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2016專題 >> 筑夢“十三五” 建設新咸寧 >> 民生建設 >> 正文

文化扶貧的“通山作為”——激發精準扶貧新動力

來源:咸寧新聞網 時間:2016-05-30 08:42

  農家書屋走出科技示范戶,引領群眾增收脫貧;鄉村廣場上演連臺好戲,解了群眾“文化饑渴”;古民居旁辦起農家樂,巧讓群眾坐地生財……

  通山縣委提出,推進精準扶貧,要不斷創新方法、思路和模式。

  眼下,通山縣多措并舉,做活“文化+”文章,用文化激發精準扶貧新動力,開啟精準扶貧新模式。

  文化+科技,探索精準扶貧新路

  5月18日下午3時許,黃沙鋪鎮晨光村農家書屋里甚是熱鬧,有看書的,有借書的,有觀看種養殖教學視頻的……

  翻開借書登記簿:5月16日,阮家洵,借《養雞與雞疾病防治》;阮家旺,借《西瓜、草莓栽培技術》……

  書屋管理員萬才桂介紹說,最受歡迎的是科技致富類書籍。村民孟垂進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科技示范戶。

  孟垂進因家境貧寒,從小輟學,靠打零工為生。3年前的一天,他到農家書屋閑逛,無意中獲知,購買聯合收割機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收割效率,還能獲得政府的購機補貼。他四處借錢,買了一臺,為周邊群眾收割莊稼,當年就收回本錢。嘗到甜頭后,他和同村幾個農民聯手,添置多臺農機設備,成立全鎮首個農機服務合作社,成為遠近聞名的科技致富示范戶。

  近年來,再生稻市場行情看好,孟垂進到書屋里查資料看錄像,學習再生稻種植技術。去年,他聯合他人,流轉土地600畝,發展規模化種植,畝平增收2000多元。從育秧、整田、機插、田管、收割,每個環節都有用工需求,村里的十幾個困難戶因此增收5萬多元。

  農家書屋進農家,已成為通山縣文化扶貧的重要載體。據統計,全縣已建成各類農家書屋(含公益書屋)213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縣文體新局每年給予每個農家書屋價值2000元的圖書補充更新。與此同時,開展農家書屋圖書經營許可證試點,探索“以屋養屋”長效機制。

  扶貧先扶智。眼下,在通山縣,全民讀書形成風潮,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群眾,都積極通過讀書開啟脫貧致富之門。

  從農家書屋的扶貧效應獲得啟發,該縣還開辦了“農民學校”新陣地。如南林橋鎮邀請專家在農民學校講解小龍蝦養殖技術,使一批困難群眾因此增收脫貧。據統計,該鎮農民學校開辦以來,已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

  文化+旅游,巧讓農民坐地生財

  周敦祿、成和麗兩位留守老人沒有想到,祖上230多年前留下的老屋,無意中給他們種下了一棵“搖錢樹”。

  二老是中港村村民。該村位于九宮山腳下,過去20多戶人家以種竹賣竹為生,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落,村里的青壯勞力紛紛外出打工。

  隨著周家大屋古民居保護和開發,上下九宮山的游客移步至此,當地群眾紛紛辦起“農家樂”,坐地生財。

  二老的“農家樂”開在周家大屋的西偏房,青磚黑瓦、方石天井、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別有風味。

  “菜是自家種的、雞是自家養的,魚是河里抓的……綠色環保,游客都說好吃,主要做的是‘回頭客’生意。”成和麗說,自從辦起農家樂,家里的年收入翻了番。

  村主任周家生介紹,周家大屋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縣文體新局等部門,整合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鄂旅投公司旅游開發資金、新農村建設資金,對周家大屋進行修繕,修建了入村公路和停車場,并引導村民在古民居周圍開了十幾個“農家樂”,村里的智障精準扶貧戶阮開堂,也因此成了村里的保潔員,每月工資700元。

  據了解,通山是全省古民居保護重點地區,保存有一大批深具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民間建筑。去年,縣里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把古民居保護開發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引導群眾發展旅游經濟。

  目前,闖王陵、王明璠大夫第兩個國保單位已得到全面修繕,七個省保單位修復詳規正在制定。核電路、106國道和九宮山、富水湖的“一線兩圈”,只要是能利用的古民居,家家掛起了紅燈籠,開起了農家樂。文化+旅游,已然成為群眾脫貧攻堅的新渠道。

  文化+活動,點亮鄉村多彩生活

  “山花滿天飄呀飄,桃花滿枝笑呀笑,唱支山歌給黨聽,精準扶貧到我家……”5月18日下午,通山縣大畈鎮板橋村農民“天天樂文藝隊”正在村文化廣場排練音樂劇,準備參加全縣的主題黨日+活動。

  “自從有了文化廣場,我們的生活越過越有味了。”天天樂文藝隊隊長譚道雪說,這個廣場是由省紀委和省財政廳、文化廳幫扶200萬元建設的,廣場上園林綠化、體育設施、燈光照明一應俱全,成了附近村民的樂園。

  在省紀委工作隊的幫扶下,如今的板橋村,每個組建起了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成立了文藝團隊。據悉,落戶該村的龍珠灣鄉村文化旅游項目,讓51戶貧困戶戶平增收近萬元。

  在楠林橋鎮石垅村廣場,宣傳欄里,各種文藝演出、文明評比、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照片,描繪出新農村新氣象。

  一名群眾介紹,以前這里是出了名的“上訪村”,自建起文化廣場,村里組建各種文藝團體,舉辦文化活動,7個老上訪戶有4個加入了村文藝隊,不僅樂哈哈地唱歌跳舞,還勸阻老訪友“人生一世確莫爭于一事”。

  文化扶貧樹新風。如今,該村群眾中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移風易俗的多了;發牢騷的少了,干事創業的多了;婆媳不和夫妻吵架的少了,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的多了……

  目前,全縣187個行政村,村村建起中心文化廣場,村村組建了農民文藝團隊,并恢復建成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讓群眾開展大型活動不出縣,中型活動不出鎮,小型活動不出村。

  該縣還把強身健體,改善群眾精神面貌作為扶貧扶智的重要舉措,先后向各村配送體育器材2000多臺(套),在全省率先實現村級農民健身工程全覆蓋,讓身體殘弱的人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魄,恢復勞動能力,重新樹立致富信心。

  如今的通山農民,白天田頭忙勞作,晚上廣場曬歌舞,張口成歌,邁步即舞,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記者 何澤平 鄧昌爐)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通城基地正式啟動
下一篇: 通城電商解決農村買難賣難 28家村淘服務站開業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 <samp id="7vmt8"><dl id="7vmt8"><pre id="7vmt8"></pre></dl></samp>
  • <fieldset id="7vmt8"><table id="7vmt8"><kbd id="7vmt8"></kbd></table></fieldset>
      <sup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up>
      <menuitem id="7vmt8"></menuitem>
    • <strike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trike>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
    •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