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榮 (嘉魚)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如‘燒鍋’火旺旺。如意苕果甜又香,恭喜發財米泡糖 ……”走到街上,聽著這歡快的童謠,家鄉 人忙著“燒鍋”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
“燒鍋”,就是炒米泡、苕果,做米泡糖等 過年必備的點心。相傳赤壁之戰時,小喬見周瑜軍務繁忙,常常顧不上吃飯,就做了苕果、米 泡糖等干糧。周瑜吃后大加贊賞,并在軍中推 廣。戰士們攜帶干糧,個個英勇作戰,最終擊退曹軍,保衛了家園。為了紀念小喬的功德, 嘉魚人開始“燒鍋”。嘉魚有一句俗語:“炒七 不炒八”,臘月二十七是傳統的“燒鍋日”。
一進臘月,家家戶戶就忙著做準備:大人精選籽粒飽滿的晚稻或糯谷,煮至谷粒膨脹裂開,撈出晾干,脫殼成米,這米叫“發 米”;洗凈紅苕,去皮、蒸熟加入芝麻搋成糊 狀,搟成薄薄的一層曬干,剪成條形,就是 苕果;泡好小麥,裝在篩子里早晚淋溫水促 使它發芽,浸泡糯米。老人和小孩也不閑著,把柴草做成麻花樣的“草把子”。
母親是“燒鍋”高手。臘月二十七,母親早早就起床熬糖。她把泡好的糯米撈出,瀝干水分,放入蒸籠內用大火蒸熟,晾涼到50℃左右,然后把長到“二葉包心”的麥芽剁成細細的碎段,與晾涼的糯米、山泉水一起裝在瓦罐里拌勻發酵五六個小時, 接著把發酵好的糯米飯和麥芽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使勁揉擠布袋,黃色的湯汁流進鍋里。灶里的“草把子”噼噼啪啪地燃燒著,火苗舔著鍋底,熬煮著湯汁。母親用長竹筷不停地攪拌,不時還指揮我們添減柴火。湯汁表面開始浮起一層白沫,接著小氣泡在表面翻滾、變大,大如板栗,最后 變成了紅亮的麥芽糖。嘗一口,真甜!
晚飯后,母親開始炒米泡、苕果。工具很簡單,一把竹制的小笤帚、一個鐵絲網做的小撮箕。她頭上包著一塊布巾,把細沙 倒入鍋內燒熱后,倒入“發米”,用小笤帚不 停翻炒。鍋里“發米”噼里啪啦地響著、變大,成了中空的米泡。偶爾有幾顆米泡調 皮地蹦出來。母親用撮箕盛起米泡,手腕 抖幾下,細沙就濾過去回到鍋里。倒“發米”,盛米泡,母親手疾眼快,看得人眼花繚 亂。炒好米泡,母親又倒入灰色的苕果翻 炒到金黃色。
米泡、苕果炒好后,母親麻利地舀起細沙、刷鍋,把幾勺麥芽糖倒進鍋里攪拌著加 熱到氣泡翻滾。她一手快速倒入米泡,一 手拿著大鍋鏟攪拌,鍋里的糖和米泡粘成 團后,迅速起鍋倒入洗凈的抽屜里,用“升 子”(一種木制量具)碾平壓實。母親手起刀落,快如閃電,把“米泡糖”切成薄片。
嘉魚人寄予了“燒鍋”美好的寓意:飲 “米泡茶”,日子甜;嚼苕果,生活甜蜜如意; 吃“米泡糖”,恭喜發財。這些點心是父老鄉親們春節里招待、饋贈親友的上品。
“燒鍋”里的年味,是美味與佳肴,是勤 勞和智慧,是真誠的祝福,是對生活的熱 愛,更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燒鍋” 的美好記憶永遠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燈籠,提在手上的“年”
下一篇:
隔窗望春
胡劍芳(咸安)今年是第十三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了。母親因讀《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肚子里故事多,常常分享故事、...
熊建軍(嘉魚)春暖花開,我回到故鄉,走進門前的場地,看到雜草叢生,荊棘攀樹,青藤纏繞。”母親聽到弟弟的喊聲,便從屋里跑...
父親去世早,兄姊工作讀書在外,所有負擔都壓在母親柔弱的肩上,母親常常干活回來還得去挑水。長到水桶齊肩高的時候,我就暗...
往年都是母親操勞,今年二姐主廚辛苦地張羅著,弄了滿滿一大桌豐盛的菜,我們圍坐在一起吃年飯,談論起往日的年,有您一起熱...
近日,電影《你好,李煥英》(以下簡稱“《李煥英》”)的密鑰獲準延期,放映時間延長至4月11日。然而,如果跳出這個循環,對“...
毛瑜(通城)春天之于母親,不僅僅是一個季節,更是豐收,是愛,是守候。是的,在母親手里,這些茶葉本來就是上好的東西,要不...
有時母親還讓我把家里自己種的米和菜籽油帶上,我堅決不帶,他們辛辛苦苦耕種一年,自己省吃節用,我們不僅不能照顧他們,又...
程浩(通山)“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不知道這是第幾場秋雨了,只看到院角的柿子樹上,幾個紅彤彤的柿子矗立枝頭...
許愛瓊(嘉魚)大雪節氣過后,小城的冬天才真正來臨。去年年關,他出差到黑龍江的一座邊遠城市,本打算幫當事人打完那場官司,...
熊建軍(嘉魚)深秋的一個早晨,我一起床,就看見母親穿著一件綠色舊呢子,坐在大門旁,頭靠在墻上.今天早晨只有我和母親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