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通訊員 徐世聰 阮長興
| ||
| ||
|
日前,記者采訪通山縣作協獲悉,全省最近出版的5本新書中,有3本是通山作家的新作。這種文學創作的現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較為少見。一群群優秀的作家,一部部優秀的作品,已組成該縣對外宣傳的靚麗名片。
佳作層出不窮
“受疫情影響,新書昨天才到,現在正在聯系網上商城出售中……”9日,通山縣鄉土作家袁麗明對記者說。袁麗明撰寫的新書是散文集《噓,這里有幸福的聲音》,這是她業余寫作10年來,出版的首部作品。
該書由北京團結出版社公開出版,共16萬字,分“垅里垅外情深長”、“特別的日子”、“舍南舍北皆春水”、“舞動的時光”四輯,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創作的82篇優秀散文,將作者的寫作歷程、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囊括其中。
袁麗明供職于該縣文化館,熱衷散文創作,是咸寧市作協會員,發表的作品見于《咸寧日報》等各大報刊和網絡媒體,發表作品字數超過60萬字,是本土文學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袁麗明的出書并不是唯一例子,近期,全省最近出版的5本新書中,有3本是通山作家的新作,除袁麗明外,還有徐清奇的《樵歌唱晚》、徐金秋的《身體的花朵》。
詩集《樵歌唱晚》是詩人徐清奇從工作崗位退休后,花費3年間寫的,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詩集。詩集分為老家印象、童年瑣憶、人生感懷、明珠覽勝、歲寒三友、四季即景、清明遣懷、九宮拾景、山中訪友、詩友唱和等十輯,勾勒出了詩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形象。同時,也讓讀者對于中國傳統的詩詞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徐金秋是湖北省作協會員,文字散見《詩潮》《星星》《上海詩人》等刊物,及選入各種年度選本。有散文選入多所學校中考試卷。散文集《長簫短笛》入選湖北省“三人行”文學叢書。
《身體的花朵》散文詩集,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是徐金秋繼散文集《長簫短笛》選入湖北省作協“三人行”文學叢書后的又一部力作。該書列入“21世紀散文詩”叢書第六輯,收錄2015至2017年百多章作品,分為五輯。
書寫戰疫擔當
疫情之下,文字絕不缺席。疫情發生以來,該縣作協攜手本土作家積極開展抗擊疫情的文學創作,通山作家、詩人紛紛以筆為援,同心戰疫,記錄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那些感動的、溫馨的、勵志的點點滴滴,總能讓讀者品咂出戰疫人精神與態度。
疫情發生以來,該縣作協積極響應省、市作協號召,面向全縣文學愛好者、作家和作協會員開展了“眾志成城抗疫情,通山作協在行動”征文征稿活動,目前已收到1000多篇投稿,這些作品以小見大,充分體現出“眾志成城 同心戰疫”、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心和信心。
與此同時,該縣作協還通過《通山文學》等作協微刊陣地發布抗疫詩歌及記錄疫情時期生活和心路歷程的優秀作品。目前,湖北省作家協會已刊發了《以我微弱之光,匯成愛的海洋》《守門人》《白衣天使》《武漢,不服周》《在你身后》等通山作協會員創作的優秀抗疫詩歌、散文。還有會員管雪梅創作的《“戰”在疫情火線的第一天》描繪了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面對疫情,敢于擔當,勇往直前的光輝形象;會員夏瑩創作的《疫情在前,警察不退》呈現了人民警察為人民的感人畫面;會員程浩寫給醫生妻子的一封信《今天你如愿走向戰場》,體現了抗疫一線人員舍小家顧大家,無私奉獻的情懷。
“多位會員奔赴抗疫一線認真采寫、積極收集素材積累故事,第一時間投稿本地媒體,并為后續創作現場感更強的報告文學做好準備。”袁麗明是該縣作協副秘書長,她介紹,截止目前,本地媒體已采用縣作協會員撰寫的新聞稿件已逾50余篇。
其實在通山像這樣的文學“記錄員”還有很多,他們在防控一線、在企業車間、在鄉下農村……每天卻做著相同的一件事,用手中的筆,忠實記錄著這次疫情的動態和因此呈現的人性之光、社會形態,用文字為大家留下一些碎片化的記憶。
傳承創作精神
一直以來,該縣文藝氛圍非常濃厚,目前全縣有1000余名文學愛好者,其中中國作協會員2名,省作協會員28名,市作協會員 82 名,縣作協會員 200 余名,每年創作發表作品 1100余篇(首),出版專集六七部。特別是近年來,創作成果十分豐碩,以孔帆升、倪霞、成麗等為代表的通山作家,更是成為了全市文學青年學習的典范。
早在2018年,該縣就成立了作協“創作基地”,組織作家群體采風交流,助力作者更好地貼近生活,提高會員創作水平,立足于農村基層生活變化,致力于創作反映人民呼聲和時代要求、歷史進程的優秀文藝作品。
以《通山文藝》為例,該平臺不斷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作家隊伍。助力通山文學迎來了又一個春天。五十年代出生的阿木、六十年代出生的孔帆升、七十年代出生的袁回、眾多八零、九零后的網絡文學新秀……可以說,通山本土作家群體,一代代人的成長銜接得非常順暢,在文學創作的脈絡上沒有斷代。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當代,文壇都留下了通山文學的痕跡和光彩,并且每個年代在這個地方都可以列舉出很整齊的群體。這在咸寧各縣市區當中遙遙領先,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縣市來說也并不多見。
該縣作協主席倪霞介紹,通山民間文學愛好者筆耕不輟,勤奮創作,圍繞文化熱點、鄉土生活、旅途感悟等創作詩歌、散文,近些年來,文學創作體現了集中爆發的趨勢,持續體現了通山文學熱現象。
從眾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些通山籍作家或許已經在地理上離開這塊土地,但是他們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印記,能從中看到他們的根在哪里。通山的每位作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群體的出現散發出一種共性的光彩。所以,“通山作家群”這個概念是應運而生的。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咸寧市圖書館正常對外開放
下一篇:
赤壁 “流動圖書館”送文化
1927年8月,通山農軍參加鄂南暴動,以夏桂林為主任的暴動委員會,迅速占領縣城并成立了全國最早的一批紅色政權——工農政府委...
許愛瓊(嘉魚)從通山采風歸來,已是深夜,一個人仰望這寂靜的星空,沒一絲的睡意。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星星之火燎原到通...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通訊員焦陽、鄭夢溪報道:2日,記者沿著核電路前往隱水洞,道路兩側花草叢生,遠處青山煙...
咸寧網訊(通訊員施仕寨)4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石玉華,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洪豪赴武漢市與鄂旅投公司成功簽...
曹荷香(通山)你總以陽光的姿態呈現出現在哪,哪里便有了溫暖寒冬,北風匆匆地來去我是陽光下的影子你,是否聽到我心底種子破...
咸寧網訊記者宋文虎報道:13日上午,市政協主席曾國平來到通山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集中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工作...
咸寧網訊通訊員柯昆鵬報道:12月22日,朱旋農名師工作室對口通山實驗高中開展結對幫扶送教活動。通山實驗高中化學教師紛紛表示...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宋文虎、通訊員汪延煜報道:11月25日,通山縣大畈文教特色小鎮項目簽約儀式在縣招商和投資促進中心舉行...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近日,深圳市寶安區鴻雁文學社、石巖文學創作協會一行15人來到通山觀光交流,與通山作協的作家們...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孔帆升、通訊員徐大發報道:近日,湖北省作協、咸寧市文聯及通山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行來到通山縣九宮山中港村,...