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亞平
| ||
| ||
|
湖北科技學院與咸安區政府共建的馬橋鄉村記憶館,是我市一道靚麗的文化名片。金秋十月,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這里一度成了眾多游客的打卡地。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咸安區馬橋鎮曾鋪村的馬橋鄉村記憶館。這座“鑲嵌”在油菜花海間的青瓦色建筑,以其別致的造型,古樸的韻味,給人一種仿若時光靜止的寧靜享受。
徜徉往日時光
青山之間,裊裊白霧之下,古樹枝繁葉茂、樹身斑駁、濃蔭如蓋,古村落掩映其間,靜靜地守護著一代又一代馬橋人,石門上的雕刻鐫刻著一波又一波游子的鄉愁。在馬橋鄉村記憶館一棟接一棟的古民居建筑里穿梭,歲月仿佛在這里放慢了腳步。
從古門樓進入,漫步于馬橋鄉村記憶館中,右邊是非物質文化館、古建筑館、古橋館、演武堂、歷史名人館、文化景觀庭院等,左邊是農耕館、民俗館、四季自然館、民俗體驗館、紅色英烈館、民俗客棧等。除了歷史性的展廳,記憶館里還設有現代化的文創體驗館、文藝創作中心、鎮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等。
古建筑館內,純手工制作的微縮古建筑模型吸人眼球,小橋、人物、山水活靈活現,荊楚風格的建筑,加上設計者的奇思構想,無不展現著古橋、古民居豐富的文化之美。
非物質文化館內,國家級非遺麻塘鎮氏風濕病祖傳秘方的由來被編成故事,省級非遺錢六姐的故事、長篇敘事山歌等被搬上了屏幕,馮京的傳說、傳統鑼鼓口訣、火龍、合菜面、栽田鼓、花燈、水車制作等工藝傳承,用現代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農耕館里,篩選稻谷的風車,老農的蓑衣、斗笠、扁擔……每一件藏品都讓參觀者的記憶回到了鄉村,不禁讓人浮想“日出面作,日落面息,維井時歡,耕田而食”的畫面。
“這里原來是一片廢墟,沒想到短短3年時間就變得這么漂亮。”咸安區政府一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原來是一處百年老屋,已荒廢多年。3年前,鎮里請來了湖科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師生們,對這里進行了保護性翻新,對倒塌的房屋進行了重新修補,除了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原有的古民居以外,還進行了重新設計,讓廢墟從此大變樣。
傳承歷史文化
據介紹,馬橋鄉村記憶館總建筑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該館真實記錄了馬橋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成為展示當地獨特鄉村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價值,增強文化自信,以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提升居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這是我們最開始來到這里對當地的承諾。”2018年,湖北科技學院教授彭勁帶著自己的團隊來到了曾鋪村。
彭勁回憶道:“壓力還是挺大的。當時,資源非常有限,所以只能自己去找,自己去挖掘。”
27名師生分頭行動,奔波于馬橋的16個村莊,搜羅當地的文化元素。為了挖掘馬橋文化,彭勁及設計團體一邊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對27戶廢棄古民居進行修復重建,整體建筑風格定位為鄂南傳統民居;一邊收集散落在馬橋各處的文化故事。
在3個多月的走訪工作當中,大家收集到公元208年馬橋地名由來的故事;訪問了馬橋魚門拳傳人;找到了淦河水陸交通節點高賽畈渡口上的最后一任船工程方友;到村民家里收集農具……彭勁及其團隊決定將收集到的文化元素進行分類匯總,27人分成小組負責場館的建造工作。
“說起茶文化,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赤壁的羊樓洞,但是誰也不知道馬橋也是‘萬里茶道’的發源地之一,在這里,我們發現了與羊樓洞同一時期的特殊茶文化符號。”在茶文化館,彭勁介紹說。
“先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熟練掌握這些文化元素,再在這些文化歷史的背景下,用現代的、通俗易懂的藝術設計形式,講好馬橋歷史文化故事。”彭勁及團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就這樣,該校藝術與設計學院鄂東南傳統建筑保護與發展中心研究團隊為馬橋鄉村記憶館的景觀規劃、場館建設傾注了多年努力。記憶館的建成提升了該綜合體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的文化內涵,成為了高校服務地方、科研服務社會的典范。
重現鄉愁記憶
記者采訪了解到,平日里,鄉村記憶館會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管理,既為周邊居民和游客提供文化服務,也悄然改變著當地的文明風尚。
鄉親們對家鄉歷史的認同感、文化的自豪感增強了。美麗的鄉村記憶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
在古建筑館的王家畈學堂的展區,70多歲的王爹爹久久不肯離去,看到自己曾經讀過的學堂的照片,他回想起了往昔。
王爹爹說,當時建學堂的王職夫是個大好人,為了建學堂,要求當地村民每家出一個雞蛋。“每家出一個雞蛋,這個學堂就是公家的,各家各戶的子弟都可以理直氣壯地來這里讀書。王職夫的后人也不能說這個學堂是他們家開的。這個故事現在村里的人還在傳。”
在自然館里,通過聲光電的展現形式,反映著馬橋的自然生態變化,還原了馬橋氣候變化與地理變遷,彰顯了馬橋丘陵地域的自然資源的豐富和無窮魅力,也濃縮了動植物精華,使觀眾有機會一覽馬橋動植物王國的大千世界,領略科普解密的快樂。
在這座2000平方米的場館中,不僅展出了反映農耕、鄉土、民俗文化的物件,還以現代圖片、手工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著馬橋的特色文明村風、村莊概況、組織沿革、村情變化、人物春秋等。
歷史名人館里,一個個歷史故事不斷在耳畔回響,令人精神振奮。館內,一群游客正在參觀,不時駐足觀看或提出問題,對于展廳內的馬橋文化表現出極大興趣。
“如今,我們這里建設發展得越來越好,還有油菜花海等特色旅游景點。”駐村工作人員介紹,家鄉既有傳統村落的質樸,又有新時代發展的活力。而這座鄉村記憶館如同一座橋梁,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今天,讓古與今、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相映生輝。它讓村民能夠更好地認識家鄉,用歷史文化滌蕩心靈,用知識牽引幸福。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我市文壇再結碩果 6位作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下一篇:
讀書 修身 立德 赤壁檔案館開展讀書分享交流會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見習記者吳文謹報道:11月8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中心組專題學習會議,集中...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文會報道:20日,我市召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培清“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寧志豐委員說,我市鄉村產業振興應加強產業規劃...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志茹“鄉村振興應與大自然相結合、應與城市垃圾治理相結合、應與發展綠色農產品相結合、應于脫貧攻堅相...
通訊員楊惠春日前,嘉魚農商行簰洲灣支行為湖北助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貸款1000萬元,解決了公司春節生產收購原材料資金缺口。...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記者王恬通訊員龍鈺山間的花香野果、餐桌上的家鄉味道、離別時父母的牽腸掛肚……每個人記憶中的鄉村各...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咸安建區20周年,也是咸安發展進程中極為關鍵、極不平凡的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敏15日,我市收視收聽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丁小強指出,...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李瑞豐、張文會13日,全市鄉村振興暨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在赤壁市召開,深入學習貫徹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