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今天的中國地圖,一條貫穿南北的“河流”映入眼簾。它北起蒼勁的燕山南麓,南抵秀麗的杭州灣,一邊枕著雄健的北國山巒,一邊沁入旖旎的江南水鄉。在地勢西高東低,因而大多數河流呈東西走向的中國大地上,古人竟開鑿出一條縱貫南北的水運通衢——大運河。大運河,既是先人的卓越創造,也是地理的奇特景觀,一河千載通南北,從遠古先民的治水傳奇,到東周區域性水道連通,自隋唐時代大運河初創,到元明清時代大運河定型,這條溝通南北中國的運河以獨特的身姿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交融。
從“舟楫千里”到“偉大的中國大運河”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20年,“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應“運”而生,將運河盛景延展至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如水、展墻如畔,觀者身臨其境,沉浸式體驗這蜿蜒流淌了千年的運河時空。2024年,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聯袂為讀者奉上《偉大的中國大運河》(入選五月光明書榜)一書。
大運河歷經千年滄桑,流經河段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重要城市,與運河一道見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興衰。以這些城市為代表,運河滋養下的廣大區域既具有各自的歷史文化風貌,彰顯著中華文明的多元與豐富,又彼此凝結為一個更為宏大的整體,構成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寫照。
古人留下的遺產從來都不是孤立地遺留在過往的歲月中,而是在與不同時空里的人不斷地互動中逐漸積淀成文化的載體,乃至民族歸屬感的圖騰。因此,將運河還原到歷史語境之中,以運河串聯起華北、中原、華東、江南的歷史圖景,構成《偉大的中國大運河》一書的核心理念,即在揭示運河與這些區域歷史性關聯的同時,又展現各個地區淵源有自的歷史文脈。
《偉大的中國大運河》一書以沿岸城市為線索,以國博館藏文物為依托,圍繞河段演變、城市歷史、地貌建筑、水利科技、經濟民俗、文化遺產等不同主題,捕捉每座城市與運河演進中的時空互聯,以及由此產生的“河”與“人”的情感互動,向讀者圖文并茂地展示中國大運河復雜變化的歷史、地理、人文體系與豐富的文化內涵。
大運河的歷史與歷史中的大運河
讓我們在《偉大的中國大運河》一書的字里行間,回到歷史的長河之中。
大運河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時代。一般認為,大運河諸河段中最早的邗溝始建于春秋末期的吳國。邗溝,也就是今天淮陽運河的雛形,溝通了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歷史上黃河一度奪淮入海,因此,邗溝以及以邗溝為基礎的運河淮南段也一度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之間的水路通道。兩千多年前,吳人修邗溝,目的之一是北上中原爭霸。歷史黯淡了當年的刀光劍影,歲月遠去了曾經的鼓角爭鳴,卻在淮南大地上留下了兩千多年的古運河,溝通著中國的南北。歷史上的淮南既是富庶的農耕區,隋唐大運河修通后,淮南的財富是唐宋王朝的命脈與經濟基礎;歷史上的淮南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江淮之間上演著無數激烈的鏖戰與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淮陽運河北起淮河南岸的淮安,南到長江北岸的揚州,古運河上的淮南如同天平上的支點,南船北馬,協調著南方經濟中心與北方政治中心的平衡。
千年的歷史緩緩淌過,歷經了東周的紛爭,秦漢的強盛,魏晉南北朝的交融,中國在公元6世紀末重新統一。那個起源自“關隴集團”(陳寅恪語)的楊氏家族從關中平原向東望去,北方與江南已分裂了數個世紀,怎樣才能將歷經戰火的國家重新凝聚在一起?一座恢宏壯闊的新洛陽城拔地而起,通濟渠、永濟渠從中原腹地磅礴地伸向神州的南北,國家的意志沿著運河伸向遠方,南北的財富沿著運河向中心匯集。中原同江南、河北和關中地區連接起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成從南方重要農業產區直達中原地區政治中心和華北軍事重鎮的內陸交通動脈。從此,隋唐王朝因而以空前的包容與博大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借由大運河,山川河流得以重塑,大一統得以再造。
有人說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唐從此由盛轉衰;也有人說有賴于運河,唐宋帝國得以傳續不輟,雖歷經波折,仍世守不墜。通往南方魚米之鄉的運河維系著“藩鎮格局”(張國剛語)下唐王朝的生命線,也確實是通往兩淮江南的運河塑造了繁榮的汴梁,正所謂“運河通,則國運興;運河塞,則國運衰”(全漢昇語)。
與7世紀初類似,13世紀末的大運河也再一次成為將中國重新凝聚起來的關鍵。元代大運河較隋唐大運河發生了重大改道。此時的黃河奪淮入海,原本北接淮河的邗溝直接連接侵占了淮河河道的黃河。元代調整運河走向,原先通向汴洛的永濟渠、通濟渠逐漸堙廢,同時轉而裁彎取直,以會通河、濟州河等聯通黃河與北方的衛河,再利用會通河等河流接入大都城。會通河、通惠河的名字沿用至今,而濟州河演變為今天的中運河,通惠河與會通河之間的水路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北運河和南運河。伴隨著這一改道,運河走向在地緣上東移,原先以洛陽為中心的折線形運河被改造成取道山東由江南直達大都城內的京杭大運河;伴隨著這一改變,漕運核心在地帶上北移,得益于黃金水道的暢通,北京地區農牧交接、水陸交接的戰略地位彰顯無遺。借由運河,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凝聚成一中有多、多而為一的整體。
再次回望歷史,秦漢時代的中國,經濟重心在黃河中下游。歷經4世紀的永嘉南渡、8世紀的安史之亂,到兩宋時代,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以長江中下游為核心的南方。江南的歷史綿長而悠遠,河姆渡時代就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稻作農業生計方式,而不同于北方的旱地農耕。得益于優良的自然條件與水熱組合,北方人口南遷后的江南取得了經濟上的長足進步,豐饒的物產足以反哺曾經作為經濟中心的北方。
然而,唐宋的政治中心在關中、汴洛,元明清的政治中心在更為遙遠的燕山南麓,在國家層面上通過運河漕運調配全國的資源,繼而解決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分離的問題成了自然而然的需求。隋唐時代進一步整理了江南運河系統,長江與錢塘江得以聯通;元代的運河繼續向南延伸,直達浙東杭州灣南岸。借由大運河的江南河段,大一統的政治中心才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財政保障。歷經演變,江南地區的大運河在今天被稱為“江南運河”與“浙東運河”。而位于大運河最南端的浙東運河,將內河航運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也深刻影響著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交往。
站在歷史的枝丫上,當“中國的中國”走向“東亞的中國”,再走向“世界的中國”,大運河如同血管與經絡,一次次凝聚著統一多民族國家,一次次灌溉著神州大地的文化向心力,一次次滋養著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
從悠悠千載的運河故事到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
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是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大運河是彌足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偉大的中國大運河》在系統介紹運河歷史與城市文化的基礎上,融入大量文化元素,打開方式多樣有趣。以珍貴的古畫長卷、精美的文物圖片,以及手繪運河長卷、手繪示意圖、現代實景圖配合文本內容,同時穿插了“知識拓展”“名句”“聽·文物故事”“觀·運河畫卷”等活潑新穎的小欄目,更輔以音頻、H5交互等多種表現形式,使大家不僅能了解到運河演變發展的歷史,還能體會到運河對沿線地區人民在風俗傳統、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塑造,更能暢覽新時代汲古鑒今、古為今用的運河新風貌,從而進一步感受運河所承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
工開萬物,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沿線集聚了物質文化遺產1200多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50多項。《偉大的中國大運河》一書以筆墨圖文為媒,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既磅礴開合又細致入微,既展現意境之美又體現人文意識,于多樣中見統一,充分表達了創作集體對大運河這一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和寶貴歷史遺存的深刻理解和生動詮釋。譬如,書中融匯了體現水道畫卷的明代《運河全圖》,表現漕運盛景的《潞河督運圖》,展現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圖》,再現水利技術成就的《河防一覽圖》,反映永定河河政管理的通判銅印以及清代漕船的四爪鐵錨等形形色色的運河“文物檔案”。同時,書中還原了守望運河的碼頭、橋梁、船閘、堤壩、會館、鈔關、糧倉等一系列古跡遺存,講述了沿運河而上的京劇、南來北往中的楊柳青年畫、水路即戲路的昆曲等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的迷人風光和人文魅力,在字里行間得以彰顯。
如果僅僅是言之有物,可能會失去高度;僅僅是言之有理,又會失了溫度。正如錢穆所說,對于本民族的歷史應抱有“溫情與敬意”。本書的出版,將會使大運河文化得到更多的關注,在公眾中發揮更強有力的影響,進而更好地服務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闡釋、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事業。
中華文明在“河流”中孕育與發展,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大運河是泱泱中華充盈的血脈,從歲月深處走來,汩汩流淌,潤澤兩岸,生動記錄了民族文脈的世代賡續,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標識,蘊含著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和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原載《光明日報》,作者為趙悅)
編輯:但堂丹
廣義的中原指今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漢初天下蕭條,漢廷與眾侯者發出了政治上的封...
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劉江偉張帆崔志堅丁艷初夏時節,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前的“焦桐”亭亭如蓋,如一把撐開的巨傘,遮蔽出一片沁...
一方面,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文化.可以從文明誕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養成,再到“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三個方面來看...
吳步書(市直)紅船破浪史無前,百載一心鑄夢圓。
如今的河南,經濟總量接近6萬億元,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全省上下齊心協力,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砥礪初...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當然對于斷代問題,因為有的涉及學界分歧,筆者認為作為科普和本專科學子的服飾文化讀本,暫不詳解也并非不可。
杜甫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描繪的就是中線的交通地理,沿江而下,到宜昌或荊州轉向北,過了襄陽之后,沿...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