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 ||
| ||
| ||
|
曾經聽茶人說過,喝過正宗赤壁青磚茶的茶友都會念念不忘,而赤壁市的中國青磚茶博物館更是地方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它除了訴說茶產業的傳奇故事,也用實物佐證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蘊。
展品豐富迎客來
7日,天氣晴好,記者來到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中國青磚茶博物館。得益于赤壁古城千年山水的熏陶和滋養,一眼所見,博物館就與眾不同,錯落有致的磚瓦圍墻依地勢而建,中式古樸建筑別出心裁,依托附近山野一色碧綠,儼然一派恬靜的風景圖。
“傳統的青磚茶真的是像磚一樣,沉甸甸的一大塊,但現在不一樣了,非常方便,而且包裝也新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赤壁的趙李橋青磚茶,外包裝非常可愛,味道更是醇厚。我很喜歡,”遠道而來的新疆游客阮夏薇說。開館以來,博物館已接待各類訪客數百萬人次,很多訪客參觀后,都認為博物館建設很用心、看后很有收獲。
館內共陳列茶器、青磚茶史料等展品2000余件,展廳面積約2600平米,分為中國古代茶文化、青磚茶的故鄉和萬里茶道三個單元,分別從歷史源流、經濟沿革、文化交流等視角,展現了茶葉的起源、制茶工藝的形成、茶文化的發展與中國歷史演進之間的聯系,同時表現青磚茶的誕生過程以及在萬里茶道貿易線路上的歷史演進等。
隨著青磚茶博物館建成開放,也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此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前不久,我們接待了一批來赤壁旅游的浙商團隊,包含來自電商產業的營銷策劃人員、資深運營者等,他們對博物館都表現出濃厚的交流、合作興趣,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場館工作人員介紹。
青磚茶博物館不僅吸引著茶產業經銷商到訪,也深受茶文化資深研究者、高校涉茶專業師生歡迎,也有來自周邊小學、初中的學生前來參觀,還有來自外地的考察團,大家參觀完青磚茶博物館后,都對赤壁的茶文化、制茶產業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深度挖掘茶文化
隔著展館的透明展示柜,一套造型典雅精巧的文物吸引了記者的注目。這是一套唐代的鎏金茶匙。據了解,唐代茶匙的材質有銅、鐵、木等,金銀器屬貴重金屬,如此高檔的器皿,想必是皇室貴族所用了。
展館工作人員的解說印證了記者的猜想。原來,赤壁水陸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即為多條重要貿易路線的中轉站。青磚茶博物館收藏有大量各歷史時期的茶具,除此以外,也發掘出土了一批制茶工具和飲茶用具。
青磚茶博物館從中精選出歷代具有代表性和不同品種、不同質地的茶具,將古代茶具之美通過展覽的形式予以展現,展示出赤壁茶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獨特魅力。
春日艷陽照耀,描繪出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時光圖畫,而藍天白云之下的青磚茶博物館,也美得引人注目。來此參觀的茶友們,興致盎然地參觀著,認真地了解關于青磚茶的知識、歷史、人物、文化等內容。隨后,大家在場館附近落坐休憩,泡茶品茗。
展館長年對公眾開放,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展覽及學術交流等服務,以達到研究并推動發展赤壁茶產業的目的。游客可以在場館中、園林中和茶園中自由穿梭。
記者了解到,目前每年有超過數十萬游客參觀青磚茶博物館,且越來越多的人將品茶、賞茶作為提升品質生活的途徑。“除了展現歷史,我們還舉辦茶藝培訓、深度茶文化體驗,讓更多的人科學、藝術地喝茶。”博物館導游孟駿馳介紹。
在赤壁,因打上“茶文化+”符號而煥發光彩的地方不止這一處。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川字茶博物館也是遠近聞名。
和新中國一樣誕生于1949年的趙李橋茶廠磚茶生產久負盛名,企業先后獲得“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國家級工業遺產”等榮譽稱號,磚茶制作技藝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造本土新名片
“作為青磚茶重要產地之一的赤壁市建設這一博物館,有助于更好地傳揚青磚茶文化。”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副會長李桂群為青磚茶博物館點贊。
“利用茶元素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展覽館,不僅能更好地保護、傳承當地優秀文化,讓更多的人在這里找到鄉愁和心靈歸宿,還能以文化旅游產業促進家鄉經濟綠色發展。”赤壁市民晏軒欣喜地說。
一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磚茶模板被慎重擺入川字茶博物館展示櫥窗,成為該博物館眾多體現青磚茶文化的藏品之一。
據該套模板的捐贈者汪松林介紹,2017年,他作為青磚茶的鐵桿粉絲,率一眾朋友與公司合作,特制了一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文化磚。這套磚以卾南老青茶為原料,采用青磚茶特有的冷發酵技術壓制而成。
和川字茶博物館一樣,青磚茶博物館里展出的各種器皿,無不體現著赤壁茶文化的深厚,更體現著建設者的用心。“館里的很多陳列品都是工作人員辛苦奔走、精心收集來的,也有部分來自民間捐獻,希望社會公眾對赤壁茶文化歷史發展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赤壁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茶業在唐代興盛,飲茶盛行。陸羽作茶經,讓茶拔高于生活,開始成為一門學問。
蒲圻縣(今赤壁市)在唐朝開始進貢團餅茶。這里的蒲圻縣即今天的赤壁市羊樓洞,羊樓洞繁華數百年的茶市也由此拉開大幕。
如今,羊樓洞所產的青磚茶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見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和國際友誼。而青磚茶博物館的建立,也為大家了解赤壁茶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窗口和視角。
博物識茶,覽史聞香。近兩個小時浸潤茶博觀展,記者越發理解了茶界一句老話“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言之不虛。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安區圖書館舉辦線上讀書分享會
下一篇:
中宣部公布2021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 崇陽“提琴戲下鄉”入選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朱亞平報道:近日,咸寧市博物館7名館員參加了由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文博圈承辦的2020年博物館線上培訓班...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朱亞平報道:近日, ,該館已恢復開放,居民入館須提前預約。參觀時,觀眾可使用手機掃碼“咸寧市博物館”...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王恬報道:9日,記者在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該館推出了“漫說咸博”專欄,第一期《國寶說國寶》正...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陳希子報道:“我想繼續參加類似的活動,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并以自己的力量宣傳家鄉。”近日,咸寧...
本次活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濃郁的咸寧地域文化,拉近了市博物館與廣大居民的距離,提升了群眾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
搭建博物館與市民溝通與互動的平臺,加深市民對博物館的了解與認同,激發群眾對咸寧歷史文化產生興趣,鼓勵吸引他們走進博物...
,由文物局主辦的“文物及博物館相關文化創意展區”將在服貿會開幕當天于奧運景觀大道8號和2號展篷精彩亮相。包括首都博物館、...
12月22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公告,我市柃蜜小鎮·白崖山景區獲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浪口溫泉度假區規劃范圍沿雋...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咸寧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杜培清實習生陳斯昊通訊員彭禹希潘靈)1月25日, “《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