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
荊楚行記者 李啟東 彭飛
2015年11月29日,十堰市房縣尹吉甫鎮(zhèn)沈家灣村黨支書記代大明病逝。這個黨的基層干部,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是這樣度過的:
去世前七天,他讓人用摩托車把他帶到工地,督辦村民修路;去世前三天,他致電縣經(jīng)管局,懇請他們幫沈家灣建葛根產(chǎn)業(yè)合作社;去世前一天,他在病榻上與鎮(zhèn)干部溝通,希望為村里找一個電商領(lǐng)路人;去世前3小時,仍反復念叨著“致富產(chǎn)業(yè)、道路硬化、人畜飲水……”
“我的生命已經(jīng)論秒計算了,可是老百姓脫貧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只要活著一天,我就要做一天的事。” 代大明病榻上的誓言,字字千鈞,猶在耳畔。
活著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
沈家灣村民都住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這里七溝八梁,氣候寒冷。由于交通、信息不通,加上干旱缺水,800多村民祖祖輩輩都困在山里,一代又一代的延續(xù)著貧困。
2002年,代大明當選為沈家灣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硬化通村公路。
不知道往鎮(zhèn)里跑了多少趟,代大明終于爭取到了2.6公里的道路硬化指標。可還沒高興幾天,就遇到了難題,水泥路國家補助標準一公里15萬元,由于沈家灣村是山區(qū)路,硬化成本遠遠高于國家補助,賺不到利潤,也就沒有工程隊愿意接這個活。
老代一家一家地找工程隊協(xié)商,最終,羅成洋的施工隊答應(yīng)以每公里27萬元,接下這個“扎手活”。原因是羅成洋被代大明的一句話打動了:“哪天路修好了,就是死我也是高興的。”
按照這個協(xié)議硬化公路,意味著每公里缺口12萬元。這對于一個年人均收入只有5000元的小山村來說,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可就在老代為工程款發(fā)愁的時候,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硬化2.6公里村路,要涉及十幾戶的林和地,修路占地引起他們的反對。
村集體拿不出征地補償,只能靠村民的支持和配合。代大明就挨家挨戶的做工作,十多天的協(xié)調(diào),全村終于達成一致。
“村子雖小,辦一件事卻不容易!”代大明說:“只要你愿意為村民做事,總是有干不完的事。”
2012年,被查出食道癌晚期后,老代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為村里做事的節(jié)拍也加快了。此后三年多時間,村里先后建起了飲水池、移動基站、灌溉渠,硬化了村級公路,建起黨員服務(wù)中心,群眾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快速改善。
一個吊瓶一盞燈
“活著的時間都論秒計算了,可我的承諾還沒有兌現(xiàn),心里不是滋味!”經(jīng)過6次化療,30多次放療,老代得知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就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決要求回家保守治療。
老代所說的承諾,就是村“兩委”選舉時他的表態(tài):臨死之前,要硬化全村80%的道路,建一座移動基站,戶戶能通自來水。
家里人拗不過老代,只好同意他到鎮(zhèn)上的衛(wèi)生院保守治療。每天靠輸些補充體能的藥液,維持著生命。
“代書記的工作太忙了!”給他輸液的護士李艷麗說,經(jīng)常還沒輸?shù)降诙浚謇锞陀腥藖碚宜k事了。她說,食道癌癥晚期病人,每天要輸五、六組藥液,得花費四五個小時。
村里事多,老代哪有那多時間躺在病床上?為了不耽誤村里事情,老代就只好“舉”著吊瓶回村工作。他事先找來1米多長的樹棍,等護士把吊瓶打上了,再將輸液瓶吊在上面回村。老代笑著說,這樣一“舉”兩得,既可回村辦事,又能輸液“保命”。
病人舉著吊瓶去辦事,這在李艷麗看來,就是她的失職。在反復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李艷麗把老代舉吊瓶的樹棍給藏了起來。她想,沒有了樹棍,代大明就不會走了吧。
然而,村里修路建渠,開會協(xié)調(diào),又有哪一件大事能讓代大明置身事外?雖然樹棍被藏起來了,但是找老代辦事的人是一撥又一撥,李艷麗哪里攔得住?老代舉著吊瓶去工作,李艷麗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從2012年底,直到代大明去世,他就這樣一直舉著吊瓶工作。“讓所有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才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價值所在。”這是代大明經(jīng)常給村委會的干部們說的話。
在代大明的帶領(lǐng)下,村里基礎(chǔ)設(shè)施一年一個樣。沈家灣村被評為“十堰市文明村”,代大明本人先后獲得“十堰市最美村官”、“全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
“一個吊瓶,一盞燈!”房縣縣委負責人蔡賢忠說,代大明這種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就是房縣黨員干部的標桿,是房縣脫貧致富的精神動力。
為群眾造福利的事干不完
在代大明看來,比食道癌更讓他難受的是心病。這個心病就是,沈家灣850名農(nóng)民靠什么產(chǎn)業(yè)脫貧?
繼續(xù)種黃姜,市場前景不好;利用山場資源發(fā)展食用菌,水熱條件不足;養(yǎng)羊養(yǎng)牛,缺乏勞力……2014年,聽說種植葛根可以致富,代大明托人買來資料,經(jīng)過仔細研究,他認為沈家灣村土肥條件可行。
“如果試種失敗,我每畝賠償你1000元!”代大明把眼光瞄向年輕有頭腦的村民鄒啟山。為了打消顧慮,代大明表下硬態(tài)。
他給鄒啟山算了一筆賬:“鮮葛根畝產(chǎn)至少4000多斤,按每斤1塊錢算,收益也比種糧高四倍。”他想鼓動鄒啟山帶頭試一試。
那一年春天,鄒啟山買回7000株種苗,分別在背陰的和向陽的坡地試種,當年10月開挖,收成不錯。
2015年,代大明又動員村委委員葛千奎也加入進來,村里葛根面積達到20畝。
經(jīng)過連續(xù)兩年種植葛根,鄒啟山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代大明認為,這是一條有沈家灣特色的脫貧路!已病入膏肓的代大明信心滿滿:2016年,要動員20個貧困戶,家家發(fā)展葛根產(chǎn)業(yè)。
種植石楠、杉樹,引導村民養(yǎng)牛養(yǎng)羊,代大明有很多事還要做……然而,去年11月29日,代大明生命的鐘擺停止了。
“在代大明的心里,村里的事比家庭重要,比他的生命重要!” 妻子洪盛秀說,丈夫記不得自己的生日,也總忘了對家人的承諾,但沈家灣村225戶人家850名百姓的情況,他卻一個不落地刻在腦海里。
代大明走了,沈家灣村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奉獻。3月23日,清明前夕。人們再一次來到代大明的墓前,寄托哀思。
村民張世斌跪在代大明的墓碑前哭泣:代書記,是你拖著病體,幫我爭取到8萬元的貼息貸款發(fā)展山羊產(chǎn)業(yè)。今年我脫貧了,你卻走了!
68歲的五保老人王太運點燃一炷香:這么多年來,你病得那么嚴重,還經(jīng)常上門囑咐我吃好喝好,你咋不照顧好自己呢!
貧困對象洪盛春來了:我家土坯房倒塌了,你把我列入精準扶貧對象。你治病欠下十幾萬元的債,卻主動拿掉了自己的貧困戶名額。
鎮(zhèn)干部王天華的總結(jié),震撼人心:代大明半天打針,半天工作,他這哪里是延續(xù)自己的生命?這是為村民延續(xù)辦事時間,這才是一名黨員的真正境界。
“活著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代大明的事跡被媒體廣泛報道,社會反響強烈。市委書記周霽批示:代大明同志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在罹患重病后,仍堅守崗位為百姓服務(wù)。他這種舍個人為他人的奉獻精神和忘我境界,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廚嫂”回村當老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