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麗(咸安)
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煙火人家一開門就必須面對。茶雖排在末位,卻是日常不可或缺之物。
一
山里人愛茶。
家家戶戶備有茶具。
茶瓶、茶桶、茶壺、茶筒、茶缸、茶杯、茶碗、茶吊、茶匙。用具沾了茶字,便有了高古之意,日子就活色生香。
來客了,必先奉茶。一句“請喝茶”,端上熱氣騰騰的茶水。茶葉在沸水里沉浮,茶香在陋室間彌漫,細品慢聊,一盞茶的功夫,或借錢,或請客,或訴苦,或糾紛,漸聊漸明。聲音亦似添了軟化劑,帶刺兒鉤兒的字眼出了喉頭便溫軟了,細細揣之,是茶之功。
童年時,我對茶的記憶:一只褐色的粗瓷大土缽,粗大的茶葉片臥在缽底,黃褐色濃濃的茶湯在簡樸的木桌上氤氳。夏日放學歸來,踮足趴在桌邊,操起缽內的竹制茶吊,輕輕一舀,伸長脖子,茶水咕嚕咕嚕入喉,嘴角處卻延綿滴落,胸前即刻濡濕一片。將茶吊丟到缽里,濺起一桌子茶水,拔腳找伙伴們玩去了。
茶樹有野生的,也有栽種的。田墈邊、地頭、菜園角,多是農人移栽的。一壟壟一行行在山洼或小山包抱團招搖的是人工培植的茶園。清明前的茶是小茶芽,一葉一芽,采茶時用拇指與食指捏住,輕輕一提,一片青綠的芽兒帶著毛茸茸的露水翩然臥在竹籃底。
二
炒清明茶是件細密的事。在鐵鍋里滴幾滴茶油,小火,均勻撒青茶入鍋,手貼著鍋底,順手一翻,茶葉都舀在掌中,伸開手指,讓茶芽從指縫漏出,再次從鍋底翻起,炒至茶香,倒進抹干凈的笸籃,直挺挺的葉子蔫頭耷腦,曬干,濃縮成一絲絲,封裝。這是上等茶,留著待客。
各戶自家享用的茶葉多為夏茶。春茶摘過二次后生長出的茶梗粗葉大,用鐮刀割去頂端的莖葉,或背籮裝,或籮筐挑回,架起大鐵鍋文火翻炒。方方正正的曬箕已在打掃過的禾場擺起了方陣。母親遞給我一把高粱小帚,如一把漂亮的手工藝品。我脫鞋褪襪,進曬箕一排排清掃。在等待茶葉的間隙,竹青密織的曬箕,成了我們的游樂場,赤腳在其中翻跟斗,打滾,追鬧,大人們送來茶葉時,我們一哄而散。炒過的老茶,略泛青黃,倒進曬箕,將茶葉按捺曬箕上用力揉,揉成一團團,均勻晾曬。失去水分的老茶如在歲月碾壓下衰老而不屈的婦人,朱顏褪盡,風骨獨存。
割過了頂端莖葉的茶樹,來年生發的茶芽就更密實。
煮茶的過程,極其簡單。一只大號的鐵羅罐,大半罐山泉水,將風干的失去生命原色的黃茶連梗帶葉在清水里過一遍,入罐。柴火舔舐著金屬罐底,一會兒,滾水將木蓋子頂起,茶水溢出。放幾勺食鹽,丟一把花椒,抽去燃著的柴頭,蓋上木蓋,在紅炭頭的余溫里燜一刻鐘,這時的老茶湯,沒了苦澀之氣,微咸,暗香,口鼻十分受用。裝進楠竹做成的茶筒、陶瓷茶壺或鋁制水壺,帶到田間地頭,干活累時喝幾口,解渴解乏,補充體能,滿口生香。農人正是靠這天賜之物,完成了對四季谷物與莊稼的栽種、收成,完成一個農人對土地無限量的索取。
三
茶是調節五臟六腑的媒介。李時珍《本草綱目》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
的確,茶生長于清寒之地,或荒僻的山巔,或起伏的山巒,頭頂蒼穹,根植沙土,廣納日月精華,傲視雨雪風霜,于料峭的早春,一芽茶毫,悠悠而生。世人皆喜之,因其具有多樣性功能。口鼻生瘡、視覺不明時飲之,能解毒消炎,清心明目;酒食過剩、精神抑郁時飲之,能祛煩除膩,神清氣爽。
木本植物的茶是上天饋贈給子民的山珍,是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的功效得以被發現,被應用,被廣泛流傳。種茶、采茶、吃茶,茶的消費以每年不斷攀升的增長量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茶的普及標志著人們從止渴到功效性的追求,是一個時代從溫飽轉向殷實、富庶的過渡。如今,茶已衍生為內涵多元的茶文化。閑暇之余,友人相邀:走,吃茶去!雀躍不已。見不到漸行漸遠的故鄉茶樹,聞一聞鄉土的氣息,亦是滿心歡喜了。
編輯:但堂丹
孔帆升(通山)說到某人的時候,有人會說:“他是個捋鋤頭把的。也有人自謙自己世世代代為農,祖上是“鋤頭把,把鋤頭”。把接鋤...
周瑞云(赤壁)俗話說:“細伢望過年,大人望栽田”。栽田結束,稱“關秧門”,有的戶主繞田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帶回家,丟在大門...
可她的每一粒泥土都包含著苦澀,這種平和景象里所深蘊的艱辛與憂患,一一被歲月所抹,村莊總是那么安詳地被江南暮春的落花覆...
袁麗明(通山)四月,春光正媚。記憶中的鄉村,此時鶯歌燕舞,草木葳蕤,紫云英盛裝打扮著農田,與滿地怒放的豌豆花遙相呼應...
2018年起, “籉笠就緒,倉箱可期”的秋分被定為我國致敬農民、禮贊豐收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古人會折桂枝博個“蟾宮折桂”...
“過完年我準備申請小額貸款,和朋友一起辦個小茶廠。龍富兵過去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既要供兩個小孩讀書,又要贍養兩位老人, ...
咸寧網訊通訊員楊惠春報道:在嘉魚農商行信貸資金的支持下,嘉魚官橋三湖茶葉專業合作社300畝優質白茶今年開始批量生產上市了...
香城都市報記者陳婧通訊員楊雄近日,在我市組織召開的2019年鄉村振興路徑探討協商民主座談會上,各民主黨派、政府有關部門負...
人生若茶,倘能悟得一葉一花之不易,無論波折或順遂,便都是歲月靜好。遇有客人來訪,又見外公拿出個印著西湖山水的鐵皮茶葉...
咸寧是茶葉之鄉,茶葉種植、生產歷史悠久。為豐富學生的茶葉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茶葉之鄉濃厚的茶文化及飲茶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