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2016專題 >> 五年跨越 精彩咸寧 >> 城市建設 >> 正文

崇陽:建設幕阜山區經濟強縣 打造美麗富饒新天城

來源:咸寧新聞網 時間:2016-07-08 10:41

  

  

  

  

  

  

  

  十二五”時期是崇陽開拓創新、克難奮進、爭先進位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和重大自然災害,縣委、縣政府團結率領全縣人民遵循經濟、自然、社會三大規律和市場、綠色、民生三維綱要,群策群力、真抓實干、奮勇向前,發展理念不斷創新、發展思路不斷完善、發展基礎不斷鞏固、發展后勁不斷增強、發展瓶頸不斷破解,發展態勢不斷向好,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一、 保持戰略定力,乘勢而起,順勢而為,調整三產結構,發展呈現新格局

  完成招商項目505個,合同引進資金702.7億元,省外資金到資573.48億元,興民鋼圈、香溢城酒業等重點項目落戶我縣;策劃申報重大項目426個,5年累計投資額預計達到5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33.7%,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的43%。增強經濟開發區承載功能,園區面積擴大了一倍,入園企業達到112家,規模企業達到78家,產值過億元的工業企業21家,年納稅過百萬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8家;六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釩產業進入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高新企業從無到有突破8家,全縣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14%,規模工業產值年均增速24.23%;全縣爭取成為了國家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產業逐漸規模化現代化,“兩茶”基地近11萬畝,“兩竹”基地面積超過40萬畝,新增造林面積40萬畝,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60多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9家;服務業方興未艾,三特浪口溫泉、影視城等一大批重點旅游項目建成營業,200多家“農家樂”遍布全縣各地,“崇陽兩日游” 逐漸成為熱點,旅游總收入年均遞增 13.2%;商貿物流蓬勃發展,全國第三大電商蘇寧易購扎根落戶,奔馬物流、中通速遞等較大物流企業突破34家。依據市場需求,就勢調整產業,工業和服務業塊頭變大,產業結構比更加合理,產品質量全面提升,全縣推薦申報湖北著名商標15件,湖北名牌產品14個,咸寧市政府質量獎3個,雷竹筍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崇陽野桂花蜜獲準使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二、突出生態文明,因形施策,因地制宜,全域協調發展,城鄉呈現新面貌

  堅持規劃引領,突出綠色崛起,編制了以城鄉總體規劃為主體的規劃體系。堅持經營城市理念,盤活土地資產,創新融資權拍賣模式,共計籌資42.05億元,順利推進縣醫院整體搬遷工程、天城公園、大集公園、迎賓大道等重點項目建設。創新“大城管”工作機制,環境衛生明顯改善,市容秩序更加規范,“兩違”治理初顯成效,省級衛生、園林和文明縣城通過驗收并獲命名,省級環保城創建通過中期評估;我們加強城鄉交通建設,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960公里,高速公路形成“一橫二縱”格局,大天城“1+6一刻鐘經濟圈”和“1+5一小時經濟圈”基本成型。

  三、涉深水闖難關,敢破敢立,善于創新,先試先行,改革實現新突破。

  積極對接司法體制和財政體制改革,主動開展小型水利設施養護機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衛生計生機構改革和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率先合并打造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平臺,實現資源最優組合;率先創新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將全縣48家行政服務單位集中辦公,并延伸到鄉村,讓群眾辦事不折騰、不求人,不磨蹭。當全省公立醫院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區,探索打造“1+x”聯教模式,為全省、全國統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改革提供了經驗;積極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扭轉了長期以來藥價虛高、以藥補醫局面,讓群眾治病更便利,為全省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樹立了標桿。創新用地服務,采用節約集約用地模式,建設教育城、衛生城、軍警城,破除用地瓶頸;改善金融服務,設立“中小企業應急周轉資金”,完善“助保貸”、“創業貸”、“政銀保集合貸”,“助農扶貧貸”等信貸產品,為企業爭取資金37.4億元;創新資本運作,培育多家企業在“四板”上市,形成幕阜山崇陽綠色工業板塊,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題。

  四、事為民辦,利為民謀,強保障,建體系,全民共享發展民生事業呈現大提升

  全縣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1274套(戶),改造農村危房7817戶,發放住房補貼3911萬元,讓住房面積不足的群眾住進了新房。在桂花泉鎮、銅鐘鄉、金塘鎮等8個鄉鎮建設自來水廠,解決近1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萬人,五項保險參保率高達98.7%,低保線和貧困線基本合一,困難群眾救助實現全覆蓋,移民避險解困工作初見成效。教育惠民工程落小落細,貧困學生全部免學費,發補貼;文化藝術空前繁榮,提琴戲《雙合蓮》央視播出,本土劇《老班主》全國公映,民俗歌舞《雋水天城》獲得省第八屆“屈原文藝獎”;衛生計生服務體系日臻完善,關愛女孩工作卓有成效,鄉鎮衛生院全部改造升級,村村建設標準化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突發事件處置能力不斷提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持續加強,全縣食品藥品安全零事故;嚴格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集中開展安全專項和“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全縣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堅持開展平安崇陽創建工作,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打防控并舉,切實減少違法犯罪,治安形勢良好;規范領導干部接訪、信訪積案化解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調解機制,推廣“三調合一”工作法,全縣社會持續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五、依法治縣,從嚴從實,守紀循規,轉作風,抓整治,政府樹立新形象。

  堅持依法治縣,對縣政府歷年出臺的文件集中清理,最終清理出本級行政權力辦理事項3785項,制成《崇陽縣行政權力清單手冊》,在縣政府門戶網站公布,做到了“清單之外無權力”;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建制度、明章程,堅決杜絕一言堂,明確政府決策必須通過縣政府常務會討論決定才能實施,對“三重一大”事項嚴格遵守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策等程序,依法定程序決策率達100%,真正將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年,也是崇陽縣精準扶貧工作攻堅年。崇陽縣委縣政府按照“競進提質,升級增效”要求,進一步轉方式、調結構、上總量,精準扶貧見成效,普惠民生促和諧,奮力“建設幕阜山區經濟強縣,打造美麗富饒新天城”。

  一、擴投資、增總量,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強化項目建設。開展城鎮建設,爭取國家投資和社會資本51億元,續建電力大道貫通、安置區道路建設等7個項目,實施文體中心、青山供水復線和老年公寓等66個新建項目,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工業先行,融資55億元,開展崇高科工、京釩科技等15個技改項目,續建宇濤特種纖維、成飛科技等5家企業,推動福爾康、金斯瑞等22個新建項目落地生根。計劃投資8億元,重點推進武深高速連接線、白云潭大橋連接線、崇陽國家森林公園公路等7個交通新建項目,完成天城物流園二期、天城至路口公路路面改造工程等8個交通續建項目建設。整合涉農資金6億元,實施農業項目42個,重點投向精準扶貧、發展村級集體產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市級三大百億產業以及新農村建設;創新招商引資。完善“四員”招商機制,創新以商招商和專業招商模式,不拘一格,唯賢是舉,選聘一批精干的專業人員,組成招商分局,專門從事專業領域的招商引資工作。圍繞完善產業鏈,著力引進一批關聯產業上下游、左右鏈、高低端的配套項目,做強做優“六大主導產業”。樹立“政策優惠不如服務優質”的理念,研究出臺新的招商引資考核激勵辦法,以優質安商促高效招商,全縣招商引資項目150個,省外到位資金200億元;激發市場活力。推進縣域金融工程,創新金融產品,全縣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不少于10億元。采用PPP模式、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的項目建設運營。積極實施養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閑、住房、綠色、教育文體等6大領域消費工程,加強住房公積金管理,擴大公積金覆蓋面,放寬公積金貸款和提取條件,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二、調結構、優產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

  做精做活農業。堅守土地紅線,實施糧安工程。用工業和旅游理念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打造三個百億產業大基地,新建“兩竹”基地2萬畝、“兩茶” 基地3.5萬畝;依據村情民情,因形就勢,發展特色水果、蔬菜、水產和休閑農業。扶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種植、加工,依托鑫森實業、一盅春、故鄉云、三普蜂業、瑞發等龍頭企業,做強特色品牌,提升農業林特產品附加值,力爭新增省級以上農產品商標名牌4 個,爭創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個。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利用“互聯網+”拓展本土農產品銷售半徑;做大做強工業。堅持做大實體經濟,促進工業倍增提質,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收入110億元。加強基礎設施,提高經濟開發區承載能力,力爭18家企業動工建設,11家企業竣工投產;加快技改擴規、轉型升級步伐,扶持企業與行業龍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度合作,通過融資和技改,幫助 8家企業進入規模企業;加強對上市后備企業的指導服務,推動 5 家企業在四板上市、1家企業在三板上市;鼓勵崇陽制造產品向崇陽“智”造和高端化發展,全年新增湖北工業名牌產品 7個,著名商標1件;做優做實服務業。完善壽昌烈士陵園配套設施,在保護中開發青山綠水和桂花林海,構建“一紅兩綠”旅游格局;升級金沙風景區,做精浪口風情小鎮,延伸三特旅游鏈條,唱響 “夏沐金沙風”、“冬泡浪口水”特色旅游品牌;用活用足崇陽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引導發展農家樂,打造“崇陽二日游”“崇陽騎行山水休閑游”,實現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0億元。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進一步完善百盟一馬物流園建設,引進培育一批農產品倉儲物流企業。抓好電子商務基地建設,推動電子商務服務企業蓬勃發展。

  三、強統籌、重創新,推動城鄉建設并進

  統籌城鄉建設。新建公租房300套,完成城區棚戶區改造500套,危房改造1000套;完成新農貿市場配套建設,實施電力大道東西延線、赤通公路北段、民主路、崇趙線五里界段升級改造工程,合理配備城市停車場和公廁,加快天城污水處理廠二期與城市垃圾處理場后續工程建設,啟動二橋至白泉大道沿河整治,籌備建設香山公園、白泉公園,啟動城區綠化提升工程,建設城市綠道與天路公路、金城大道綠化景觀帶;創新城市管理。構建“大城管”格局,整合社區、國土、住建、公安、工商、城管等社會行政資源,夯實城市管理網格化基礎,健全標準化、常態化機制。保持查違控違高壓態勢,加強“三禁三治”、市容市貌、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和市場秩序等專項整治。以爭創省級環保模范城、國家級文明城、衛生城、園林城為目標,持續開展“多城同創”,實現主干路文明示范路創建“全覆蓋”,提升居民城市意識;建設美麗鄉村。扶持村級集體發展產業,力爭全縣三分之一的村級集體年收益不低于10萬元。全面整治農村環境,新建和改造農村道路100公里,加強污水處理、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廣場、游園、文化墻等文化娛樂設施,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1.73萬名群眾飲水安全。擴大“綠滿崇陽·美麗鄉村”創建成果,深入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完成國土綠化8.5萬畝,創建4個省級“最美鄉村”,打造美麗鄉村新亮點。

  四、助脫貧、惠民生,讓群眾享有獲得感

  突出精準扶貧。把精準扶貧工作當作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在省市扶貧普惠政策的基礎上,特惠扶持,多措并舉,合力攻堅,通過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幫助19個貧困村出列,通過“五個一批、一戶一策”,扶助11561人精準脫貧。針對貧困戶抵御風險能力普遍較弱,因災、因病、因學、因投資不當,返貧幾率很大的難點,加強貧困戶生產生活風險防控管理,提高精準扶貧質效。做實“萬名干部入萬村助萬家”精準扶貧活動,打造精準扶貧崇陽模式,全面推動全縣脫貧摘帽工作;加強社會保障。完善招工、培訓、就業聯動機制,力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以內。抓好開發區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擴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力爭五險全覆蓋;扎實做好城鄉低保動態管理和提標擴面工作,實現應保盡保;規范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工作,將新農合大病報銷數額封頂線提高到20萬元。設立殘疾人創業幫扶基金,開展殘疾人“雙創之星”評選活動。認真做好工資改革和公車改革的政策落實,嚴格落實國家政策,提高財政供養人員和村(社區)干部待遇水平;推進社會事業。繼續實施教育惠民和改薄工程,擴大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覆蓋面,遏制幼兒園貴族化的勢頭,讓幼兒真正“進得了公立園、讀得起民辦園”。加大城區醫院密度,鞏固縣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成果,在全縣公開評選表彰一批用藥便宜療效好的“平民醫生”,公開曝光處理一批濫開藥、濫用檢驗儀器的“無良醫生”,將醫院的公益性真正落實到處方箋和繳費單上。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示范縣,做優“一五一十”工程,提升公民文明和道德素質。

  五、促改革、增活力,推進陽光型政府建設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堅持簡政放權,主動承接好上級下放的審批事項,進一步規范縣級審批,制定和公布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清理規范行政審批類事項,深入推進聯合審批、并網審批和網上審批,建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聯動審批運行和監管機制,不斷提升行政效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職能劃轉為核心,抓緊完成有關機構組建、合并,推動桂花國有林場改革,探索在經濟開發區設立部門派出機構,在白霓鎮試點擴權強鎮工作;抓好農村綜合改革。建立鄉鎮便民服務大廳、村級便民服務室。全面推進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按照“政府引導、村民自愿、公平有償”的原則,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建設,積極穩妥引導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入股抵押。引導鼓勵發展農莊經濟,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競爭適度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體系;加強科技創新改革。營造“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鼓勵扶持“萬眾創新”。加強“政、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健全以園區為平臺、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落實企業科技創新優惠政策,實行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深化科技創新人才體制改革,支持科研人員以技術入股、期權合作、技術轉讓、標準轉讓等方式,參與企業發展;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扶持在互聯網、科技金融、科技服務上有專長的大學生來崇陽創業創新。

  六、提效能、轉職能,打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

  建設有限政府。維護憲法權威,堅持依法治縣,突出人民主體地位,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推動“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政府行為不能超出法律法規明確的范圍邊界,不能越俎代皰,包攬一切,必須把不該管、管不了的事項交出去,向市場、向社會、向企業放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找縣長不如找市場”的導向;政府不能任性,必須依法決策,重大事項決策應將社會聽證、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作為規定動作,必須規范行政執法,逐步實現“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單純執法”向“綜合服務”轉變;建設有效政府。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把該管的事管好,管住、管到位,促進市場有序發展,切實保障公民權利,服務民生。強化政府職權“既是權力,更是義務”的理念,堅持有責必問、有責必究,形成確責、履責、問責相互銜接、相互統一的責任體系。認真落實黨風廉政主體責任,嚴格履行“一崗雙責”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廉政監察、效能監察,加大對“三重一大”事項全方位監管,規范執法監察,實現由單向監督向立體監督轉變,由事后監督向事中監督、事前監督轉變。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全縣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外貿出口年均增長5%,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2.4%以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全面完成省下達的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等指標。

  (一)推進創新發展,建設幕阜山區經濟強縣

  大抓項目建設工作,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開展PPP模式,繼續保持一定量的投資規模,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年保持穩步增長。拓展消費需求,利用互聯網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大出口企業培育和引進,促進外貿經濟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緊緊圍繞“三大百億產業”,打好生態綠色牌,引入互聯網電商模式,串聯生產與消費,實行綠色生產、生態種植;打造現代工業體系。培育發展裝備電子、生物和新能源等新型產業,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國釩產品深加工交易集散地,促進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穩步持續增長;打造現代服務業。開展服務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示范園區,引導資源要素聚集,帶動服務業優化升級,打造以天城鎮為主其它鄉鎮為輔的現代服務業功能輻射圈;打造生態旅游名縣。以“雋水畫廊”、三特浪口溫泉度假區、崇陽水鎮文化影視城、生態度假城·古市、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風景道等為核心旅游區,串聯其它特色旅游區,由點及面地發展全域綜合性旅游產業。

  (二)推進協調發展,打造美麗富饒新天城

  創建中部生態園林、綠色健康示范縣。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提高城市綜合治理水平。力爭到2020年,將縣城打造成國家園林城、國家文明城、國家衛生城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加快新農村建設。重點提高天城、白霓、路口、石城、沙坪、青山等重點城鎮的綜合承載力,鼓勵近郊散居村莊向重點城鎮集中;加快區域發展,構建“一核兩帶三片”,即以“1+6”天城城市建設為縣域城鎮發展中心,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市輻射能力帶動周邊6個鄉鎮協調發展。以沿杭瑞高速及106國道新型綠色城鎮發展帶和沿幕阜山生態旅游經濟帶。以沿雋水河兩岸及延伸地區的中部工農發展片區,南部生態保護片區、北部生態休閑旅游核心片區。推進“1+3+3+N”城鎮發展模式,實現鎮鎮共贏。

  (三)推進綠色發展,建設時尚魅力崇陽

  深入開展“多城同創”,以打造“一谷、二庫、三區”為抓手,提升生態承載力,爭創國家園林城市、湖北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湖北省生態縣。以金塘、港口、高枧片區30萬畝林業生態示范園為核心,實施林業生態建設,擴大全縣森林、濕地和物種總量,提升生態功能,構建武漢城市圈南翼綠色生態屏障,打造“中國綠谷”;加快轉型發展。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和生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以市場化機制倒逼產業轉型,引領綠色發展。到期末,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單位GDP能耗、水耗下降指標;加強生態治理與修復。以“一庫(青山水庫)、一河(雋水河)”和青山河、高堤河、大市河、鐵柱港、高枧港等為重點,實行嚴格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制度,加強飲用水源地綜合整治;到期末,全縣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廢舊電子電器收集率達70%以上,醫療廢物收集達到100%。

  (四)推進開放發展,建設誠信活力崇陽

  宣傳崇陽,創開放縣、樹誠信風、做開明人,讓崇陽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燦爛的陽光、純樸的民風、綠色的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打出崇陽的聲譽,擦亮崇陽的品牌;大舉招商引資。重點圍繞我縣的“釩產業、食品加工業、衛材紡織業、生物醫藥產業、新能源產業、森工建材業、生態旅游業、服務業”等產業,樹立“大招商、招大商,真招商、招真商”的意識;大舉引進人才。

  (五)推進共享發展,構建平安和諧崇陽

  按照“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總要求,扎實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實行連片開發與精準扶貧“雙輪驅動”,推進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扶貧。深入開展“五個一批”行動,將方案細化、任務分解、算明晰賬、倒排時間表、立下軍令狀,確保全縣7個貧困鄉(鎮),47個貧困村,1.92萬戶,6.33萬人全部按期脫貧致富,進入小康社會;全面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全面改薄工程、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建設工程、學前教育提升、中職現代職業教育提升、教師培訓工程、足球學校建設、城區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教師周轉宿舍等建設項目。到期末,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基本進入教育強縣和人力資源強縣行列。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守得匠心方能獨運--胡東波22年創造35項國家專利
下一篇: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