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發展新理念 譜寫赤壁新篇章
編者按:
孫劉聯軍巧借東風三分天下,赤壁從此名揚海內外。
1800多年過去了,東風又拂古戰場。赤壁市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為契機,轉型升級,綠色崛起,建設強而優中等城市步履鏗鏘。
這步履有數據為證。2015年,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36億元,增長8.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25.86億元,增長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1.67億元,增長2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02億元,增長11.1%;外貿出口總額9967.6萬美元,增長16.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02億元,增長8.0%。
數據背后的故事,和當年借東風一樣精彩……
國字號榮譽:
近幾年,赤壁市先后獲批中國綠色生態產業展覽交易基地、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榮獲中國青磚茶之鄉、中國米磚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市)、全國第二批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全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范縣(市)、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市)、全國鐵路護路工作示范縣(市),連續三屆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連續九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連續兩屆榮獲全國科普示范縣(市)。今年,該市又榮獲國家園林城市、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
榮譽是鼓勵,是鞭策。帶著鼓勵和鞭策,赤壁再借東風又出發,踏上譜寫“十三五”新篇章的征途。
一家企業帶來集群效應
4月,位于赤壁市車埠鎮的三和應急橋梁公司一派繁忙景象,20多臺設備不停地運轉。
上個月,公司剛完成了3000片貝雷片的生產訂單,如今,又在準備生產加工5000萬片的新訂單,價值1000萬元。
一年多前,當江蘇客商張達剛到車埠時,這家前身為車埠機械廠的企業已經停產10多年,生產的柴油機、電影機械及零部件無人問津,近100名員工下崗待業。
車埠機械廠的嬗變,源自華舟重工帶來的集群效應。
已獲準在上交所上市的湖北華舟重工應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是亞洲最大、中國唯一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應急交通工程裝備企業,年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
2014年,我國出臺政策加快應急安全產業發展。華舟重工因勢而動,拿出總投資15億元的三期擴張規劃,一方面搶占國內國際的應急車輛、橋梁市場,另一方面,拓展家庭逃生產品市場,開發逃生面罩、特種錘等產品。
張達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信息,出資4000萬元租賃車埠機械廠的設備和廠房,主動與華舟重工“聯姻”,定向生產貝雷片、支撐架等應急產品,企業更名湖北三和應急橋梁有限公司,采用現代企業模式經營管理,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100多名新老員工上崗。
像三和公司一樣,蒲圻起重機械、九達機械、盛華機械等25家赤壁本土企業,紛紛向華舟重工“投懷送抱”,配套生產貝雷片及構件、單雙梁橋、電動葫蘆等70多個品種的產品。
華舟重工“有情有義”,讓出中低端產品供給市場,還從650畝應急產業園區一期用地中劃出150畝,給這些機械制造企業新建生產基地。
赤壁市委市政府樂當“紅娘”,組建以華舟重工為核心企業的產業聯盟,建設專業的應急產業園區,申報全國應急產業示范基地,還從財政擠出2000萬元設立產業基金。
應急產業中,消防安全是大塊頭。赤壁市在華舟產業園旁邊規劃3000畝的消防安全產業園,先后引進8家相關產業企業,打造華中地區唯一的消防器材生產基地。
目前,應急產業園區一期項目即將投產,二期將于年底建成,明年入園企業將達到30家。市委常委、經濟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洪金虎說,赤壁應急產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十三五”期間可望建成百億產業集群。
延伸閱讀:今年,赤壁市將加快轉型升級、綠色崛起,加快建設中部地區應急(安全)產業集群基地,支持長城炭素、人福康華、帥力化工等一批傳統企業大規模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確保維達力、億德汽配、震揚減震器、億高鏈條等30多個高科技含量的項目投產,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奮力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種模式突破長江天塹
修建赤壁長江公路大橋,讓天塹變通途。
這個赤壁人祖祖輩輩的夢想,借力國家推行PPP模式試點,即將變為現實。
3月18日,赤壁長江公路大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中標通知書正式送到中標人湖北交投集團牽頭的聯合體,預計今年10月份可開工建設。
修建赤壁長江大橋,起于上世紀90年代。由于“建設周期長、投資成本大”,洽談的投資主體要么有資本無資質,要么有資質無資本,項目無法啟動。
1994年項目建設出現轉機。是年3月,由美國某公司投資1 .5億美元的建橋合同在武漢簽字。由于不久遭遇宏觀調控,這個計劃被迫擱置。
但是歷屆赤壁市委市政府并沒有放棄。翻開赤壁長江大橋工程前期工作大事記,赤壁人的不懈努力和項目經歷的波瀾周折,詳細記錄在冊。
大事記顯示,截止2014年,赤壁長江大橋項目工程可行性報告和環評、提防、通航等20余個專題報告已通過國家審批,被列入了湖北省交通運輸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長江干流橋梁(隧道)建設規劃修編(2004-2030)、國家公路網過江通道規劃、國家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等,國家發改委首批鼓勵社會投資的80個項目之一。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頭腦。2015年1月22日,交通局長謝華在交通部匯報工作時,了解到國家即將推行PPP項目試點,立即主動跟進。
PPP試點政策出臺不久,全國30多個省市爭取試點的報告同時遞交到了交通部。最終,赤壁以“資料最全,準備最充分”的優勢,擊敗對手勝出。5月15日,項目納入交通部第一批11個PPP試點項目,并且是唯一的橋梁項目。
8月17日,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在PPP推進工作調研座談會上提出,要將赤壁長江大橋打造成PPP橋梁項目中的典范。
按照這一要求,項目在網上公開招標,7家單位參與競標。湖北省交投牽頭的聯合體以“補貼最少、收費年限最短、回報率最低”脫穎而出。
謝華說,該項目建成通車后,赤壁將跨越長江天險,打通東西走廊,連通江漢平原乃至西蜀腹地,更加凸顯赤壁區位優勢,有力地促進赤壁“轉型升級、綠色崛起”,建設強而優中等城市。
延伸閱讀:近年來,赤壁通過“精準對接謀項目,積極向上爭項目,千方百計引項目,加快進度建項目”,擴大有效投資;通過補齊農業、工業、城市、農村短板,促進協調發展;通過“實施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新業態,打造眾創空間,實施金融創新”,增強內生動力;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建項目、促發展的首要任務,形成“辦事不求人、辦成事不謝人”的社會風氣,強化服務保障。
一座古城洋溢綠色情懷
一條《春天里,去哪兒玩?》的帖文,近期在赤壁當地網絡論壇引發熱議,先后3000多次跟帖、頂帖——
“花果山公園依山伴水,極目古城,美景一覽無余。”“金雞山公園,可謂城市綠肺,中心城區又一座綜合公園。”“龍翔山公園休閑健身,疊翠園獻綠于民,赤馬港濕地公園文化浮雕美侖美奐……”
境由心造。網民們溢于言表的喜悅,源自赤壁市秉承“城區即景區”理念,以人為本推進宜居、宜業、宜游“三位一體”,建設綠色城市的發展舉措。
2015年,赤壁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抓手,以城市重大項目建設為載體,高位謀劃,高點布局,從拆圍獻綠、修復保綠、培植添綠三個方面切入——
重點以107國道、高鐵北站等城市出入口為“點”,建設綠色窗口;以河北大道、迎賓大道等城市道路為“線”,建設園林景觀路;以郊野公園、街邊公園等城市公共綠地為“面”,建設小游園;以縱貫全城的陸水河為“軸”,建設綠地休閑景觀帶;以豐財山、龍翔山等城市山體為“片”,建設山林公園,將自然山水與園林綠化,恰到好處植入有限的城市空間。
同時,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工程。市人大依法通過決議,啟動山體水體濕地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政府多個部門聯合對城區周邊13家采石場予以關停或延期許可申請,嚴防山體破壞。以陸水湖為重點,對城區現有多個水體進行針對性治理。多方爭取加大對濕地生態的保護與修復的投入,真正讓城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目前,赤壁已建成城區綠地939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7.9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63平方米。市民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公園,“山水相依、綠廊相連、城林相融、人城共榮”綠色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以文化城,以文化人。赤壁將文化巧妙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過程,培育打造了一批文化街區、文化長廊、文化公園、文化廣場,輔之以創建全國衛生城市、文明城市等“多城同創”活動,潛移默化中提高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
如今,漫步赤馬港濕地公園,23塊浮雕和石刻,將赤壁地方特色文化盡情展示;置身城市中心的人民廣場,聳立的諸葛亮雕像,無聲訴說三國故地的輝煌歷史;走進青(米)磚茶文化展館,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再現萬里茶道源頭的千年茶史。
延伸閱讀:在城市工作中,赤壁市堅持規劃引領,實行城市、產業、土地、生態規劃“多規融合”,突出文化核心,叫響三國赤壁和茶道源頭城市品牌,深入開展全國衛生城市、雙擁模范城市等“多城同創”。同時統籌城市地上和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污水、垃圾處理場(廠)4座,城市公廁23座,城市公共站臺150個,公交線路增至10條,交通路網四通八達。
一個理念催生旅游革命
“三國赤壁古戰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發生地,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清明期間,來自武漢的游客王先生掃了掃景區二維碼,就重溫了三國歷史,感到很新鮮。
自2014年以高分通過國家旅游局“5A級旅游景區景觀價值專家評審會”后,古戰場加大了軟、硬件提檔升級力度,人氣越來越旺。其中,“會講故事”的廁所和景區二維碼尤為顯眼。
目前,古戰場新建、改建廁所23座,每座廁所里都可以看到三國典故、三十六計、美女與英雄,還有萬馬奔騰、一瀉千里的壯觀圖景;手機掃一掃遍布各處的二維碼,會有語音告訴你故事,讓人切身感受三國文化……
今年初,赤壁又列入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市旅游局局長歐陽萍介紹,將抓住創建契機,升級傳統景區,打造特色鄉村旅游,構造城區即景區。
在特色鄉村游上,赤壁市重點推出萬畝茶園自行車慢行公園。萬畝茶園位于茶庵嶺、新店和趙李橋三鎮交會地帶,是全省最大的商品茶生產基地。去年,該市整合資金800萬元,在茶園修建12公里長的自行車騎行慢道,命名為“萬畝茶園自行車慢行公園”。
茶園變公園,顯現無窮魅力。建成幾個月來,武漢、咸寧及岳陽等周邊地區的游客紛至沓來,他們或騎車慢游,或品茶賞綠,或草地野炊。
與茶園公園交相輝映的還有,“田園柳山”一望無際的葡萄園,“荷色新鄉”黃蓋湖的萬畝荷花,“百果八景”余家橋鄉的水果采摘……特色鄉村游比比皆是。
在城區即景區建設方面,該市重點打造赤馬港濕地公園,依托赤馬港河的生態體系,造就了1.7公里長的赤馬港濕地公園文化長廊。
同時,還有正在升級改造的“城市綠肺”陸水湖,風景區以山幽、林綠、水清、島秀聞名遐邇;豐盛集團、卓爾控股入主羊樓洞,攜手共推羊樓洞明清古街游;葛仙山野生櫻花游,入選湖北省20條鄉村賞花游線路;赤壁“研學旅游”持續火爆,來自全省周邊10多個城市1萬多名學生,走進真實的三國赤壁……
元至4月份,該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73.6萬人次,門票收入3658.6萬元,實現旅游總收入15.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15.1%、15.2%。
延伸閱讀:十三五期間,赤壁市將構建“一心、兩極、三景、四線”的全域旅游空間布局,即以“城市綠肺”陸水湖為一心,打造“三國文化”、“茶文化”兩極,“田園柳山”、“荷色新村”、“百里八景”三大鄉村美景,“一湖兩山生態休閑線”、“文化研學休閑線”、“湯茶養生休閑線”、“鄉村度假休閑線”四大環線。目前,該市正全力升級改造赤壁古戰場景區,迎接創建5A驗收;拓展陸水湖風景區,修環湖綠道;開建羊樓洞明清古街,“國際茶業第一古鎮”呼之欲出。
一幅畫卷潑墨廣袤田野
說起余家橋鄉余家橋村,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過去的“空殼村”,如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近10萬元。曾經的“臟亂差”代名詞,今年年初獲評咸寧市“美麗鄉村”。
村支書何紫陽說,村里嬗變,得益于赤壁市委市政府同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
余家橋村有11個村民小組,358戶、1893人。以前,由于交通不便,集體經濟一窮二白,社會經濟發展滯后,是赤壁市23個貧困村之一,?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79戶295人。
由于村民居住集中,基礎設施十分薄弱,生活污水和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余家橋村又是典型的“臟亂差”村。
去年,赤壁市把該村列入精準扶貧重點村和首批“美麗鄉村”示范村,整合標準農田建設、國土整治、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176萬元,實施11個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美麗鄉村建設緊緊圍繞培植主導產業、整治衛生環境、夯實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豐富精神文化等五個方面,整體發力,扎實推進。
精準扶貧重在提升短板。重點依托產業帶動、異地搬遷、教育培訓、醫療救助、低保兜底、金融扶持、完善設施等“七個一批”辦法,提升精準扶貧對象的內生動力,增強扶貧脫貧實效。
與此同時,駐村工作組發揮楠竹資源豐富的優勢,穿針引線,去年成功引進了湖北藥姑山生態產品有限公司發展竹仙酒產業,酒業基地周邊10多戶貧困戶在企業當股東打零工。
村里貧困戶李平波兩年前因交通意外住院,花了不少錢,還欠下了債。去年一家人在村辦企業做農工,每人每天100到200元。年底,李平波家蓋起了新房,還添置了彩電、冰箱和空調。
“短短一年時間,村里60%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目標。”何紫陽說,市里今年繼續扶持余家橋村發展,9個新的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項目已經啟動。
如今,走進余家橋村,柏油路接連著水泥路,鋪到了每家農戶大門口,新樓房瓷磚貼面,一幢幢錯落有致,房前屋后花紅柳綠,到處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面。
延伸閱讀:赤壁市委市政府打好“組合拳”,把精準扶貧同區域經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項目捆綁打包,資金統籌使用,各項工作整體推進。2016年,全市共計劃統籌整合各類資金3.8億元,集中用于精準扶貧、中國綠色生態產業展覽交易基地,美麗鄉村建設、柳山湖四化協調發展建設全省科學發展示范鎮、趙李橋“湘鄂邊界明星鄉鎮”建設,其中用于精準扶貧資金不低于1億元。
一條光纖聯通城鄉市場
農民購買價廉美物工業品難,綠色農副產品銷售難,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打通難,猶如三只“攔路虎”,阻斷了城鄉市場。
赤壁破解的辦法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動工業品下鄉,培育本土電商,推動農副產品進城,發展縣域物流業,打通“最后一公里”。
3月29日,湖北康華智慧物流園開園暨赤壁市農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運營儀式舉行。
康華智慧物流園位于赤壁市經濟開發區,總投資約1.05億元,是《湖北省現代物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項目,該項目以“農村電商物流三級配送網絡”為支撐,已有20余家快遞公司和物流企業入園經營。
出席運營儀式的省運管物流局副局長閔力說,物流園開園標志著赤壁解決農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頸走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此前,赤壁市引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搭建工業品下鄉平臺。第一批37個村淘級服務站已全部開業,明年底將覆蓋該市所有行政村。
張漢鼎是神山村農村淘寶服務站合伙人。他說,自該站點設立后,網購逐漸成為村民的購物方式,不少人喜歡洋貨,像越南的餅干和咖啡很受歡迎,最多時一天能收到近60個包裹。
一手引進村淘,另一手著力培育本土電商。赤壁市組建了工作專班,制定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方案和規劃,著力落實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促進電子商務在經營規模上向集約化發展,在經營場地上向規范化發展,在營銷方式上向專業化發展。
綠購網是赤壁最有代表性的本土電商。近兩年,赤壁市委市政府從政策、資金、廠房等全方位給予扶持,這家企業迅速成長為集冷鏈庫、地方產品展示廳、體驗餐廳為一體的電子商務綜合運營商。
綠購網的“高成長”,獲得了淘寶、京東、1號店和蘇寧等電商的青睞,雙方開展深度合作,把當地的獼猴桃、刁子魚干、鳳尾魚干、魚糕、磚茶,以及周邊縣市的桂花酒、崇陽麻花等農特產品,經過品牌包裝、市場營銷等手段,迅速熱銷賣向了全國。
去年,赤壁市電子商務銷售額突破15億元,電商企業超過400家,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到6000余人,郵掌柜布放146個,基本完成8個鎮級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和45個村級物流綜合服務點的選址工作。
赤壁商務局局長胡新功說,一條光纖聯通城鄉市場,激活了赤壁消費經濟。
延伸閱讀:近年來,赤壁市加快提升現代服務業,除了發展電子商務,啟動“赤壁外灘”建設,確保西湖國際廣場、赤壁印象“十五鎮”等大型商業綜合體建成開業,新增線上商貿企業10家以上;繁榮發展社區商業,加強城區農貿市場改造升級,開展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餐對接,打造“一刻鐘”消費圈,推動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
(策劃/何澤平 撰稿/記者 何澤平 陳新 黃柱 特約記者 彭志剛 童金健)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赤壁市推進綠色融合發展 奏響轉型發展三部曲
下一篇:
咸寧51旅游入賬11.5億元 接待游客191.93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