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樂坪鎮百年關村,中央媒體采訪團成員在采訪新老兩代村醫代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往日的工人村,住得人發毛……如今的工人村,環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藍天,紅花配綠草?!?/p>
這是十里鋼城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武漢市青山區青和居社區,在央媒的鏡頭前,年近八旬的“老武鋼”吳傳發唱起自創的“湖北慢板”《幸福不忘共產黨》,質樸的話語直抵人心。
8月底,由中宣部組織的中央媒體“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采訪團行走荊楚大地。從東湖之畔到華中屋脊,從長江之濱到鄂西深山,50余名記者跋山涉水、走村串巷。在歡快的“慢板”歌聲中,勃發的生機撲面而來。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人和事、辛勤與汗水,在眼前徐徐展開……
綠色發展,打好底色
無人機騰空而起,從空中俯瞰,銀色“巨蛋”整齊排列,頗為壯觀。
這里是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園,湖北三寧化工有限公司乙二醇項目現場。該項目投產后,將打破對進口乙二醇的依賴。
從關停子公司、搬遷尿素廠到百億元建新廠,三寧化工的轉型之路,是宜昌化工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
2017年,因為關?;ぎa業,宜昌GDP增速跌落到2.4%;隨后,推動化工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2019年GDP增速達到8.1%,高質量發展考核位居湖北省第一。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宜昌在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上做出了示范?!遍L期從事產經新聞報道,《經濟日報》記者楊忠陽認為,宜昌經驗值得宣傳。
破解“化工圍江”,宜昌壯士斷腕、涅槃新生;走出資源枯竭,黃石久久為功、探出新路。
垂直高度444米,相當于150層樓高。這里是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千百年采礦留下的印記——“亞洲第一天坑”。
“壯觀!”采訪團多位記者早就知道這個“天坑”,真正到了現場還是被深深震撼。
黃石礦山人在這個天坑里種出萬畝槐花林。昔日的“天坑”,如今成為網紅打卡地。
“石海變綠洲,太了不起了!”中新社記者梁婷感嘆,黃石探索“工業+旅游”新模式,走出了工業游與生態游雙輪驅動的轉型之路。
采訪的最后一站,記者們來到位于鄂西北崇山峻嶺之間的神農架大九湖。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九湖先后經歷采伐木材、挖渠圍田、畜牧養殖等粗放開發,水面一度消失。
2013年,神農架林區對大九湖實行生態移民搬遷。7年間,460余戶1400余名居民陸續搬遷到20公里外的坪阡古鎮。把大九湖還給自然植物、野生動物,消失的濕地又回來了。
“生態好了,旅游火了,村民富了!”近3年,《人民日報》記者范昊天兩次到大九湖采訪,在他看來,“大九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樣板?!?/p>
荊楚土味,富了鄉親
漫山遍野的艾草隨風搖曳,氣味獨特的艾香四處彌漫。重陽節前后,艾草將迎來今年第二輪收獲期。走進醫圣故里蘄春縣,記者們來到五斗地村蘄艾種植基地。
2015年,該縣將蘄艾作為振興中醫藥產業的切入點,引來市場主體盤活蘄艾產業。5年間,當地涌現出蘄艾種植、加工、電商、艾灸培訓等上千家市場主體,全產業鏈帶動10萬人就業,幫助全縣3萬多人脫貧。
從大別山到秦巴山,一個個村莊、一戶戶農家在特色產業的帶動下,換了新業,拔了窮根。
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依山傍水,是全省最大的單體易遷集中安置點。
1.5萬余名貧困人口同住一個社區,如何讓大伙“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鄖陽區“無中生有”,建起香菇小鎮。
來到香菇小鎮制高點,記者們看到,不遠處漢江蜿蜒流過,一個個香菇大棚隨坡就勢,層層疊疊。
“專業公司統一建棚、提供技術,配齊設備?!鼻帻埲鐓^香菇辦主任何宗平說,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技術作保障,貧困戶種香菇的熱情和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
“易地扶貧搬遷,關鍵是村民致富要有門道。青龍泉社區的做法,值得借鑒?!薄吨袊請蟆酚浾吡_京湘子拍攝視頻后,用中英文兩種文字在微博發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次采訪,央媒記者們見到了一名特殊的老鄉——28歲的肢殘青年唐根根。
僅1.4米高、娃娃臉、說話不太伶俐的“小男孩”,就是唐根根。在孝感市孝昌縣,他可是脫貧致富的“領頭羊”。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創辦家庭農場、成立養殖合作社,靠養羊脫貧后,又帶領大家共同養羊致富。
“唐根根拔掉的窮根,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思想上的。”《農民日報》記者莫志超感受到,這個小個子脫貧的內生動力被激活了,迸發出大能量,奔小康就是要有這股子精氣神!
惠民實事,托舉幸福
青山區因武鋼而興。新中國成立之初,10萬建設大軍搭建簡易工棚安家落戶,形成華中地區最大的棚戶區。2016年,棚戶區改造完成,居民搬進青和居等5個安置小區。
“從低矮的平房搬入電梯房,一步跨越60年?!辈稍L中,《中國青年報》記者朱娟娟感受最深的是,青和居社區把居民“雞毛蒜皮”小事當作大事辦,探索出一條社區治理新路徑。
從繁華都市到鄂西深山,記者們一路傾聽、一路見證:看病難、飲水難、養老難,小康路上的“絆腳石”被一個個搬掉。
“大學生村醫來了,我有了好幫手,能更好為村民服務?!蔽宸逋良易遄灾慰h百年關村70歲老村醫裴光鑫早就盼著這一天。
五峰山大人稀且交通不便,群眾就醫困難。當地克服財力薄弱,撥出??疃ㄏ蛭啻髮W生村醫、發放鄉村醫生養老保險補貼、啟動鄉村醫生培養“雙百”工程,讓每個村寨都有健康守門人。
“沒有全面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工人日報》記者唐姝看來,鄉村醫生隊伍穩住了,村民健康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就打通了,五峰村醫工程暖心又貼心。
“來,嘗一嘗高山深井水泡的茶!”在??悼h趙家山村,村黨支部書記趙祥華一定要邀請記者們喝杯茶。
??悼h七成以上地區屬喀斯特地貌,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為水愁、為水困。2017年,該縣在海拔1000多米的趙家山村打出483米的深井,成功探索高山深井取水,全縣8.3萬名貧困群眾喝上“幸福水”。
“對大山里的鄉親們來說,小康就是這么簡單。”“小康,既是中華民族筑夢千年的宏大敘事,也是百姓生活寬裕殷實、安康幸福的日常點滴”……從五峰村民對大學生村醫感激的眼神,到保康鄉親擰開水龍頭時臉上綻放的笑容,記者們記錄著,也感動著。
5天的采訪,中央媒體采訪團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一路采寫、一路發稿。大家紛紛表示,“奔向小康,每一個故事都打動人心,要把這些充滿溫度與感動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荒涼”土地掘金記——甘肅旱作農業發展“變奏曲”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于人民。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圍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小康...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從今天(7月2日)開始, 《...
開欄的話:“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連日來,新華社記者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走進火熱的生活,記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脫貧...
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針對特困人員、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困難殘疾人和重度...
本報評論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帶來了挑戰,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需要我們一鼓作氣、乘勢而...
讓人們臉上綻放幸福笑容——從“社會更加和諧”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新華社記者劉奕湛、陳國洲、王君寶、丁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
“通過努力找到自信”唐根根的家在孝昌縣鄒崗鎮林場新村,父親長期生病,無法干重體力活,母親何華云靠養羊支撐一家人生活。...
“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不僅有黃花,還有寧夏肉牛、黑龍江藍莓、河...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朱哲、通訊員程懿君報道:昨日,市委代理書記李建明到通城縣就經濟社會發展、黨委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
本報記者汪曉東崔璨姚雪青王偉健閃閃發亮的吳王夫差劍、玲瓏剔透的秘色瓷碗……夜晚的蘇州博物館內,游客們遠離白天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