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可訓
早在2012年,我在《湖北日報》讀到《“全才作家”柯于明》的文章,不久,《湖北文藝界》又以《雜樹生花分外美》為題,更詳細地介紹了柯于明豐富的文藝成果,稱他為“文藝多面手”。雖然我對柯于明的文學創作一直比較關注,曾為他的長篇小說《茶牌坊》寫過一篇跋文,但看到這兩篇文章介紹他如此多才多藝,仍感到幾份意外和驚喜。
柯于明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新聞、文藝管理工作,堅持業余文學創作。他廣泛涉獵各種文學體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報告文學、影視劇本,在這些領域都有成功的嘗試。其長篇小說《寒梅錚錚》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讀物獎,中短篇小說集《迷失的山群》也有很好的反響,微型小說更屬優質高產,曾創下《微型小說選刊》一年選刊20多篇的奇跡。另有《征兵軼事》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十篇佳作”之一。以上是小說創作的成就。在詩歌創作方面,他出版有三部抒情詩集,其中有許多是朗誦詩,都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近年又出版了長篇敘事詩《天地正氣》,榮獲第七屆“中國長詩獎.最佳成就獎”。他的散文創作風格品種多樣,既有純情的,也有幽默的,還有獨創一格的“袖珍雜文”。前不久,他的民俗散文集《扁擔開花》作為湖北省作協重點扶持項目推出。
在這些傳統的文學門類之外,他的影視劇創作也堪稱成果豐碩。僅以獲獎作品為例,有獲全國優秀電視欄目劇獎的《耿長運拜年》、獲全國廣播劇專家獎的《飛箭》、獲第三屆全國優秀劇本獎和“根親中國”全國十佳微電影故事片獎的《碧血天香》、獲湖北優秀電影獎的《芳香》等。
此外,柯于明在文藝方面還有許多其他的愛好,興趣所及,涉及音樂、書法、美術、攝影、表演等藝術門類。他創作發表了音樂作品百余首,有歌曲被評為“群眾最喜愛的名歌”。他“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葫蘆絲、巴烏、簫、二胡、古箏、電吹管、電鋼琴……都能演奏。他自創自演的《牽著媽媽的手》視頻走紅網絡。常有國畫、書法、攝影作品參加各類展覽,在《美術》《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報刊發表國畫近百幅,數件書法作品赴澳大利亞展出。創作并自書辭賦、楹聯30余件鐫刻于鄂東南諸多景區。也常登臺朗誦,表演“偉人模仿秀”,并多次獲獎。舉辦過“個人作品演唱會”和“詩書畫影作品展”。
因為才華出眾,藝能多樣,所以他被許多文藝團體吸收為會員,或擔任領導職務。他不僅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還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湖北省國畫院專業畫家、湖北省文聯所屬“十大文藝家協會”會員,在湖北省葫蘆絲學會擔任副會長職務。
由此看來,柯于明是配得上“全才作家”或“文藝多面手”的稱號的。
文學藝術各門類,本來是一棵樹上的枝葉,共有一個生命的整體,其內在的經絡和血脈是相通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古代有許多作家,如李白、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黃庭堅等,在文學創作卓然成家的同時,又通曉音樂、書法、繪畫,這些方面的創作,也成績斐然,都屬多才多藝,一專多能之輩。現代社會分工細密,文學藝術各門類也如機器生產,分別出許多工種,鍛鑄電鉚焊,車鉗刨銑鉆,各專其能,互不相通。結果便造成了文體間的壁壘,寫詩的不會寫散文,寫散文的不會寫小說,寫小說的視詩和散文為異物,更遑論涉足文學之外的其他藝術門類了。這種偏嗜癥一方面阻斷了作家多樣性才能的發揮,另一方面也割裂了文學藝術各門類之間的有機聯系,窒息了文學藝術作品內在的精神氣韻。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之所以能夠“互有”,皆因二者同根同源,都源于作家的一點性情,都共有創造意境的功能。其他文學體裁、藝術門類之間,雖然沒有詩畫的聯系這么直接、緊密,但小說中穿插詩詞,詩詞被譜以樂曲歌唱,都是常見的現象。更不用說小說與散文,本是一家,中國古代都以散體的文字名之,后來才按西方的文體分類方法區別開來。如此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說明文體的壁壘不是從來就有,相反,在它的原初意義上,卻像中國古代文史哲不分一樣,是個渾然為一的整體。正因為如此,突破各藝術門類和文學體裁的壁壘,讓文學回到這種渾然一體的原初狀態,不但是對傳統的一種回歸,同時也是對傳統的一種創造性轉化。
柯于明以他的多才多藝和一專多能,做了這種回歸和轉化的嘗試。他的各個藝術門類,各種文學體裁的創作,數量很多,但都不是急就之章和草率速成之作,而是苦心積慮、精雕細刻的結果。在不同文藝門類、不同文學體裁領域長期的精耕細作,又使得他對藝術的精髓有比較深刻獨到的領悟,而不是僅得其皮相和末技。他的創作因而又有各體資源和各種藝術元素的互補,顯得豐富多彩,搖曳多姿。
從某一種文體或藝術門類的創作來說,柯于明都很專業,是專業作家,但從他長期擔任文聯和作協的領導職務來說,他又是一個業余作者。以業余之力,而能在如此多的文藝領域,創造如此可觀的成績,發表出版如此多獨具個性和特色的作品,可見柯于明是一個勤奮刻苦的人,也堪稱天賦異稟之才。在他的選集即將出版之際,我應約寫了這些話,以示祝賀之意。如果文藝界也如體育界一樣,有十項全能比賽,我希望柯于明能成為一個具有十項全能的藝術冠軍。
2021.10.12 寫于珞珈山臨街樓
(作者:於可訓,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zhufengjin
戰“疫”不缺位“宅家”不虛度咸寧網訊今年疫情期間,柯于明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黨員作家的職責,除了帶領家人搞好居家...
扎根生活講好故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核心閱讀一個文學家首先是一個對本民族語言做出貢獻的語言學家,他豐富了我們...
為充分發揮書展交流文化的平臺作用,本屆圖博會以“2020BIBF世界閱讀季”為名,于8月底至9月初連續舉辦了六場線上閱讀直播活...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近日,深圳市寶安區鴻雁文學社、石巖文學創作協會一行15人來到通山觀光交流,與通山作協的作家們...
,繼《裝臺》《主角》兩部頗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后,著名作家陳彥將于近年推出自己的“舞臺三部曲”第三部——《喜劇》。吳克敬...
電影《柳青》最近在國內上映,在當下這個商業化時代,拍攝一部在中國電影界近乎稀缺的作家傳記電影,需要一種情懷。電影《柳...
著有長篇小說《窗外的月亮》《榮恩堂》《玉雕樓》《金鑾殿》《大洞商》《汀泗橋》《和平前言》《茶道通漠北》等。
咸寧網訊通訊員徐世聰、阮長興報道:日前,筆者從“湖北作家網”獲悉,全省最近出版的5本新書中,有3本是通山作家的新作,他...
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能否完成對于時代本質的深刻表達,是我們面臨的新考驗在漫長的農業時代,鄉村一直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對...
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作家藝術家過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作家莫言,通過故事里的“莫言”,審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