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規定》中明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
“網絡暴力”“人肉搜索”……僅看這幾個詞,就足以讓很多人心驚肉跳。在互聯網已深刻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今天,很多人享受著網絡帶來的諸多利好,卻也深深地被引號里這些行為所傷害。
2018年8月,四川德陽一名安姓女醫生因不堪忍受網絡暴力自殺身亡;同年6月,江蘇一男子因2歲兒子被泰迪咬傷后與狗主人發生糾紛,結果遭遇“人肉搜索”和死亡威脅,其妻迫于網絡暴力割腕自殺,所幸搶救及時;某電影演員因主演電影票房喜人而被網友“逼捐”1億,其中夾雜著難以入耳的謾罵……
身處數字時代,個人信息的全面數字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信息的暢通使公眾更加深度參與到各種社會事件當中,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然而,網絡暴力卻成為互聯網生態建設發展中極為不和諧的雜音。之所以“鍵盤俠”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宣泄情緒、博取眼球、突破底線,無外乎抓住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優勢,盯住了互聯網海量信息的管控之難,以屏幕為阻擋,在網絡上掀起一次又一次“風暴”。輕則讓當事人不堪其擾,重則可能就摧毀了一個人的精神與生命。
國無法不治,網無法不興。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生態是良好還是惡化,和我們每個人利益攸關。我們在網絡上的樣子,就是整個網絡世界的樣子。
在我國互聯網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當下,根治網絡暴力的根本之策就是強化法制,要讓所有網絡使用者的心里有一條明確的紅線,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即便人人都有麥克風,也必須要為自己的聲音負責?!兑幎ā纷畲蟮目袋c就是對此前常見的這些網絡活動、網絡行為進行了明確立法,再一次提醒人們牢記:保持理性、守住底線,才能讓曾經那些無形的“鍵盤”傷害不再重現,才能維護良好的網絡生態。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網 作者:趙新樂)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
下一篇:
深度解讀《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