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是我自我居家隔離的第14天。清晨我量了一下體溫:36.5攝氏度,已經連續9天保持體溫正常,心跳、呼吸平穩。另一個好消息是剛做的核酸檢測結果顯示“陰性”!
從最初持續發燒不退的慌亂,到無法收治入院的焦慮,再到親朋好友鼓勵下重拾信心,44歲的我靠一步步科學的治療、均衡的營養、堅定的信心、親友的幫助,最終居家隔離打敗了猖狂的病魔,重新回到健康的人生跑道。
我想用自己親身的經歷告訴和我類似的患者:戰勝新冠病毒,你也可以!
1月1日,疫情首發地華南海鮮批發市場休市封閉。我從未到過該市場,也不吃野生動物,活動范圍相對固定,曾經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離我很遙遠。
1月16日,我感覺有點頭痛,全身酸痛,起初我并未在意,以為是工作忙未休息好而已。之后開始低燒(體溫未超過38度)乏力,食欲欠佳,每天只喝一碗小米粥。
1月21日,低燒癥狀持續,這時我必須要吃阿莫西林才能退燒,但一次只能管4個小時。與我住在一起的75歲的老父親也說自己開始頭疼,這讓我感到不安。
1月22日上午10時,我和父親前往社區醫院準備查血常規檢查。由于吃過退燒藥,我和父親體溫均未超過37.2度,但社區醫生告知家庭集體發熱必須到市紅十字會醫院(市第十一醫院)就診。
上午11時,我們來到市十一醫院,大廳內全是排隊的人群,5個小時才輪到我們就診,做血常規和CT檢查。
檢查結果出來后,醫生說,我的肺部已感染,疑似新冠病毒感染,需要住院治療,但目前沒有床位,只能先通過打針及口服用藥方式治療。
胡女士的CT檢查報告
父親的血常規有些指標不正常,但醫生判斷尚不嚴重,但要密切觀察。讓父親先回家后,我又排了3個小時隊才打上針,直到晚上10時40分才打完,此時我已在該院待了近12個小時,身心疲憊。
1月23日凌晨1時許,我的低燒不僅沒退,還發起了高燒,只好吃布洛芬退燒。
密集的人群,漫長的排隊,沒有床位的信息,已經沒有力氣的我,只好先回家,待下午5時我再來市十一醫院時,打針的病人不減反增。
排隊到凌晨1時,我又開始高燒,只好請醫生開退燒藥后重新開始排隊。凌晨4時,排了11個小時隊后,終于輪到我打針。
1月24日清晨7時多,打完針的我飛似地離開醫院,從排隊到打完針,耗費了14個小時!
孫國兵主任耐心地解答:不要太介意發燒,這是自身抵抗力與病毒斗爭的過程。輕癥患者建議在家隔離口服藥物治療進行觀察。
此前,我已將兒子送到了婆婆家。1月24日(除夕)我讓父親也返回自己家中,避免家庭傳染。我一個人開始了居家隔離治療。
居家隔離期間,親人、我單位(湖北忠三律師事務所)的領導、同事、朋友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專程給我送藥品、送食物、水果,在精神上鼓勵我,我們單位學醫專業的雙學士李平律師也每天對我的病情進行了解,給予我用藥指導。在大家的關心下,讓我在居家隔離期間無后顧之憂,增強了抗病毒的自信心。
24日、25日,我依舊高燒不退,退燒藥只能暫時遏制七八個小時。聽說雞湯有利于增強免疫力,我親友在超市買了多罐易拉罐雞湯送給我。
我每天兩頓雞湯下面,并在湯里加入黃芪補氣,輔助煮蔥姜蒜水喝。由于發燒大量出汗,我基本上不停地喝淡鹽水,同時在水里加入參片,并補充維C片。
我由最初的慌亂開始慢慢平靜下來,雖然一個人居家隔離治療,但我并非一個人在戰斗。住在同一小區的小姑子一家每天換著花樣做飯菜送到門口,給我補充營養,為我加油鼓勁。親朋好友不斷為我傳遞最新的治療意見。
1月26日,隔離第三天,仍在高燒的我再次向新華醫院孫主任咨詢,他簡短地說,不要太糾結發燒,這是自身免疫力和病毒戰斗的表現。為避免吃多了退燒藥帶來的副作用,我開始采取酒精擦拭、額頭冷敷等方法進行物理降溫。藥物及物理降溫的方式,開始初見成效,退燒的間隔時間開始延長至12-15個小時。
1月27日,隔離第四天。我不再高燒,開始轉為低燒,體溫控制在38度以下。1月28日,隔離第五天,我終于退燒了,但還有點微咳。
2月2日,我按醫生建議,到醫院做核酸檢測。第二天傳來結果:陰性。那一刻,我感到這么多天與病魔的斗爭還是有成果的。醫生建議,把家里剩余的大約2天用量的藥吃完,可停藥觀察。以后再做個血常規和肺部CT,看看恢復情況,再最后確診是否康復。
2月5日,單獨隔離第13天。最后一次服藥后,我已不咳嗽了,除了肺部略感不適,其余一切正常。
接下來,我按醫囑加強營養,修養調整,繼續隔離,等到醫院復查后再正式解除隔離。
回想這十多天的治療心路歷程,我想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讀者朋友:
寫下這段文字時,又一個好消息傳來,后來確診患上新冠肺炎的父親在醫院里通過中西醫治療,身體已逐步好轉。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堅定信心,
科學治療,
嚴格自律,
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法律知識,都在這23問里
下一篇:
一圖讀懂:《公共場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衛生防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