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起,崇陽縣港口鄉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原以為要打一場硬仗,沒想到意外的順利。8個多月來,全鄉13個行政村3萬多人未使用過一次性餐具。
“禁塑之鄉,是保護生命的一道亮光!”有媒體點贊稱:港口鄉仿佛一道亮光,為鄉村生態發展之路照出一條幸福小徑,其相關經驗也被中央、省市媒體多次點贊。港口鄉禁塑的成功,也告訴我們,環保禁塑之路并沒有那么難走。只要凝聚共識,令行禁止,著眼長遠,沒有不可克服的陋習,沒有不能禁絕的污染。
河道碧波蕩漾
“共享菜籃”在山村盛行
街頭隨處可見禁塑標語
村民用上了環保袋
餐館里用上了瓷杯
鄉黨委書記張朝輝(中)帶隊檢查禁塑情況
曾經:青山綠水被一次性垃圾圍繞
“2016年,我調任港口鄉,當時沿路都是紅紅綠綠的塑料袋垃圾和堆積成山的一次性餐具。到村民家中走訪,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一次性塑料杯子和碗筷!”談起“禁塑”初衷,該鄉黨委書記張朝暉回憶:
港口鄉因“八港一河”匯聚于此而得名,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78%。原本是一個山清水秀的“洞天福地”,可因為這一堆堆、一片片的塑料垃圾而降低顏值,張朝暉心里不是滋味。
“塑料餐具遇高溫,對身體不好。塑料垃圾填埋地下,幾百年也難降解,百害無一益!”張朝暉說,從那時起,他就想過要禁塑,但彼時脫貧攻堅任務繁重,且禁塑并非一件小事,恐怕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無奈,他只能將這一想法“擱淺”在自己腦海里。
2017年4月,河庫長制工作推動。該鄉每隔幾天就會組織干群清理河道垃圾,可每次清理時,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
“我們村河道總長度不到9公里,有一次清理河道時共清運出了40多車垃圾,其中大部分都是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讓人觸目驚心!”該鄉塘口村黨支部書記汪俊偉舉例說,“山清水秀之地被垃圾困擾許久”!
直至2019年4月份,我市啟動“五線五治”工作,即在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水體沿線岸線、重要節點沿線、村莊沿線,治臟、治亂、治差、治污、治本。“縣里已脫貧摘帽了,恰逢‘五線五治’契機,‘禁塑’的事,該提上日程了。”張朝暉在鄉干部大會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后,贏得了一片點贊聲。
禁塑:從商店不賣,到群眾不用
“禁塑涉及家家戶戶,包括大小超市、餐館等,涉及人數多、尤其量大。”張朝暉說,從2019年4月初開始,該鄉全體干部就分組到各個村灣召開“灣子夜話”,將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害處、禁塑倡議書以及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等相關政策宣傳到每家每戶。
同時,在全鄉13所中小學、幼兒園召開主題班會課,對“禁塑”知識進行講解,并由學生們將“禁塑令”拿回家給家長們看,并簽字、提意見建議。
鄉里與各村小賣部、早點攤、村淘點簽訂承諾書,保證“五一”后嚴禁使用一次性餐具,并組織所有鄉、村干部,對所有商鋪、早點攤進行登記,發現一次性餐具立即收繳。還召集辦紅白喜事的流動廚師隊伍開會,并根據經營規模,給予200元到1000元的補貼購買碗筷。
即使反復宣傳發動,鄉黨委班子心里還是沒底,預判“禁塑”肯定會遇到阻撓。
4月底,鄉黨委又將全鄉劃分成三個“戰區”,每個“戰區”安排7至8名工作人員。大家鉚足勁,準備花大力氣投入到“禁塑”之戰。
4月30日,禁塑“戰斗”正式打響。三大“戰區”同時行動,奔赴超市、餐館、學校和部分農戶家里。“在鄉鎮農村銷售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很多是‘三無’產品,我們準備據此要求商戶停止銷售并勸其上交。”張朝暉介紹。中午,大伙在鄉里碰頭,收起來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堆了半屋子。聊聊經過,大家都覺得還挺“輕松”的,不少商戶都是主動上交沒有賣完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原本以為,禁塑要打一場持久的硬仗,但沒想比預想的順利多了。”張朝暉告訴記者,經過前期宣傳和多種舉措推動,老百姓的綠色環保意識比以前強了,對“禁塑”也由以前的反感變為贊同。2019年“十一”長假期間,該鄉對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情況進行檢查時,沒發現一起違規使用案例。
成效:垃圾減少40%,百里河道碧波蕩漾
2019年12月30日,記者在港口鄉集鎮看到,有的早點攤主在洗碗,有的攤主在消毒碗筷,每家店面門口干干凈凈。
“以往這個時間,白色垃圾堆成山,環衛工忙得跳腳。”鄉保潔公司負責人汪志祥說,以前全鄉每天三四噸垃圾,現在至少減少40%。
港口大道家家樂超市老板代汝珍說:“早就不想賣一次性塑料餐具,占地方、利潤薄,還搞得門口塑料垃圾滿天飛。以前別人都在賣,客人有需要。現在都不能賣了,挺好的!”
“用碗筷,健康、節約。”福滿樓酒樓的老板沈濤也為“禁塑”叫好,該酒樓每年大約用12萬套一次性餐具,花費8000元左右。現在購買消毒柜、碗筷,總計只要4000多元,還可以用好幾年。
一個江西貨車車隊,常年從崇陽港口鄉經過并在集鎮上的美君酒樓停留吃飯。得知港口鄉“禁塑”,這批司機開始自帶碗筷。“‘禁塑’對生意沒有影響,改變下習慣,對身體好,大家都愿意。”美君酒樓店主龐美鳳說。
“國慶節長假是百姓宴請高峰,我當時操辦了150多桌酒席,卻沒用過半件兒一次性塑料餐具!”37歲的劉義軍是一位鄉村流動廚師,自從鄉里“禁塑”后,他購置了不銹鋼餐具,如今每天背著新買的400套碗筷到處跑。
“禁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應成為一項自覺行動,而不是一項工作任務。”小東港村黨支部委員汪正說。
8個多月來,該鄉13個行政村3萬多人徹底告別了一次性塑料垃圾。
“禁塑后,‘八港一河’百里河道碧波蕩漾,再也不見一次性塑料垃圾,看著都讓人身心愉悅!”該鄉鄉長湯明春連續三年擔任“河長”,對于禁塑后全鄉百里河道的變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記者一行沿境內高堤河出發,對該鄉“八港一河”尤其是人口居住密集處進行暗訪。一路上,盈盈的清水與周邊的景致相映成趣,翩然入畫。水深的地方綠得發光,水淺處鵝卵石清晰可見。不見了一次性塑料垃圾,河道充滿無限生機,這樣的轉變讓人欣喜。
禁塑新招:“共享菜籃”、可降解環保袋取代塑料袋
港口鄉“禁塑”工作贏得了很多人點贊,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前不久,咸寧市生態環境局對該鄉獎勵10萬元。該鄉利用這筆獎勵資金,又大膽做了一個經驗探索:
購買了7萬多個玻璃杯免費發放全鄉7000多戶3萬人,每戶10個;3萬多個無紡布袋、6萬多個可降解環保塑料袋、200個“共享菜籃”,發給商鋪、老百姓。
張朝暉說,老百姓買肉、買魚等,沒有塑料袋不方便,6萬多個可降解塑料袋是一個示范引導,告訴商家和老百姓,可以在網上訂購這樣的環保袋;“共享菜籃”免費發給賣菜老板,老百姓放20元押金,提回家后還回來的時候退押金。
記者走進該鄉塘口村沈家墩文廣賣菜店時看到 ,47歲的村民金桂香買完菜結賬時,并沒有像以往一樣用塑料袋子裝菜,而是交付了20塊錢押金,領了一個“共享菜籃”。
這是一個嶄新的純手工的小竹籃。金桂香接過籃子后,就將自己選購的各種蔬菜肉類依次放入籃內,隨后將籃子挎在胳膊上出門了。
“現在重新拎起竹籃子感覺很熟悉。小時候,買東西都是用竹籃子,裝的東西多而且也很環保,后來有了塑料袋,每次買完菜就有一堆塑料袋,不環保而且很浪費。”金桂香感慨。
“我家店里配備了10個菜籃子,顧客只需交20元錢押金,就可以將籃子提回去。籃子不用了時押金可以退。”門店負責人汪文廣告訴記者,相比之前人們買菜時兩手拎著十幾個塑料袋,現在一個竹籃子就裝下了所有的東西,“最近好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曬出竹籃買菜的美照,收到了一片點贊,‘共享竹籃’已成一種新時尚”!
反響:港口鄉禁塑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港口鄉“禁塑”很快傳遍四方。
崇陽縣城一些小區物業群熱烈討論:“農村都‘禁塑’了,縣城什么時候行動。”“確實要‘禁塑’!哪家買個菜,不是用好幾個塑料袋,最后都成了垃圾。”
有武漢的朋友聯系張朝暉,打探“禁塑”是否屬實并了解經過。許久沒聯系的青島朋友,也給張朝暉打來電話:“深知塑料垃圾傾倒到海里對生態的破壞,‘禁塑’好啊!”
“我們崇陽盛產楠竹,我一直想啊,要是我們所有人都用竹籃買菜,那我們這些編竹籃的老農民會不會就有了用武之地?會不會增加了收入?編竹籃的手藝才會不會代代相傳?”甘淑輝是隔壁青山鎮一位竹農,她從小就會編竹籃子,對“共享菜籃”的推廣,她滿心期待。
崇陽縣桂花泉鎮橫山村歷來以竹編而聞名,在聽聞“共享菜籃”就是手工編織的竹籃以后,竹編藝人們紛紛感慨“這個推廣以后又將大大推動我們竹產業的發展”!
回顧平穩的“禁塑”過程,張朝暉認為,只要是順應民心的事,一定有強大正能量,“大家都知道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危害,只要下定決心,這事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長期從事“綠色化學”研究。她認為,崇陽縣港口鄉“禁塑”有利于長江大保護,應該在更廣范圍推廣。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麗婭 通訊員 饒海濤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錨定高質量 勇闖深水區 —— 通城縣城發集團改革發展紀事
下一篇:
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 著力優化營商環境——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創新監管方式服務企業發展
咸寧網訊通訊員葉彬彬報道:漢口銀行咸安支行聯合鳳凰社區開展助力“創文”志愿者服務活動。此次志愿者服務活動,不僅營造了...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報道:昨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丁小強率市物價局、農業局、商務局、規劃局、工商局、咸安區政...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江世棟12月17日,在襯砌一新的咸安區向陽湖鎮北洪港河段,一河清水緩緩流向斧頭湖,河岸綠樹成行,兩邊護...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賀春音通訊員祝瓊“今年夏天,我們終于可以睡安穩覺了!為從根本上消除黑臭水體, 2018年,我市開始實施“...
特約記者李星2月4日(大年三十),一家人圍坐一起吃團年飯,滿桌的菜肴讓人垂涎欲滴。“媽媽,今天這么多人吃飯,為什么不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