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廣天的《來日可追》是大部頭作品,小說用一種短篇拼接、文體雜糅的方式構成,通過幾個主要人物和貌似重復的故事情節構成有機體。這是一部實驗性質濃郁的作品,有多個敘事中心:以上海為中心、以時間為中心、以藝術為中心、以愛情為中心、以風物為中心……這也是一部主題多元的作品,日常百態都是小說涉及的范疇。大體上來講,小說圍繞三個關鍵詞展開:一是上海,二是藝術,三是時間。
一、上海
《來日可追》是一部關于上海的小說,“有這個城市的骨血、脈絡和靈魂的秘徑”。小說中新舊上海的故事交替講述,時空對照了起來。既有舊上海的魅影,也有新魔都的霓虹,同時還以上海為中心輻射與之相對的“邊緣”和“遠方”。《亨利路上的薇拉阿姨》這個部分作為開篇是極為關鍵的,主要講述的是薇拉與阿列克謝的愛情故事,到小說結束的時候已經是2008年了,但是有情人未成眷屬,只能依托靈魂的相依。薇拉阿姨的一生是藝術的、悲劇的。作家在薇拉阿姨這一特殊的人物身上寄托了對上海獨特的情愫:她對老上海充滿了懷念之情,固執地沿用老式的稱呼叫法,會說一口地道的上海話,會做正宗的上海菜,還一直回望著舊上海的時光。通過對她的身世描寫和她自己的講述,一點點浮現往日,這是上海舊時光的另一重面相。
《來日可追》的主題如此區分:第一輯歸為“中心區”,第二輯則是“邊緣與遠方”。中心與邊緣有著怎樣的區分?很多故事的發生地并非上海,但這些地方也和上海有著很深的關聯。《沒膝的卷耳令你昏醉》將故事場景從上海移到了北方,實際還是主題敘事的延續。《尤佳》里作者多次將上海和鄉下對舉,而尤佳和菱兒兩位人物的命運最后發生了翻轉,上海的中心被解構了。
小說的語言比較“混雜”,大部分章節都有方言,有些章節完全用上海方言寫成,以上海話營造一種獨特的氛圍。在《羅薇的表哥話有點多》中,羅薇的表哥打了幾個電話,幾十頁的篇幅都是上海方言,這于一般讀者而言,是極大的挑戰。
《來日可追》是關于上海的小說——作家聲稱這“是一個文學史上全然不同又淋漓盡致的上海”。這從何說起呢?從張愛玲,到王安憶,再到金宇澄,一代代作家對上海的書寫可謂無窮盡,但是主題相對統一。一般而言,上海作為中國較早開埠的城市,受到外來文明的影響很大。《來日可追》多次出現外來文化在上海出現的場景,這是文明的互鑒與交融,也是人類命運的共通之處。但小說更多地寫上海對外來者的重塑:正是上海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讓薇拉阿姨愿意留在這里,并且以上海人自居。上海這種由內散發的魔力,是作家獨到的發現,“全然不同”的落腳點也許正是在此。
二、藝術
《來日可追》使用了“元小說”技法,敘述者經常在小說中將自己如何寫作揭示出來。閱讀張廣天的小說,需要結合他的其他藝術來理解。他一向被歸入實驗藝術家的行列,也是先鋒文學的堅守者。他之前的作品《切·格瓦拉》《圣人孔子》《基爾凱廓爾藥丸》等都曾產生較大的影響。作為在大學里教授“方法論敘述與表演”的導師,張廣天對藝術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來日可追》是一部將作家的藝術實驗及理論付諸實踐的作品。小說章節之間的連貫性并不大,人物、事件、情節都不統一,前三章相互獨立,第四章又出現了第一章中的人物。只是命運的相似性構成了主題上的統一。
《來日可追》多處討論藝術這一原初和根本的問題。《寂寥少年》討論了繪畫藝術,小說安排了一些頗具傳奇色彩的情節,小說中名城來的畫師是一個巨大的象征,他每日反復畫自己,直至聞不到桂花香,別人看不見他的身影——因為他消融在畫面里了。這里對藝術神奇之處的描寫也是某種藝術理念或理想的投射。《我和你們他們》寫到了舞劇,敘述者“我”最后發現自己其實是不懂舞蹈的,失去了看懂舞蹈的能力,這何嘗不是一種對藝術理解的悲傷性結尾呢?接下來小說便進入《你》的部分,這首數千行的長詩對讀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是一首寫給父親的長詩,但這還是小說嗎?也只有放在他整個的藝術體系之中來理解,才能找到答案。
張廣天涉獵多個藝術門類,擁有音樂家、戲劇家、詩人等多重身份,這為他的小說書寫提供了樂感、劇感和詩性,由此造就了一部“混雜”的小說。作品設置了閱讀障礙,延長了審美距離,比如碎片化的敘事、人物身份不斷轉變、幾個看似割裂的故事交叉講述,以及語言的混雜。這是堅守藝術追求而非迎合的寫作,說到底,作家依然在探索當前社會藝術的末路與出路這樣的根本問題。在當下所處的大眾藝術時代、電子媒介時代、人工智能時代,作家用這樣的作品進入一種思考的狀態。
三、時間
《來日可追》也是關于時間的小說——由時間到生命,再到命運。時間是參照物、是旁觀者,也是主人公。作者引用普希金的詩歌:“過去的都是美好”,又說,“心總要向著未來”。其實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似乎都把握不住,有的只是且過的當下。《尤佳》對葉栩生在少年時代的情感處境描寫很有意思:他初見女孩之時,視同尤物;可一旦有了肌膚之親,又覺得失落,發現所謂的美并非想象中的完美。這種心理是早期對美的理解,也是對生命悲劇呈現的一種自然感知。
時間究竟是什么呢?對時代而言,時間是歷史。對個體而言,時間就是生命。一個人活著的時候才會擁有時間,因此,作品從時間出發,落腳點正是在生命上。小說多次寫到關于世俗享樂與精神追求之間的矛盾,但是情感幾乎都沒有下沉到欲望層面,而是往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盤旋飛升。時間一次次被抽象化,難以被真正把控。
《來日可追》也是一部關于物的小說——“物的寶典”,風物與風景書寫占據了小說很大的篇幅。飲食、服飾、動物、植物、古董、藝術品、中醫藥等世間萬物多有涉及。物之恒定似乎與時間相對,因為物仿佛是靜止的,物件的出場都很有儀式感和氛圍感,人與物、流動與靜止、瞬間與永恒,等等,都對照了起來。很多信物貫穿著故事的始終,因為作家似乎很想寫永恒,可是往往以失敗告終。第三輯名為“這些影兒都擋了一下時光”,時光真能被擋住嗎?末了才會發現,“來日可追”其實是自欺欺人罷了——如同那句古老的諺語: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流逝的光陰,只有物在靜觀。這或許正是這部小說將如此多的筆墨傾注在物的書寫上的最為深層次的緣由。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劉小波)
編輯:但堂丹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報道:13日至15日,上海產業合作促進中心考察團在我市考察。市委副書記、市長丁小強與中心主任唐德...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讓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上海——這座正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何以...
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曹繼軍潮涌?歷史終將走到百年前那個夏日1920年的上海,風云涌動。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十九...
通過海路運抵上海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巨型雕塑作品《南瓜》, 25日經上海海關監管查驗,從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保稅...
“咸寧民企,溫暖守滬,上海加油!”4月26日,聽說家鄉的愛心物資即將運達,上海市咸寧商會的老鄉紛紛在微信群里感言。
海報設計:趙丹陽新華社上海7月18日電? ?題:上海:作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新業績新華社記者姜微、周琳、何...
題:努力把國家戰略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效能, 2500萬申城干部群眾以實干篤行迎接黨的二十大——上海:奮楫爭先立潮頭新華社記...
倘若一個人的心靈也像上海秋天這樣,人世間該是多么美好!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向東寧報道:20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任振鶴,市委副書記、市長丁小強率黨政代表團赴上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