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海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一掃近代以來積貧積弱、任人欺壓和宰割的局面,國家贏得獨立,經濟社會獲得發展,人民生活日漸富庶,迄今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正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這些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壯舉,亟需書寫;中間充滿傳奇色彩無數奮斗者的故事,尤為動人。
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對過去幾十年中國偉大傳奇故事的簡單記錄,更是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和全面弘揚,將會愈加催發我們增強“四個自信”。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宣傳思想戰線的理論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還存在一些難題有待破解。
之所以講好中國故事很難,不是因為沒有故事可講——幾十年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偉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和事跡,關鍵是我們在故事選擇、故事主體、敘述方式等方面常常表現出刻板的思路,遵循狹隘的經驗主義路徑,所講故事真實性、代表性、感染性都出現明顯不足,更有弄巧成拙的講述者,讓觀眾、聽眾和讀者在發現支離破碎的故事破綻后對故事的整體真實性產生疑惑。因此,當我們讀到《洋蘇州眼中的中國小康》(以下簡稱《洋蘇州》)一書時,你不能不眼前一亮并茅塞頓開地發出感嘆:這才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優質版本。
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選擇故事。中國故事是講給中國人聽的,也是講給外國人聽的。在目前的國際背景下,向海外講好中國故事十分迫切、十分必要,也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因此,故事的關聯性很重要。你所選擇的故事必須引起海外人共鳴,促進海外人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講的還是中小學生周末到公交公司幫助司機叔叔擦洗汽車,講的還是四世同堂、妯娌相敬如賓共同服侍長期重病在床的公公,講的還是孔融七歲讓梨,就很難引起海外人共鳴,也很難贏得海外人的理解。今天,我們尤其需要講好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奔小康的故事,講好當代中國故事,因為這才是引起海外友好人士關注和驚嘆的地方。
《洋蘇州》講述在蘇州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十二位外國友人,參與蘇州發展、融入江蘇進步、目睹中國騰飛的故事。這些友人來自法、英、美、日、德、新、韓、克等多國,他們中有工程師,有玉雕師,有拳手教練,有企業家,有慈善家。特別重要的是,這些外籍人士是中國社會主義小康事業的參與者和共同奮斗者。發生在蘇州大地上的故事也是他們自己的故事。他們不僅僅見證了小康偉業在蘇州由鄧小平同志的設想到今日美夢成真的全過程,也親身參與了這項偉大事業并在其中流血流汗。這些故事在過去不可能發生,在別國身上不可復制。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毋庸置疑。
十二個人物之一的安大陸,是英國籍BBC前記者,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全世界:“在蘇州的這些年里,我親眼看著它實現了由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到現代化大都市的變遷,這讓我非常震撼和高興。”因此,如果說《洋蘇州》這部作品是成功的話,成功的第一原因就在于作者選擇故事的成功。
中國故事難以講好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選擇講故事的人。到目前為止的大部分中國故事都是中國人在講,套上一個不太適合的詞便是“自說自話”。“自說自話”的一大缺點在于“自以為是”——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和正確的模式向外人敘述自己的成長。這些講話方式乃至傳播方式不考慮別人心里怎么想,講了就講了,你聽懂還是沒有聽懂、接受還是反對我就不管了。這都是中國故事難以講好的重要原因。當然,多年來我們也在積極探索讓別人來講中國故事,但還不多、不美。中國日報聘用洋編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選用洋播音,是因為他們語言比我們好,洋人更能接受。同理,只要是你的美好故事,何必在乎是誰講呢?最好的辦法是讓講得好的人來講。
《洋蘇州》看起來是中國蘇州作者吳紀中在講故事,但當你讀完本書,你會覺得不是吳紀中在講故事,而是十二個外國人在講中國故事。打開全書,外國主角以及他們的家人、同事都在異口同聲地敘述蘇州從一個傳統的消費型美麗古城,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迅速成為融合傳統之美和現代文明的發達城市的故事;同時,他們(不是我們)對蘇州地方政府和當地人民的感激、敬佩和羨慕之情不時被無意間提及,比如日本企業家鹽谷外司對當地政府的信任和感激。
突破了“選擇好故事”和“誰來講故事”這兩個難點之后便剩下了“如何講故事”這個困難了。不過,解決了前面兩個難點,第三個困難要容易得多。《洋蘇州》作者讓這些對中國擁有發自內心真愛的朋友來講真實故事的同時,也不時走到前臺與洋人串講。洋人想講的話,讓洋人講。洋人想不到的事、不會說的話,作者親自上場。作者與故事主人公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生動自然。特別是作者的序曲和后記,寫得情理并茂,為揚而抑,收放自如。
作者是理性的,在讓這些為蘇州做出杰出貢獻的外籍人士由衷贊美蘇州小康巨變的時候,卻顯得十分克制,完全沒有單方面忘我的洋洋自得。相反,作者指出了這些外籍人士自身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及其背后的文化特質:他們多年來背井離鄉來到中國,大都具備了創業創優的勇氣以及遇困難不氣餒的堅韌意志。在作者筆下,他們是充滿愛心的英國慈善者(在中國新冠疫情暴發、口罩奇缺時,無私地從他們的祖國購來大量口罩贈送中國人民),他們是精益求精的日本企業家和一絲不茍的韓國工程師,他們是藐視困難、年過半百來中國學手藝的英國人,他們是不斷闖關的德國創業者……讓別人贊美自己,也須贊美別人。讓別人講好中國故事,與講好別人的故事并行不悖。雙贏超過單贏。
講好中國故事,可以講好宏大背景故事,也可以講好由一地一時展現出來的動人故事。本書以十幾位外國人在蘇州見證小康的故事,有效地破解了講好中國故事的難題。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得不為本書作者和出版單位擊節贊嘆。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題:聆聽“好記者”的“好故事”——寫在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牢記初心使命,奔赴新聞現場,見證時代...
10月1日至8日,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大型主題報道《坐著高鐵看中國》,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規劃成就和中國之美。戳視頻↑↑↑...
疫情來襲時,我們是千萬“逆行者”中的一員9月28日,記者重返武漢,再次抱起“小石榴”洪水奔涌時,我們奮戰在抗洪一線脫貧戰...
從雜交水稻的揚帆出海、援非醫生的無私奉獻,到人工智能的技術攻堅、國潮設計的驚艷世界,越來越多值得分享的“中國方案”,...
原標題:借助電視臺網絡平臺播出覆蓋大量海外收視群體中國影視劇風靡海外華人圈近年來,隨著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影視...
年輕一代這樣講述中國故事“過去幾年您曾多次到訪中國,請問什么給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熱愛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去年我...
《新愚公移山》在借力經典優勢的同時,沒有拘泥于文本局限,而是根據當代價值與情感判斷,進行“故事新編”。以當代視角為古...
圖/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亞平通訊員田麗馬橋鄉村記憶館作為我市首家鄉村文化記憶館在網上火了起來后,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
原標題:央視播出第21個記者節特別節目,多名記者用情講述采訪故事——報道匯聚力量鏡頭見證巨變多位記者的現場講述,將觀眾帶...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了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來自多家媒體的優秀記者講述他們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