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北京5月8日電(記者姚亞奇)在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2019年全球自然災害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由應急管理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等單位完成,對2019年全球和中國自然災害、近30年全球自然災害及中國災害在全球和亞洲的排名情況等進行了分析評估。
《報告》顯示,我國自然災害損失相較近10年總體偏輕,但在全球排名仍位于前列,災害發生頻次、直接經濟損失全球排名分別為第2位、第3位。
2019年,全球自然災害總體偏輕,與近10年(2009—2018年)均值相比,災害頻次減少24%,死亡人口減少74%,受災人口減少50%。
2019年全球自然災害以洪水災害為主,損失較近年偏輕。2019年為近年來少有的地震輕災年,與近10年相比,地震災害頻次無較大變化,但因災死亡人口降幅超過9成,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也分別出現7成以上、9成以上的降幅。全年發生了澳大利亞火災、美國加州大火、亞馬孫雨林火災,森林火災影響突出。
在受災損失方面,發展中國家損失占比大,在災害發生頻次、因災死亡人口、直接經濟損失排名前10位的國家中,發展中國家分別有7個、7個、6個,亞洲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
自1989年聯合國大會發起“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以來,聯合國減災行動已持續30年。分析評估顯示,1989—2019年全球較大自然災害頻次年均約320次,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洪澇和風暴災害最為頻發,占比超過60%。30年來全球自然災害死亡人數呈現波動下降趨勢,而直接經濟損失、保險損失均呈現增加趨勢。以國家為單元,分析百萬人口死亡數和直接經濟損失GDP占比表明,30年來我國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在全球和亞洲的排名均有所上升。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09日 03版)
編輯:yangweijie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15日發表題為《亞洲領導世界在新冠疫情中的經濟復蘇》的報道稱,國際貨幣...
2021年,張亞洲參與民盟省委調研課題,形成《加強山區河道行洪能力管理,減少山洪災害的影響》調研報告,建議各級加大山洪災害監...
核心閱讀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地緣沖突加劇,經濟全球化遭遇回頭浪,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
《正道滄桑》金一南著內容簡介:本書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放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與復興”的宏大背景下,以戰略思維和大歷...
對于宋茜這個女演員也相信,就再也不會陌生了,也許她也是人氣非常高的女星了,剛開始宋茜以隊長的身份隨女子流行演唱組合f(x...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柱報道:21日,百部精品微電影系列工程“中國畫·畫中國”文化扶貧藝術電影《三界外》,在崇陽...
俄羅斯總統普京29日在出席“俄羅斯在召喚”國際投資論壇時表示,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驅動器。普京說,盡管今年遇到了種種困難,...
1月20日晚,著名時尚網站Model將一位韓國模特選入Icon榜單,時尚圈通常稱登仙榜。即便在現在新晉超模層出不窮之時,她仍手握P...
黃緒波說,新檢測機構的投入使用,全區單日核酸檢測能力已提升至1.25萬管,加上市本級的核酸檢測機構,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全區...
16世紀以來,驅動歐洲地圖工業發展的是航海發現時代的殖民與貿易需求,這一時代的地圖奉精確性為圭臬:一張地圖越是自詡為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