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次為作家彭程推出三本散文集:《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閱讀的季節》,從題材上大體歸為三類,即生活、行走和閱讀。這套書可謂彭程多年散文創作的精品選本,是其散文風貌和審美訴求的整體呈示。
彭程浸洇散文多年,算不上高產,卻也成果豐碩。他是最早提出“有難度的寫作”的作家,“不懼怕難度,甚至是主動尋求難度,便是一切嚴肅文學藝術家別無選擇的宿命。因為他十分明白,難度的背面正是進步,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難度的等級不同,對應著的是不同的收獲、不同成色的獎牌。”(《寫作的難度》)這樣一來,想寫快些便變得不可能,對題材的挑選,對文字的捻攏,對意義的追尋,對以往的超越等,都會煞費苦心,絕不肯輕松敷衍成篇。這種嚴謹、自我為難的寫作使得彭程散文能夠自出機杼、水準齊整,這一點令他在文壇頗有口碑。《在母語的屋檐下》《家住百萬莊》《心的方向》《地圖上的中國》《當地名進入古詩》《對坐》等精品佳作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讀彭程散文的整體審美印象,仿佛面對一片浩渺寥廓的湖水,沒有大海的巨浪滔天,也沒有溪流的澄澈清淺,而是曠遠安寧,靜水流深。彭程善于將感性與理性結合,將感受與思考結合,不管寫什么,都不局促,不拘泥,不黏滯,即使從小處落筆,也能跳蕩開來,納須彌于芥子,橫處拓展,縱處掘深,云蒸霞蔚,氣象萬千。
在尋常中發現奇崛。宋人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一文中有句名言:“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清代李漁《閑情偶寄》中也云:“千人共見,萬人共見,絕無奇矣,焉用傳之。”但是,能在普通尋常事物中披沙揀金,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如平原之上兀然一峰陡峭,凸現奇崛之美,那才是對作家功力的真正考驗。彭程散文雖然擅長在日常生活中取材,故鄉,童年,鄉野,城市,父母,旅行,讀書,等等,但他很少做一般性的敘事和抒情,也很少像《返鄉記》那樣完整地敘述一件事的前后過程,他寫作的著力點是“題中應有之義”中的“義”,如火中之焰,糖中之精,即發現和挖掘尋常事物中的不尋常之處,及其背后被遮蔽的真相和生命的意蘊。諸如《漂泊的屋頂》《尺度》《連續》《物證》《招手》《對坐》《高處》等文,從標題就可看出高度的概括性和抽繹性,賦予血肉、骨骼、軀體以靈魂的統攝,又如一根紅線串聯了散亂的珠子,而奇妙的發現就在文本之間。
以《對坐》為例,家里客廳一長一短L型沙發,對坐著年邁的父母和“我”,有一搭無一搭地看電視,有一句無一句地聊閑篇,這樣的“對坐”是不是我們每一個家庭日常常見、習焉不察的場景?作者卻有一個“觸目驚心”的領悟,“生命是一個緩慢的流程,在成長、旺盛和衰頹之間,他們進入了最后一個階段,漸行漸遠。”與父母“對坐”,在生命歷程中只是一個時間的駐留,而必然會喪失,終會是永久的分離。這種感覺真實到殘酷,又充滿了荒謬感。極少有人如此清醒地寫父母親情,所以我視之與朱自清的《背影》和陳福民的《與你遙遙相望》一起為親情散文的范本。
精微獨異的生命感受。從本質上來說,散文是一種側重表達內心體驗和生命感受的文體。然而不少寫作者易陷入三個誤區,一是粗枝大葉,千人一面,二是淺嘗輒止,流于表相,三是同質化,缺乏獨異性,甚或寫出的是間接的別人的感受。人稱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張面孔,寫作者就是要有一雙望遠鏡和放大鏡觀察到事物的細微差別,從而寫出屬于自己的獨到體驗和感受。其實,越有獨異性,就越有公共性。正如彭程所說:“文學的重要作用,正是通過差異性而反映共同性,經由個別而抵達一般,建立起不同生命之間的聯結和融合。”(《我們為什么喜歡散文》)在這方面,彭程既有天生的敏感,善于敏銳捕捉事物細微的變化,譬如聲音、色彩、光影、滋味等對自己各種感覺的觸動;也有后天的技巧,他把這些詳細記錄下來,并加以品咂揣摩。
我們隨手翻開《童年鄉野》,看他寫不同季節的樹:“初春,柳樹新綻枝條的鵝黃最為悅目,掐一段柳枝,捋開外表的皮,可以做成柳哨,噙在嘴里有苦澀的味道。”“稍后便到了柳絮飄飛的時節。白色絨毛紛紛揚揚,像是一場大雪,在碧藍的天空和溫暖的風中飄灑,臉頰經常會感到極其細微輕柔的碰觸。”“樹木中唱主角的應該是高大的白楊了,半透明的碧綠葉片,金箔一樣閃光,在風中嘩啦啦地響動。”這里調動了視覺、味覺、觸覺、聽覺,不啻一場感覺的盛宴。而且還有“鵝黃”“白色”“碧藍”“碧綠”“金箔”多彩的呈現。
彭程在《漂泊的屋頂》中這樣說:“我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出奇地敏銳、清晰,幾乎是懷著一種貪婪的熱情,看著、聽著、嗅著,想把一切印象都吸收進來,儲存在心中。”這不僅體現在對外在事物的觀察,更有對內在生命的體悟,這無疑是一種藝術的自覺。
深邃開闊的人生思考。王國維嘗言:“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對一個作家作品判定其優劣高下的最高標準是有無思想,如果只能出乎其內而不能出乎其外,只有形而下而沒有形而上,那顯然只停留在表象而沒有抵達本質,就缺乏深度而輕飄飄的沒有力量。
在當今散文家中,彭程顯然是善于思長于思的一個。我曾注意到,他的思考是基于對生活的感知而生發的看法,而非終極的關懷,更沒有陷入純思辨的玄學,眼睛盯住竹子“格物致知”。他的思考源自大地、人間、日常,意在破譯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的密碼、社會的玄奧、生命的意味”,關注此岸,而無意彼岸,故毫無凌空蹈虛的晦澀枯燥之感。
彭程讀書量奇大,中外書籍的智慧已化作血液流淌在他的身體里,這使他在書寫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之外,能夠升華出如美學家蘇珊·朗格所說的“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
讀彭程散文,常常有一種感覺,他對某一個事物敘寫和思考你覺得寫到三就可以了,結果,還有四、五、六……仿佛一個平靜的湖面,其深不可測。正如他說:“我的心的方向,朝著四面八方,無窮無盡。”(《心的方向》)在我眼里,彭程屬于這樣的作家,才氣充盈,但從不使才弄氣、嘩眾取寵般炫技;學識淵博,但無“獺祭”之疾、死于前人句下,他將才子的才氣與學者的嚴謹結合得相當完美。
他的散文多取材于生活,卻無煙熏火燎的市井氣和世俗氣,而是精神的高蹈和雅致沛然其間,更有詩意流淌醉人的芳香,如巴烏斯托夫斯基所言:“就像蘋果飽含果汁一樣。”彭程的散文寫作構建了屬于他的審美世界——寥廓而幽深的審美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傳統美學的感染力不再是孜孜追求的目標,而是以喚醒和照亮人們意識和精神的現代美學為鵠的,展示了散文寫作一個新的方向。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程應峰(溫泉)走在街頭,人潮涌動,空氣中氤氳著嫩嫩的春天的氣息。這聲問,一下子牽動了我單調的思緒,讓我回到了記憶中熟...
鄉野田間窮鄉僻壤總有他們跋涉的身影駐村離家以村為家他們用自己的努力把崎嶇變成了筆直把貧瘠變成了富裕脫貧攻堅進入決戰無...
動態平衡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中庸之道,為什么要講“中”呢?因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在這個時間、地點取得了平衡,到了下...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恬其實關注和閱讀《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一種從眾心理的推動。一個周末讀完了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
為弘揚科學精神,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普及地理科學知識,推進地理科普知識宣傳活動, 2020年12月9日,我很榮幸地被咸寧...
境界的“可說”與“不可說”張世英依據人的精神自由程度,將人之境界劃分為四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欲求境界”“求實境界...
扎根生活講好故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核心閱讀一個文學家首先是一個對本民族語言做出貢獻的語言學家,他豐富了我們...
為充分發揮書展交流文化的平臺作用,本屆圖博會以“2020BIBF世界閱讀季”為名,于8月底至9月初連續舉辦了六場線上閱讀直播活...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近日,深圳市寶安區鴻雁文學社、石巖文學創作協會一行15人來到通山觀光交流,與通山作協的作家們...
,繼《裝臺》《主角》兩部頗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后,著名作家陳彥將于近年推出自己的“舞臺三部曲”第三部——《喜劇》。吳克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