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鈺霆(嘉魚)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群芳譜》中有言:“秋分,至此而陰陽適中,當秋之半也。”宋玉所著的《九辯》中談到:“悲哉秋之為氣也。”正與中醫在五行的認識相應。秋季在五行屬金,金在臟為肺,在志為悲。
因此,很多人都會因氣候變化而產生“悲秋”的情緒,尤其像抑郁癥這類跟情志密切相關的疾病在秋天就容易發作。也許,喬任梁比我們更早感受到了秋天的氣息?
歐陽修在《秋聲賦》中是這樣描寫他對秋天的感覺的:“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感受到了沒有?一片肅殺之氣!這樣蕭條清冷,怎么讓人不感到悲傷呢?
可心情總歸是人的心情,劉禹錫的《秋詞》不就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看,盡管是這么讓人傷感的秋天,詩人劉禹錫也能過得如此開懷精彩充滿詩意,這才是秋天心情的正確打開方式呀! 何況更有視北國之秋為天堂的郁達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發出感慨:“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及:“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容平就是從容平靜。經歷了春生、夏長,熬過了春天的播種、夏天的勞作,秋氣習習而來,撫平心中浮躁的情緒,靜待收獲的季節。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儀式各異。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實際上,嶺南習俗所謂的“秋湯”也是和現在中醫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只不過嶺南習俗更加典型,有點土生土長的味道,沒有上升到中醫學理論的高度罷了。
編輯:但堂丹
蘇細文(崇陽)三角雄洲,天城府庫。虹橋飛架,引東南西北之游客.商鋪林立,招四海九洲之嘉賓。城南璀璨,聚山城水廓之繁榮。臨...
清明節的習俗:掃墓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 “...
清明節的習俗:掃墓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 “...
清明節的習俗:掃墓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 “...
不管形式如何變化,端午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謂愈加重要,除了吃粽子和看龍舟,越來越多人也開始接觸、學習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個人尋生理”這寓意著到了年初三又有新開始不過呢如果看到這里你感覺還是無法說服爸媽讓你睡個大懶覺其實你也不必太擔心小編...
中國農歷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七日”等。那么大年初七的禁忌是什么呢?正月初七人日不能...
咸寧網訊?通訊員鄒輝報道:近日,崇陽縣青山鎮青山河上,當地村民自發組建的龍舟隊在河面上往來穿梭,傳承端午習俗,祈愿美好...
9月25日,咸安區桂花鎮石城村大屋雷祭月儀式隆重開場,吸引了眾多附近村民和省市民俗專家前來觀摩。據悉,咸安區是中國桂花之...
人們于正月十五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可你知道為何秋分時人們也要吃湯圓嗎?原來,此時人們煮湯圓不僅自己吃,還要插在細竹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