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強進
打開周作人作詩、豐子愷插圖的《兒童雜詩箋釋》,在冬日暖陽下吟讀起來。看到小區里一些中小學生或獨自一人或三五成群頻刷手機,而偌大的活動空間里卻鮮見運動嬉鬧的孩子們,不由得慨嘆時光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聯想到新學年里,中小學每節課的課外活動時間由10分鐘延長到15分鐘,更是覺得自己孩提時代的快樂是多么難得。
從充滿童趣的游戲中獲得的快樂既難忘又懷念。雖不可與今天同日而語,但今天的孩子大抵是難以體會到的。那時男孩有喜歡玩的游戲,女孩有中意的活動。細捋起來,像斗雞、跳馬、放風箏、蕩秋千、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滾鐵環、滑滑梯、撿石子、打“撇撇”、丟沙包、踢毽子、打陀螺、捉蛐蛐、抓知了、剪刀石頭布等,恐怕有二三十種之多。
先說“斗雞”。同學們分成兩邊,各自單腳站立,另一條腿盤起,用雙手抓住腳踝,蹦跳著用前突的膝蓋撞擊對方。操場上,我們就像一群好斗的小公雞,嗷嗷叫著向對方沖將過去,即便由于重心不穩、失去平衡或遭對方撞擊而摔倒,但立刻會爬起來繼續斗下去。一個學期下來,膝蓋上的淤青便成為勇氣的印記、成長的標志。此外,抓石子和打“撇撇”也是男孩子樂此不疲的游戲。把大小適中的小石子放到地上,先向上拋出手中的一粒石子,在這粒石子還沒觸地的時候,同樣只能用這只手迅速抓起地上的石子,抓得越多越好。抓石子看似簡單,但也要從最開始的“抓一”開始練習,逐漸進步到“抓二”“抓三”直至能抓到一把。當手指變得靈活、動作變得快捷、眼力變得能迅速判斷向上拋出石子的落點和地上石子的位置時,你就可能收獲“戰利品”了。而打“撇撇”是看似簡單卻也不易的游戲。那時的我們到處找吸煙的大人要,滿世界到處撿五顏六色、品牌各異的煙盒,最多的就是“大公雞”“黃金葉”“大前門”“圓球”“飛馬”等,最好的也就是“中華”“永光”了。把這些煙盒疊成三角形,就是一個“撇撇”。疊好的“撇撇”平放到地上,用力將另一個“撇撇”猛擲到它旁邊,借助掀起的風力將平放在地的“撇撇”掀翻,便告勝利,翻起的那個“撇撇”便被收歸囊中。
在我喜歡的游戲中,還有滾鐵環。鐵環是用粗鐵絲擰成的,家境好一些或有些門路的,會用廢舊自行車的鋼圈代替。滾鐵環就是用另外一根前端帶彎勾的直鐵絲推送著鐵環向前滾動。我剛開始滾鐵環時,鐵環總是不聽使喚,東倒西歪、快慢不均,向前滾幾下就會“咣當”倒下。但興趣總會讓困難讓路,我會一次次扶起鐵環,一次次摸索平衡的技巧。漸漸地,便能穩穩推著鐵環滾動,還可以轉彎、繞障礙。鐵環滾動的軌跡,就像我成長的足跡,從歪歪扭扭到筆筆直直,一路向前。
童年的游戲雖然簡單簡樸簡陋,但在游戲中,我們學會了觀察、思考、判斷、分析 ,而這些遠比書本上的知識更讓人受益終身。打“撇撇”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恰到好處才能達到目的;滾鐵環讓我們懂得,只有學會平衡與堅持,才能實現愿望;抓石子鍛煉了我的手眼協調能力,更培養了專注與耐心;有的會有輸贏,它同樣教會我,雖然生活中有時候會需要點運氣,更重要的是坦然接受和承認輸贏的結果。面對輸贏、公平競爭、團結協作,正是伴隨人生最需要的態度和行為。
童年的游戲帶給我們最純真的快樂、最真摯的友誼和最難忘的記憶。當AI改變了生活方式,當DeepSeek替代了腦力算力,今天的孩子仍然需要充滿童趣的游戲。我最想看到的,是孩子們下課以后,如同一群群興奮的小鳥,撲楞著一雙雙歡快的翅膀,飛向操場、奔向空地,嬉鬧玩耍,游戲娛樂,真正像古人說的那樣,“昔為童稚不知愁,竹馬閑乘繞縣游”“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編輯:但堂丹
創新社會中的全能型人才講述人:汪永富(市教科院院長)在鄂南高中從事教學、行政工作21年后, 2016年,我調到市教科院工作。...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特約記者孔帆升海南咸寧商會會長孔祥富,是通山縣慈口鄉下泉村巖山莊人,他在外致富后不忘鄉鄰,相...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子川通訊員李婷婷3月10日,咸安區溫泉辦事處金葉社區聯合市啟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30余名家長和孩子...
領隊周舟拿起話筒給孩子們“開講了”,她要求孩子們遵守紀律認真聽講,并鼓勵孩子們完成今天的書畫學習任務和手工任務,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