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中等個頭,14歲開始在外打拼,靠做苗木生意養家糊口;他,一年穿破十幾雙解放鞋,磨破數十雙線手套,在石頭山上累計植樹10萬余棵。
他,就是通山縣黃沙鋪鎮上坳村下灣組村民宋開和。
13日,陽光明媚,春風和著田野里的油菜花香,透過車窗,讓人感覺十分愜意。
車子下了村級公路,拐進一條崎嶇不平的山路繼續前行。大概十多分鐘,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工棚前停下。眼前是一座灰白的石頭山,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山上栽著樹。
“這泡桐長得不錯嘛! ”走進工棚,見到宋開和,我們和他搭起了話腔。他正在剪泡桐苗。不一會功夫,就剪了滿滿一筐子。
“趁著天氣暖和了,抓緊時間種下去。 ”宋開和一邊收撿著散落在地下的泡桐根,一邊回應著我們。
工棚外,鄰村的村民黃幫海和黃幫松正在一片空地上栽桂花樹,宋開和走出工棚,也一起幫忙著。
“前些天搬桂花樹的時候把腰扭了,這兩天也不敢干重活。 ”宋開河一邊培土一邊聊著。腰傷對于宋開和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今年是他在這片石頭山上摸爬滾打的第五個年頭了。 46歲的他,聊起2007年開荒的時候,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整整花了兩年時間,才把這個石頭山弄成現在這個樣子。以前這里就跟上面那里一樣。 ”宋開和指了指山尖上一片雜草叢生的地方,放眼望去,全被茅草和雜樹覆蓋著。當年,宋開和就是和其他村民一起,割茅草、砍雜樹,忍著草割樹刮的痛,愣是在石頭縫里種起一片片綠色的經濟林木。
“當年吃了不少苦頭,現在想想,值了。 ”宋開和望著山上將要發芽的樹林,嘴角露出了微笑。
“這山上的空地很少有超過10平方的,所有的樹都種在是石頭縫里。 ”村民黃幫海和黃幫松兄弟二人從宋開和開荒到現在,一直在這片山頭里做事,山上每片有土的地方都留有他們的足跡。
“修這條路也費了不少功夫。 ”宋開和指了指我們車子??康倪@條長2.7公里的山路。路的兩旁栽種著齊刷刷的泡桐,已長了兩三人高了。
接近中午時分,宋開和的妻子阮春香也來到這座山頭。在工棚外的一個小空地上,她正栽著大蔥和紅花菜。為了節省開支,平時吃的菜都是阮春香一手種出來的。
趁著妻子做飯的功夫,宋開和拿起剪刀,給剛栽下去的羅漢松剪枝。
“太陽大了,不剪掉葉子,這樹很難栽活的。 ”宋開和一棵一棵地剪著,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般。
不一會功夫,飯熟了,宋開和跟妻子一起把沒種下去的樹苗用布搭好。 “吃完飯,繼續種樹。 ”宋開和笑著說道。
告別之時,記者分明感受到,他們艱辛的勞作,枯燥的生活,宛如這大片石頭山,樸實無華卻生機勃發,孕育著希望的明天。
記者手記:
敢叫石山披綠裝
5年前,這里滿是石頭和雜草;如今,這里卻是綠樹成蔭。這,都要歸功于宋開和。
其實,發現宋開和在石頭山上種樹純屬偶然。去年,縣林業局局長到黃沙鋪鎮上坳村檢查森林防火時,剛好到了這座石頭山。當時,宋開和正和村民在山上植樹??h林業局當即派人到現場勘測并提供造林技術支持,迅速安排石漠化治理資金12萬元給予支持。
2007年,通山縣委縣政府實施林權制度改革,原先屬集體所有的山林承包到戶。一直在外面做苗木生意的宋開和看到了致富家鄉的希望,毅然決定,要開荒造林,幫助村里的百姓靠山致富。
修通一條山路,砍掉雜草樹木,宋開和放手大干起來。石頭縫里長出泡桐、椿樹、桂花、銀杏等十余個樹種,超過10萬棵。
很多人會問,宋開和為什么對自己那么有信心,荒山上真能種出“綠色銀行”?宋開和卻胸有成竹:只要人勤勞敢做,你付出多少,就會有多少回報。
這片荒山,宋開和已經投入了100多萬元,8年后,這片“綠色銀行”將會給他帶來千萬元的效益。
記 者 張大樂 夏正鋒通 訊 員 徐 輝
宋開和盤算著石山開發的前景
早出晚歸,宋開和已經在這座山上堅守了5年
一年四季,宋開和都和村民活躍在這片石山上
精心挑選泡桐苗
悉心修剪小樹苗
石頭縫里一棵棵樹,都是宋開和一鍬一鋤栽下去的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西涼湖水上人家
下一篇:
科技之光照亮嘉魚農民增收路(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