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斌
誤,不一定是壞事,誤打誤撞,有時會收獲“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驚喜。李清照若不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也許世人就欣賞不到千古流傳的《如夢令》。
悟,不一定是好事。悟來悟去,一不小心,悟出歪門邪道的大有人在。或許是曹操的“寧教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讓汪精衛悟出“寧可枉殺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網”。
但是,“誤”就是“誤”,“悟”就是“悟”。
“誤”,依筆劃是“有‘言’在先,一‘口’吞‘天’”。先不“行”而“言”,難免有自以為是之誤;將“口”放在“天”之上,顯然不接地氣,多半會有夸下海口之誤。
“悟”,依筆劃是“豎心剛正,‘五’思而后‘口’言之”。“悟”,本來就很用心,用的還是堂堂正正的“豎心”,“悟”出來的道理自是不凡;三思而后行,五思而后悟,這種“悟”性必緣于謹言慎行。
沒有誤入,哪有悟出?
陶淵明也是“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才悟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守拙歸園田,復得返自然”。
晏幾道認定“古來多被虛名誤,寧負虛名身莫負”,悟出了“勸君頻入醉鄉來,此是無愁無恨處”的觀點。
古人的感悟告訴我們,人們是在不斷的失誤甚至是錯誤中醒悟、覺悟,在不停的他人糾正或是自我校正中大悟徹悟。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哪有不犯錯誤的?關鍵要看錯誤的大小、改錯的快慢和是否一錯再錯。人,哪有不覺悟的?關鍵是覺悟的高低和覺醒后奮進的勇氣。
胸襟寬廣的人,能容人之失誤,知其是無心之過,有心再給予失誤者一次機會。心態平和的人,能將心比心地悟出失誤者的難言之隱,不遺余力鼓勵失誤者克難前行。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是陶潛溢于言外的一種慶幸,自茲成就其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古之靖節先生能悟出的道理,不念過往、不畏未來的今之聰明人難道不能悟出?
很多的時候,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沒有像攜刀誤入白虎堂的林沖那樣被逼上梁山;不是你不行,因為你沒有著力去悟一悟逐日的夸父、奔月的嫦娥、移山的愚公、填海的精衛。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不是父子不聚頭 ——電影《非常父子檔》觀后感
下一篇:
有一間屋子叫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