這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寶典”,通過短信、傳單等反復宣傳,村民都牢記在心。
酒香也怕巷子深。楊成強和村干部四處拜訪,跑市場、找銷路。去年年底,宜昌金土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首次打來電話,緊急訂購了714頭豬仔補欄。因品質好,金土地公司以每頭1300元的價格,又陸續向真金村訂購了3000頭仔豬,并決定長期合作。隨著知名度的打開,雙匯集團和生豬交易市場也向真金村伸出了“橄欖枝”。
“今年預計實現生豬銷售收入8000萬左右。”柴正雄說,7月底,預計投資300多萬元的生豬交易中心將開始招標,做大做強生豬產業。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下一篇:
電商賦能 鄉村蝶變
有一天,養的三頭黃牛失蹤了,夫妻倆連夜打著電筒,手牽手爬上村里最高的山峰,找了兩天終于找回了黃牛。當地人又戲言:“雙豬...
”中百倉儲咸寧區域總經理李幼珍說,通過社區志愿者集中代采購配送到戶的方式,中百咸寧總店和咸安店每天可銷售鮮魚1500公斤...
”1月30日(正月初六)下午,在崇陽縣新建路中百倉儲門口臨時搭建的“直供蔬菜銷售點”上,一位位戴著口罩的市民從一旁量過體...
永安辦事處“對癥下藥”解決破除老舊小區改造難題區農機局小區,建成于1988年,是個單位自管小區,小區共計房屋5棟,居民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