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周末的閑暇時間,總喜歡一個人在咸寧城區的背街小巷游走。不為別的,僅僅是為了尋找隱藏在巷陌深處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懷舊感。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多少看似尋常的巷陌,其實都有著深厚的底蘊。雖然名字幾經更改,人員數度變遷,但古樸幽遠仍在,熱騰騰的生活氣息仍在,乍看著與現代、繁華相去甚遠,卻一如緩緩流淌的時光,靜靜散發歲月的沉香。
與咸寧大道緊緊相連的白茶黃巷,就是這樣一條隱在時光深處的普通街巷。
初入白茶黃巷,如《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里描述的那樣:“城市里到處是短的、七拐八扭的街道,人們能享受到拐彎的空間感樂趣"。走著走著,便拐向了另一個方向,出現一溜整齊的小店鋪;走著走著,就拐向了一排民宅區,多是單門獨戶、植綠開花的小院;再拐,眼前又出現一條樟樹林立的小道;折回來,換個方向,見到的是正在建設的高高聳起的中央城,出了巷口就能望見波光閃爍的淦河。
街巷縱深處,不知誰家的庭院,大門緊閉。而門外有幾盆用廢舊石槽栽種的小樹,樹不高,枝干卻向兩邊彎曲伸展,看著挨得很近,實則互不干擾。只要見到這排特別的盆景,總是忍不住停下來多看幾眼。也許,跟那些名貴的花木比,它算不得什么,但在拐彎的幽暗巷口一眼看到由它們衍生的大片新綠,心頭就莫名有些雀躍,一種久違的生機涌遍全身。
“小巷閉門心自遠,也知隨處有商顏”。小巷的兩旁,多是深鎖的院落,伸出墻外的石榴開著長串的紅花,映襯著爬滿高墻的長青藤,無言地訴說著小巷的歷史。而小巷的盡頭,換個方向拐個彎,便是一條熱鬧的街市。這里商鋪整齊,小攤點、小吃店、雜貨店、五金店,一應俱全,老人聊著家常,孩童嬉戲玩鬧,完全是一派尋常百姓家的煙火迷離。一處靜、一處動,一邊老舊、一邊鮮亮,盡管有點奇怪和不搭,卻同時擁有過往時光的印跡,輕易就能觸碰到藏在心底深處的柔軟,讓人倍感親切溫馨。
是啊,無論哪條巷子,應該都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滄桑,老一輩人會口口相傳,而我們只要愿意,也可以慢慢探尋,在探尋里消磨一些光陰、得到人生的經驗啟迪。而我愿意在巷子里“偷得浮生半日閑”,也正是因為在這里,我可以享受這世上最好的時光,也是最無用的時光,簡單就好、寧靜就好。
童年的時候,我們在這些巷子里追逐奔跑;少年的時候,我們在這些巷子里迷茫徘徊;等到我們長大了,不得不和巷子揮手作別,去尋找心中的詩和遠方。我們淡忘了它們,而巷子,在送走一批又一批的人以后,漸漸老去,老成了一段歷史一曲過往。
“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沒有窗,我拿把舊鑰匙,敲打著厚厚的墻”。如今,我在白茶黃巷深處徜徉,在這個既不會繁華得讓你荼靡,也不會冷清得讓你生寂的地方,將自己隱在喧囂鬧市的背后,將塵事煩憂放空,閉上眼睛冥想,為著生命的初衷輕輕叩問,在不大而清脆的回聲里,期待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廖朝暉 (市直))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